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构空间结构 优化城市发展形态
市委九届六次全体会议提出: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城市工作的重要论述,以省委专题会研究成果为指引,按照“重构、聚集、融合、转型”的总体思路,着力构建集中、集约、集聚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和国土空间体系,增强发展的整体性、系统性和生长性。
构建“组团互补”的城市框架。以滨湖绿色景观带、滨江生态景观带为空间界限,以主城区带动临港产业组团、滨湖文旅组团,以文泉大道、内荆河为主轴串联优化综合服务、文旅服务、商贸服务三大中心,构建“两带三组团、两轴三中心”的城市组团式空间结构。主城区从大规模增量建设转向存量提质改造、增量结构调整并重,洪湖大道以西以综合服务、居住生活为主要功能,实施城市更新;洪湖大道以东依托开发区产业基础,重点推进园区建设。临港产业组团作为开发区产业发展拓展区域,依托新堤综合码头,集聚物流和产业功能。滨湖文旅组团依托洪湖生态资源,整合文旅资源,为城市未来发展预留空间。
畅通“内外循环”的城市网络。畅通城区干线交通,完善提升“五纵四横”城市骨架。疏通老城区断头路、巷道等,规划建设生活性集散交通和绿色慢行交通体系。构建对外快速通道,加快建设武(汉)松(滋)高速公路,全力推进103省道洪湖至汉南跨东荆河通道项目前期,推动仙洪监铁路尽快开工建设。新改建农村公路200公里,力争建制村双车道比例达到72%,实现各体系间的畅顺衔接,打通城乡道路网络“微循环”。
塑造“红绿相间”的城市空间。传承红色文脉,将“红色”元素贯穿城市建设全过程,串联湘鄂西苏区革命历史纪念园、九八抗洪纪念园、路易·艾黎纪念馆,推动红色湘鄂西旅游区整体提升,挖掘文泉古县、新堤老街、新堤码头等历史文化遗存,打造龙街、西轿巷等历史文化街区,让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美美与共。提升滨江绿带、护城堤绿带、环湖绿道,实施洪湖湖滨生态缓冲带建设工程、一河两岸综合治理工程,加快整治望江渠、丰收渠、幸福渠、百里长渠、五七渠、茅兴沟等城区水网,打造城水相融、亲水透绿的生态空间。
整合聚集资源做强做优中心城区
以《规划纲要》为统领,在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基础上,高标准、高质量开展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配套完成城市教育、医疗、文体等专项规划编制,补齐“主城主核”功能短板。
增强人口吸引力。新建洪湖一中、职业高中、城东九年一贯制学校、开发区学校、老年大学,推动洪湖二中搬迁、第二人民医院改扩建,以优质教育医疗资源集聚带动人口集中。围绕农村户口人员进城各项措施,完善户籍管理、就业创业、政策补贴,维护进城农民“三权”,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力争到2027年,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3%,中心城区每年增加1万人。
增强功能集成力。聚焦中心城区短板性、配套性、改善性需求,加快打造4个15分钟生活圈(宏伟路片区、赤卫路片区、茅江大道片区、洪湖大道片区);重点打造文泉大道东西向公共服务轴;沿宏伟南路、“一河两岸”布局商务服务与生活性服务设施,打造南北向商业服务轴;积极推进公共服务质量提升三年行动、重点民生领域精准服务等六大专项行动,增强中心城区“强心聚核”辐射带动作用。
增强产业承载力。在洪湖经济开发区规划建设城东公共服务中心,提升生态功能、服务功能、居住功能,促进职住平衡、产城融合。以瀚城智谷科技园、水产科学城、华洪物流园、欣乐颐养中心为基础,重点建设洪湖开发区光电子信息产业园、纺织服装产业园、回归产业园、淡水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园、电商(青年创业)产业园,大力发展资金密集型、劳动密集型、科技密集型产业。
做大做强主导优势企业
8月4日,中共洪湖市委九届六次全体会议举行,表决通过了《中共洪湖市委、洪湖市人民政府关于以实施规划纲要为总抓手 推动城市和产业集中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什么是洪湖市主导优势产业,《实施意见》明确表明,将大力发展水产品加工、装备制造、新材料、特色文旅四类产业。全会不仅定了时间节点,还确立了总产值目标,蓝图已经绘就,奋斗正当其时。
全会指出,力争到2027年水产品加工产业规上工业总产值达到150亿元。要加快安井预制菜、旺丰辉食品、井力淡水鱼加工等项目建设,形成具有洪湖特色的即食、即热、即烹、即配的预制菜体系。大力发展冷冻水产品、干制品、腌制食品粗加工,优先发展鱼糜制品、罐头制品、调味制品等深加工,延伸鱼骨粉、胶原蛋白、甲壳素等滋补品和医药原料价值链。全力推进莲藕育种、生产加工、流通销售等全产业链发展,支持企业发展风味酱菜、泡藕带、藕(莲)汁、荷叶茶、藕粉等深加工。要争创国家级水产品加工园,推进湖北省莲藕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培育2家龙头企业上市。
力争到2027年装备制造产业规上工业总产值达到150亿元。全力支持远春石化、长江石化、昌发容器等骨干企业资源整合、技改扩规、制造焕新、产品迭代,大力推进新能源、新材料装备生产,加速研发成果转化、加快延链补链强链,推动石化装备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集群化、成套化、重装化发展,建设石化装备制造百亿产业走廊。要主动对接武汉车谷科创大走廊,加快建设新滩汽车零部件产业园。以汽车发动机、变速箱、底盘为重点,以LED前照灯、离合器、减震器、中控盘总成、内外饰件等为产业配套方向,形成较完善的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
力争到2027年新材料产业规上工业总产值达到150亿元。要加快新滩经合区新材料产业园建设,支持长利玻璃光伏二期、长利光伏装备制造等项目建设,在巩固现有平板玻璃、钢化玻璃、光伏玻璃等品类市场和规模的基础上,提升在显示材料、应用材料、新能源材料等领域市场占有率。要加快新滩化工园区建设,以一泰科技、泓肽生物等企业为主体,推动核心产品切入下游阻燃剂、医药中间体等行业,形成上下游协同发展产业链。
力争到2027年全市接待旅游人数过千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实现70亿元。支持洪湖湿地生态旅游区创建4A景区、珂里村创建3A景区,支持乌林镇创建湖北旅游名镇。要加快瞿家湾红色小镇、滨湖文旅组团文—体—旅融合发展,打造文旅产业增长极。完善升级“洪湖全域旅游”十条精品线路,加强与武汉都市圈、宜荆荆都市圈及洪湖—赤壁—岳阳长江中游旅游联盟的宣传联动,不断提高洪湖旅游知名度。
坚持节约集约加快转型发展
市委九届六次全体会议提出:省委书记王蒙徽在荆州调研时强调,“节约集约是高质量发展的基本要求”。要以绿色低碳理念为引领,引导各类用地有序布局,以土地的“最优配置”创造发展的“最大增值”。
要开展存量用地专项清理。全面组织开展批而未供、闲置土地、低效项目、“僵尸企业”四个专项清理行动,建库上图、摸清底数、精准分类,通过二次招商引资、“府院联动”、节余转让、有偿退出、闲置回收等途径盘活,让土地等要素资源高效流动、有序配置、充分利用。
要加强产业用地精准调控。开展容积率提升、经济密度提升、存量土地优化利用、“净地”攻坚、土地全流程监管等五大行动,对新上项目规划选址、产业政策、固定资产投资、能耗、环境、用地标准等进行综合评审,严把项目投资强度关、产业政策关、安全环保关,提升园区经济密度和投入产出效率,让“寸土生寸金”。
要实施亩均效益评价管理。发挥有为政府作用,坚持政府划定标准、企业作出承诺、过程强化监管、信用有奖有惩,优化产业用地节约集约规划利用管理办法,建立并大力推行基于亩均效益综合评价基础上的“标准地”制度。完善“亩产论英雄”考核体系和低效、无效项目定期出清机制,构建土地集约高效可持续利用体系。力争到2027年全市建设用地亩均GDP 提高到15万元/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