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频
网络上流传着这么一句话:“地下文物看陕西,地上文物看山西。”我多次去过陕西西安、山西太原等地,看了一些景点,也错过了一些景点,难免留下遗憾。
近日,老友李先生亲自开车,带我去瞻仰了乾陵等景点。不去不知道,去了把我震惊住了。原来唐朝盛世时的陵墓如此巍峨,“凿山为陵”,此言不虚。目前,乾陵地宫没有打开,不可能进去一睹盛唐风华。不过,武则天的传奇故事还流传在人间,其功过评价依然是两极分化。历史的热点过了千百余年,也还是热点。无字碑前,六十一藩臣像前,述圣纪碑前,摩肩接踵、挥汗如雨,人山人海。
一
老乡陈先生带我们吃过中餐,驱车几十公里带我们去乾县看乾陵。他一边开车,一边说:“在乾陵景区还在建的时候,我就来爬过山,是与夫人一起爬上去的,玩了一天。”接着,他还说:“从远处看,主陵前面并列着两座山峰,一个略小、一个略大,被当地人称之为‘乳峰’。”在道路拐弯的十字路口中央,有一座高大的铜色雕像,仔细一看原来是武则天与唐高宗的,相依相偎,伫立在那儿。
还没有来乾陵的时候,就听说它是至今未被盗的唐代唯一的帝王陵。乾州,唐代又名奉天。它地处长安西北,位在乾位——八卦中生门所在的方位,故名。为什么会那么坚固呢? 这是由于陵墓的独特设计。乾陵凿山建穴,坐北朝南,雄伟壮观。梁山石灰岩质地坚硬,而地宫需要深入山体内部,于是武则天动用民工二十多万人,花费了二十二年的时间,才宣告基本完工。唐末,山东私盐贩子造反起义,流窜到长安,赶走了唐僖宗。为了筹集军饷,他带着四十万人到梁山西侧来挖陵,结果挖了40米深的一条沟(在山腰呈簸箕状凹陷,后人谓之“黄巢沟”),还是没能找到地宫入口,只能放弃了。五代的耀州节度使温韬,发动数万人挖掘乾陵,亦空手而归。
最危险的是第三次,民国时,有一个军阀孙连仲也想挖开乾陵,取出里面的无数珍宝。他动用了一个现代化整编师,用军事演习作幌子,用黑色炸药炸开墓道三层竖立石条,结果未能炸开。紧接着,电闪雷鸣,吓得他连忙下令撤军了。一九五八年,几个农民梁山上炸山取石,意外炸出了神秘的墓道口。后经考古人员勘察,墓室为石洞,长约六十三米,洞外是堑壕,全部用石条填塞,条石用铁条贯穿,并熔化铁汁灌注,与石条融为一体。而在墓穴周围,考古人员没有发现任何盗洞。从那时一直到现在,乾陵依然没有被打开过。据文物工作者采用现代仪器探测,乾陵内部的文物至少有五百吨。虽然乾陵未被挖,但不影响游客前来参观。我们就是慕名而来的游客。
二
买票走入园区,拾阶而上,只见两只威武的巨型石狮蹲居于平台两侧,昂首挺胸,巨头披鬃,瞋目阔口,霸气十足。
一条石条铺就的宽阔神道,依着山势缓缓抬升,延伸到山腰。神道左右分别是司马道,有华表、翼马、朱雀、石马、石狮和直阁将军、石翁仲、鸵鸟浮雕,依次而列,个个表情凝重、森严神圣,千百年来,忠贞地护卫着陵墓。
在神道的尽头见到了两座高大的青砖阙楼墙基。西侧为述圣记碑。述圣记碑由武则天撰文,唐中宗李显楷书,主要记录唐高宗的生平事迹。东侧是九十多吨的巨型青石“无字碑”,碑首刻有八条相互缠绕的螭龙,碑身的两侧各有一条巨龙腾空而起。碑体厚重,充满体现了武则天的英武之气,但碑面上空无一字。关于无字碑,后人有多种揣测:一是武则天死前认为,自己的功过等后人去评说;二是武则天的功劳太大了,根本无法形容;三是武则天生前做了很多见不得人的事情,自知罪孽深重,于是下令不写;四是武则天死后,他的儿子觉得母亲的一生实在是太复杂了,不写比写好,于是干脆一字不写。当时武则天究竟是如何想的,没人可以知道了。
一座无字碑留下了一个千古之谜,同时也承载了一个曾经的太平盛世。乾陵里埋着唐高宗和大周女皇帝武则天,一对夫妇,两朝皇帝,合葬一室,这在全世界也是独一无二的。六十一国的蕃臣石像,就在无字碑的前面摆列着,全都无头。据说,这些石像原型都是参照当时参加唐高宗葬礼的海外小国国王的形象凿刻的。不知道是从什么时候起,他们的头都不见了。据说是这些藩臣的后人来参拜乾陵时,觉得祖先站在这里为别人首领守灵,很不光彩,于是各自砍下了祖先的脑袋带走了。还有一种说法是,在民国乱世,这些头是被文物贩子偷偷敲下,运出国处理了。三
离开无字碑,朝着梁山北峰挺进。路边有一个牌子上写着:下雨路滑,严禁登山。但是当时是晴天,我便上去了。只见上坡路上还有石砖可踩,路两边全是郁郁葱葱的松柏。山间小道蜿蜒曲折,在地势陡峭的地方,必须拽着树干,才能上去,不然,有可能会滑倒。被游客捏过的树干,已被游人摸得光溜溜的了。有一段陡峭的小路,爬得我上气不接下气,幸好路畔有青石可以小憩。就这两百多米,也没几个人敢爬,到了险峻处,基本上都转回去了,我的精力特别旺盛,几下子就爬上去了。上华山还有铁链子可以捏,这里连铁链子都没有,我完全是扶着树借力上去的。对于乾陵,多少年来一直向往,既然来了,又岂能不看。
快上山顶时,碰到一个老汉在下山。他不是扶着树干下山,而是蹲下来,扶着树干下山,或者是他害怕走快了会跌倒,只能这样干了。登上山顶后,看见两个小青年,我拜托他们为我拍了照片。不久,有人骑马上来了,看得出来,他们很开心。往四周极目远眺,苍茫大地,尽收眼底,有火红的辣椒,有青绿的玉米,有黄澄澄的收割后打碎的秸秆,良田、美宅星罗棋布,山下的大路上车轮滚滚。
山顶的建筑,早就被毁掉了,只能在想象中感悟大唐雄风。下山的时候,稍微有一点不稳当,就会摔下去,山路还是很险峻,爬的有些吃力。下山后,喝了两瓶矿泉水,坐在树荫里休息片刻才缓过劲来。四
离开乾陵后,我们又去看了乾陵的陪葬墓,如永泰公主墓、懿德太子墓、章怀太子墓及仿唐地宫、乾陵博物馆等等。
上车前,我们累得不行。同行的老李开了西瓜,每人吃了两瓤,随之而来的是精神状态又恢复了。这是李大圆从监利出发,挑选的几个优质瓜放在车后备厢。这几个西瓜跟着跑了一千多公里。家乡的瓜甜而脆,有助于解渴,真的很爽口。
永泰公主墓、懿德太子墓、章怀太子墓三处均被建成了景区,在入口处可以下去,里面很凉快,沿着斜坡下去,走一百多米,就是尽头,尽头码放着厚重巨大的黑色石质棺椁。
这座墓,早就被人盗过了,之前的东西都偷走了,只留下一些陶俑。出土的《永泰公主墓志铭》云:“自蛟丧雄愕,鸾愁孤影,槐火未移,柏舟空泛。”结合史料来看,是隐喻武延基被杀。之后,永泰公主艰难地守寡。又说“珠胎毁月,怨十里之无香;琼萼调春,忿双童之秘药。弄玉箫声,入彩云而不返。呜呼哀哉! 大足元年九月四日薨,春秋一十有七。”考古人员结合出土遗迹,研究后发现,永泰公主的遗骨骨盆狭小,估计当时是难产而死。
首先必须知道懿德太子的身世。他叫李重润,是武则天的孙子,唐中宗(李显)的长子。唐高宗死后,唐中宗刚当上皇帝才两个月,就被其母武则天废为庐陵王,贬到千里之外的房县山下。两岁多的皇太孙李重润也被废为庶人,随同父母来到乡下,这一待就是十四年。武则天八十多岁时,又将李显召回长安,重新立为皇太子。十六岁的李重润亦回到了皇宫。在武则天病重时,大臣们发动“神龙政变”,迫使武则天交权。太子李显又登上了皇位。恢复大唐国号后,他立刻为嫡长子李重润平反,还追封他为懿德太子,将他灵柩由洛阳迁到乾陵陪葬,聘国子监丞裴粹亡女为冥婚,并号墓为陵,按天子规格下葬。据说,当年考古人员进行发掘时,在黑色棺椁内发现了一男一女的两副残缺的骨骸,经与史料核证后,发现这两具尸骸正是懿德太子和他的“冥婚”夫人。墓中最大的看点是壁画,分别绘在天井、墓室墙壁上,分为仪仗图等等。但是由于内部水汽过重,加上风化,很多都脱落了。
最后说一下仿唐地宫,走进去,里面是仿造乾陵地宫小规格复制的,仅供参考娱乐,与真实的地宫迥然有别。乾陵博物馆内面有永泰公主墓,看了墓地,再看展品,里面的展品,主要是陶俑。
走出乾陵,不得不感慨历史的悠长与厚重,也让我更加珍惜当下的生活。
(作者系中国散文学会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中国明史学会、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著作权学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