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6版:江津笔会

内荆河,我心中的母亲河

    □ 陆剑

    那条载满我童趣的内荆河时常在梦里萦绕……多次站在那弯弯的河岸上,感受内荆河的美丽与妖娆。

    内荆河在湖北省境内长度仅次于清江,是河床海拔最低的河流。古名为夏水,曾是长江的分支河流。发源于荆门市西北部,经江陵、沙市、监利3县市,至洪湖市新滩口入长江,全长358公里。

    据《洪湖水利志》记载,内荆河沿线串联长湖、三湖、白露湖、洪湖、大沙湖等湖泊,联络数以百计的大小河渠、溪沟,干支流总长达3494公里,流域面积1.01万平方公里。河流发育在四湖洼地中,河床出长湖时为海拔28米,入江口则为15米。河道迂回曲折,一般宽约百米。20世纪50年代以来,经裁弯取直,成为全长184.5公里的四湖总干渠,内荆河分成彼此不相连的河段。

    在我记忆中,内荆河水清澈见底,水草丰美。河两岸树木成林,野花盛开。每天早上,天还没亮,一个个挑着水桶的身影便在河边来来往往,那吱呀吱呀的声音像一首童谣,从晨光熹露一直唱到暮色降临。中午,阳光照射在河面上,波光粼粼。身着五颜六色衣衫的妇女们端着筲箕或盆子在河旁洗菜、洗衣。傍晚,一个个光着屁股的小孩,在水里玩耍,与鱼虾嬉戏。晚上,小孩依偎在爷爷奶奶身旁,听一个又一个美丽的传说,星星的眼睛在河面上眨呀眨,河水哗哗地流呀流……它宽阔伟岸,碧水荡漾,是鱼和虾的乐园,也是我情感深处魂牵梦萦的精神家园。这就是我为之骄傲的、富饶的、丰姿绰约的母亲河——内荆河。

    前些年,我总是徘徊在河边,寻觅童年的脚印,回味内荆河的涛声,倾听龙舟竞渡的鼓点,吮吸水草的清香。那时候,每到夜深人静,常常可以听到河面上行船的汽笛声,低沉而悠长,浑厚而浓重,如深情的大提琴曲,伴我渐入梦乡。

    近年来,洪湖市积极推进水利生态文明建设,以完善基础设施和加快项目建设为抓手,以区域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能力为约束,以呵护“江河湖渠”健康和水生态良性循环为目标,以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为核心,实施内荆河新堤城区段的水体治理、水环境改造,使水带保护、水岸提质不断升级,“一河两岸”日臻秀美。

    城水相依、绿意相融,城区精美,内外兼修。当一个个传播洪湖效应、诠释洪湖智慧、折射洪湖精神的元素点亮“一河两岸”时,融休闲品质、雅致品位于一体的新堤中心城区悄然崛起,“一河两岸”的美景令人神往、陶醉!

    河湖因水而韵,青山因水而秀,城市因水而灵。

    在洪湖的底色中,到处可见水系的碧色:东荆河丰盈、洪湖悠韵、内荆河柔美,百长渠、丰收渠、撮箕湖,宛若颗颗明珠,折射着城市的灵韵与气质。全力推进水利生态文明建设,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水利生态文明建设的铿锵脚步,激励着洪湖人奋发作为,全力呵护“江河湖渠”的生命共同体。

    内荆河从新堤穿境而过,通江达湖,5公里水岸、0.5平方公里的水面,成为城区保护水生态、传承水文化、打造水名片的核心承载空间。

    河流,从来都有着多样的性格。新堤城区在内荆河东南岸修筑起防御1954年型洪水的长江大堤,在新堤老闸背水面筑起荷花广场,让河水再难“任性”。驯服河水,展现着洪湖人的智慧与作为,而为防洪大堤注入灵魂,使之变身风光旖旎、市民乐游的休闲长廊与乐园,更彰显出民本情怀,是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的体现。

    随着流域综合治理示范区的创建和山、林、湖、草等水生态工程的实施,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是“霓虹照水色,碧水映两岸,鸟憩绿树林,江舟渔歌韵,人鸟乐游悠”的美景。

下一篇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