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华文明的和平性从微观视角来看是人与人的社会关系要和谐,从宏观视角来看是不同的文明形态、不同的价值观念要和合共生,最终实现“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从《鬻子》中可以看出,楚人先祖鬻熊在辅佐周文王时,就提出了“和”“合”的治国之道。《鬻子》卷一云:“发政施令,为天下福者,谓之道;上下相亲,谓之和。”“和与道,帝王之器。”老子更是鲜明提出了“上善若水”“道法自然”的和谐理念,这既是老子的智慧,也是楚文化的智慧,和谐理念从此深深地植根于中华儿女的心田,萌芽、茁长、开花、结果。仅5000多字的《老子》,成为在全世界产生广泛影响、人类文化史上难以逾越的一座高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民怕的就是动荡,求的就是稳定,盼的就是天下太平。”“无论发展到哪一步,中国都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永远不会把自身曾经经历过的悲惨遭遇强加给其他民族。”2019年10月在武汉举行的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开幕式上,专门有一个章节,反映“止戈为武”的中国传统军事思想,传递中华儿女自古以来追求和平的愿望。“止戈为武”这一和平思想,最早由楚庄王提出,反映了楚文化中追求和平、体恤民生的精髓。楚庄王十七年(前597年),楚晋大战,楚庄王亲自征战,楚军大获全胜。楚国大将潘党提议修筑一座“京观”来炫耀武功。所谓“京观”就是将敌军尸体堆积成山,封上泥土,成为坟山,以显示战绩、威慑敌军。楚庄王却拒绝了这一提议。他说了这样一段发人深省的话:“武”这个字是由“止”和“戈”两个字构成,说明先人告诫我们,停止干戈才是真正的“武”。真正的武力,是用来制止暴乱、消弭战争、保持强大、巩固功业、安定人民、调和大众、丰富财富的。如今我的所作所为,与此无一相符,又怎么可以来宣扬功绩、昭示子孙呢? 在军运会结束仅仅一个月后的11月12日,正在希腊访问的习近平总书记走进神庙脚下的雅典卫城博物馆。在“沉思的雅典娜”浮雕前,习近平总书记驻足观看。 “这是雅典娜女神刚刚参加完战争后休息、沉思,虽是一块很小的浮雕,却非常有意义。”陪同参观的时任希腊总统帕夫洛普洛斯亲自当起“讲解员”。 “她在思考战争的意义究竟何在。”习近平总书记特意讲起“止戈为武”的中国典故。帕夫洛普洛斯总统边听边不住点头表示赞同。 楚文化与古希腊文化,两千多年前比肩而立的东西方两大文明,以这样的佳话反映出人类对和平的追求和智慧。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楚虽亡于秦,但在秦军占领楚都郢(寿春)、秦始皇以胜利者的姿态踏入郢都仅仅14年后,楚人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刘邦、项羽毅然起兵,不旋踵间,楚人刘邦建立了大汉王朝。与短命的秦朝相比,汉朝国祚长达405年。 何以如此?张正明先生明确指出,是楚人的王道战胜了秦人的霸道。他对此作了精辟的分析:“在中国统一的历史上,秦人只解决了一个问题,即如何取天下;汉代的楚人比秦人多解决了一个问题,即如何治天下。治天下的关键,就是汉宣帝所总结的‘以霸王道杂之’。霸道和王道缺一不可,运用之妙在于因时制宜。” 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楚文化就是这样,和其他区域文化一起,逐渐转化为汉文化乃至中华文化的共同基因。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我们扛起楚文化保护传承大旗、建设荆楚文化保护传承示范区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要高水平推进楚文化传承保护,高水平推进楚文化与世界文明交流互鉴,致力打造新时代楚文化权威阐释地、场景再现地、活动聚集地、文旅目的地,加快建设荆楚文化保护传承示范区,让灵动、灿烂的楚文化展现出永恒魅力。 (作者系荆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社科联党组书记、主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