|
||||
□方华敏 故乡的荷家族庞大。不管田间、池塘、湖荡,都能见到它的身影。每逢农历六月,遍地荷花千娇百媚、乡间大美。若是哪家嫁女,花轿必定走过荷塘栈道。扮着“和合二僧”的人儿仙气浩荡,满身缎纹闪着光,雍容地贴过荷面。倒影湖中,荷中荷,画中画,一派祥和。赐新人一枝红莲,一只圆钵。寓意红袖添香,和合团圆。场景喜庆盛大,延伸长长的荷道,恰好对应“连趺双仙,和合有缘”。诗意、禅意皆有。 夏日,我沉湎大地最美段落里怡然自乐。穿过纵横阡陌,荷田碧叶亭亭,花儿端然有致,像簇新多姿的少年。走着禁不住驻足亲吻花儿,抑或采撷硕大的荷叶当遮阳伞。深秋季节,寒田水枯,农人来挖藕。小孩们围拢埂边,热闹得像过节一样。那些粉嫩的藕节,香脆甘美,俨然秋日最美的食物。 塘边水田春早,祖母栽种蒲笋草芽;我于田埂空白处偷偷埋下几根藕节,每天放学都去观望。芒种过后,雨水丰沛起来,栀子花开了,枇杷熟了。水田的一隅居然浮着荷叶,还有一枝红莲挺立其间,我高兴得把所知道的咏莲诗都读出来:“清荷盖绿水,芙蓉披红鲜”“一茎孤引绿,双影共分红”。幻想着这些藕根大面积蔓延,明年这里就是莲池:满眼的碧绿,满眼的流红。 祖母种蒲、我种荷,是氤氲秀水中的绝配。之于蒲,之于荷,甚或田底污泥,都似乎能望见无数芳华。它们和谐共生,年年相安;蒲笋春天安静地抽出草芽,荷叶夏日高擎柄伞,呵护花开、莲籽、莲藕长成。它们根须饱吸野望之气,芽叶丰硕。轻轻掰开莲籽,圆润的米、青绿的芯,带了馨香和微苦。而微苦中的回甜,教我体味生活的意义和永恒的绿意。秋日过后,新香无从挽留,隔年的旧味使人依恋。我沉浸这些成熟生命里深情回望,品味收获的过程,充满对岁月的感激。月亮升起时,乡村的夜晚“蛙鸣蒲草何曾问,水半门扉亦不知”。窗外微风习习,密密流动如织,各种层次恰如一个乐曲的章节交替进行。如果蒲菜、荷也会弹奏,它们的琴声也合着天然的草香吧。 《浮生六记》:“瓜蔬一经芸手,便有意外味。”从芸娘身上,我看到祖母的贤达。她用“荷菜”换回一种有情的农家生活。每年8月,祖母手工剥离草芽,蒲菜露出白玉般嫩茎。用它炖肉汤,或煎烩肉圆,是夏季不可多得的鲜香美味。除此,祖母还将莲子、菱角去壳洗净,配上青、红辣椒一起炒,红绿白,通体的清香,随风飘出几里外。仲夏清晨,祖母早起采摘新鲜荷叶,将大米、芡实、薏米淘洗放入陶锅内,然后将荷叶覆盖锅上,慢火熬煮。渐渐地荷叶变深,汁液浸入锅内,荷叶粥即成。再端小菜四品:腐乳、酱瓜、笋丝、虾籽茭白,一股淡淡的荷香顺着瓦缝游弋。由此想到,一颗莲子入泥,从发芽、叶子长出、花儿绽开,到果实长出,经历多少艰辛。而“莲子里藏着新的莲子,种子里藏着新的生命。”又富含着一个颇具哲学性的思考。李商隐云:“世间花叶不相伦,化入金盆叶作尘。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不但描摹荷花共荣共衰的品质,同时也传达世间唯有荷叶红花相得益彰,和谐美满。 初冬,满池残荷寂静肃穆,不觉顿生敬意。此时的荷趋向生命成熟的哲思,那些干枯的莲蓬、折断的茎秆,还有浮水的卷叶……像宋画里的“格物”,以及不经意间的韵味;也像祖母老去后的铮铮风骨——敬畏和热爱尽在其中。 年少的记忆缥缈,没有如今的立体和真切。望着午后冬日阳光中飞舞的尘,回想有关荷的往事,既远又近,既实又虚。而我愿将深爱的荷,永恒地拉近眼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