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陈伟雄 在我的抽屉里珍藏着几册厚厚的作品剪贴本,它是我20多年来辛勤耕耘的见证。每当翻阅着一张张被岁月染黄的纸片时,心里就会激起阵阵涟漪。写作带来的苦与乐,又会重新浮现在我眼前。 20多年前,我的一篇小小说发表在当地的报纸上,拿着报社寄来的样报,我激动地说不出话来,看了又看,不敢相信这是真的。初中时代,在语文老师的影响下,我就爱上了写作。那时候,我的作文常被老师当作范文在班上朗读,学校的黑板报上也常能看到我的文章。受到鼓舞,作家梦、记者梦,就像一粒种子在我心中渐渐萌芽。可惜后来由于偏科严重,失去了继续升学的机会,心中的梦想也随即被搁浅。工作后我又找回了对文学的爱好,在日记本上写下了大量的诗歌、散文、小说,还用微薄的工资订了许多报刊。看到别人发表在报纸上的文章我很是羡慕,暗暗想着自己的文章也能变成铅字那该多好。于是怀着忐忑的心给报社投寄了一篇小文章,没想到很快就发表出来了。闻着散发着油墨香的报纸,我久久地沉浸在喜悦中。那种初试成功的快乐,让我有了更大的愿望,拥有一本作品剪贴本,上面贴满自己发表的文章,那该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事。 于是,我从文具店买来了一本精美的本子,在封面上郑重地用毛笔写下了陈伟雄作品剪贴本。从那以后,我投稿就更加积极了。每当收到样报时,我会把文章仔仔细细地读一遍,等过足了瘾,再用小刀小心翼翼地把报头和自己的文章裁下来,然后粘贴起来。如何粘贴也是有讲究的,文章有短有长,而剪辑本尺寸是固定的,有些文章需要竖着贴,有些文章需要横着贴。短的文章会留有很多空白,我就贴上插图,这样看上去既美观,又有保存价值。 当我看着剪贴本上粘贴好的文章,心里会期盼着下一篇文章发表,而这样的期盼并不是每一次都能如愿,有时候一篇熬夜写成的稿子换来的却是石沉大海,有时候一口气投寄了五六篇文章,最后被采用的只有一篇。等待中的焦灼、忐忑、希望与失望,这样的心情犹如过山车,一般人是无法体会到的。好在自己受上天眷顾,一个月总能有几篇见报,虽然只有火柴盒、豆腐块大小,但能发表就是一件高兴的事。当把3元、5元的稿酬从邮局取出来,总是要买点糖果瓜子,有时还买只烤鸭和烧酒小范围聚一下以示庆贺。酒宴过半,当我拿出剪贴本,用微醉的嗓音朗诵着发表的作品,朋友们总会用阵阵掌声给我鼓励。 随着用稿量的增多,剪贴本也逐渐加厚。我的写作水平也明显得到了提高,文字从稚嫩走向了成熟。写作让我明白了一个通俗易懂的道理,就是不管做任何事,只要有恒心、有毅力,就一定能获得成功。 如今,网络时代让人们的阅读方式发生了很大改变,读报不再成为人们的唯一选择。很多报社也不再给作者寄送样报,但这并没有改变我读报、剪报的习惯。遇到自己的作品发表了,我会发动亲朋好友帮我寻找样报,或者直接从网上下载、打印后再剪贴。有些用稿网上查找不到,我就根据稿费单的日期,想办法给报社打电话,遇到好心的编辑,总能满足我的愿望。 小小剪贴本记录着我的追求,留下了美好的回忆。几年下来,我在全国报纸杂志上发表了300余篇作品,足足贴满了五六个本子。 现在,每当茶余饭后,我偶尔会拿出发表文章的剪贴本,欣赏着自己在报纸上发表的一篇篇文章,总会想起那段充满文学梦想的青葱岁月,想起一直给予我关心帮助的编辑老师,它不仅充实了我的生活,丰富了我的人生,让我的精神和情感世界得到滋养,同时激励我要更加努力,更加勤奋,创作出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优秀作品。 人生就像这一本本剪贴本,文字在尽情倾诉,薄纸在静静倾听……那一篇篇文章就是生命留下的奋斗足迹。愿我们每个人都有一本属于自己的剪贴本,留下精彩的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