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5版:文学副刊

孙吴置县名监利

    东汉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吴大帝孙权乘蜀军荆州守将关羽进攻樊城(今湖北襄樊)之际,派吕蒙率军乘虚袭占荆州,擒杀关羽。从此,刘备所占的荆州南郡等四郡为孙权所有,监利地域上的华容、州陵两县成为东吴属地。东吴黄武元年(222年),孙权在华容县中划出一块地方设置监利县,设治于鸡鸣铺附近,“监利”之名自此出现在历史上。

    关于监利县名的来历,一种说法是“监利”就是“监收鱼稻之利”。因为这块地方“土卑沃、广陂泽”,地富鱼稻,于是东吴便令官监办,以图鱼、稻之利。1994年版《监利县志》也说“监利以地富鱼稻,吴设卡派官‘监收鱼稻之利’而得名”。1995年版《中国地名语源词典》对“监利县”的解释是:“三国吴黄武元年(222年)析华容县置监利县,因境内‘地富鱼稻’,东吴‘派官监办之’,故名监利,属南郡。”《郡县释名》是一部关于万历时期两京十三布政使司及其所辖各府、州、县名称来历的著作,其湖广卷上也记载:“孙吴置监利县,正以地富鱼稻之利,令官监办之,故名监利。”

    另外还有一种说法:“监利”就是“监收鱼盐之利”。1959年版《监利县志》是这样说的:“公元222年,监利地域属东吴所辖,便在此始置监利县,以图监收鱼盐之利。”另外一些文史著作、县内家谱也有类似记载。那么,究竟是“监收鱼稻之利”还是“监收鱼盐之利”呢?

    有专家分析:监利县土地肥沃,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湖泊众多,适宜鱼类生存和水稻生长,自古以来就是“鱼米之乡”。三国时期县域“地富鱼稻”应该说是切合实际的。不过朝廷是否因“地富鱼稻”才“派官监办之”而获利增加财政收入就很难说。

    西汉建立不久,盐就由国家统一熬制、收购、经营和管理,称为“筦盐”。国家在各郡国的许多地方派驻盐官,对专营的食盐进行市价节制和供需调剂,防止盐商大贾操控盐价而牟取暴利。三国时,占据江南和沿海产盐地区的东吴政权,当然会熟知“筦盐”的好处。

    《监利县地名志》记载:监南盐船套(现属三洲镇),相传古时候曾有大盐船在此遇风浪沉没,故而得名。监中分盐镇,历史上曾是盐的集散地,曾称“盐市”“盐关”,直到明清及民国初期,仍先后称“分盐司”“分盐署”。还传川盐至此不再东下,淮盐至此不再西上,故名“分盐”。又有资料记载,古时候分盐曾有“应赶”“紫龙”二山,山涧溪水味咸,含盐量高,称为“盐溪”,且曾有“盐涧八景”之传说。据现代勘测发现,监北、监中地下仍有盐层。这些关于盐的传说和资料表明,古县域是食盐的集散地或出产地。深识“筦盐”获利的东吴政权,在占据了县域这块食盐的集散地或出产地之后,“派官监办之”就顺理成章了。

    因此,监利县名的来历,以“监收鱼盐之利”比较切合实际。 (节选自《监利历史》)

3 上一篇  下一篇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