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首绣林街道办事处辖区的粟田湖,在清代晚期以前名为“熟田”。据《族谱》图考载:南宋理宗年间的熟田湖,是洞庭湖北沼泽地段。此时,成家有个名叫成怀的老人,官楚北刺史,年老致仕寄籍公安,转迁石首,他不愿坐食俸禄,颐养天年,而是带领5个儿子开垦荒丘,宜种则种,宜渔则渔。不到三年的工夫,使原来杂草丛生的荒芜之地变成了种庄稼的熟田,且又置于湖边,故定名为熟田湖。从此,成家这种吃苦耐劳的优良传统则一代一代传承下来了。
成氏家族的后辈成钧(1911年-1988年),1911年6月,出生于粟田湖一个贫农家庭。很不幸地是,幼年时母亲就离开人世。过了不久,因长江发大水,熟田湖淹没,全家被迫迁居邻近的老山嘴。成钧断断续续读过两年私塾,辍学后以帮人放牛看马为生。
成钧很小的时候就喜欢听大人讲故事,特别是发生在本地的三国故事,更是痴迷。他佩服诸葛亮的胸襟开阔、深谋远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他赞赏赵云的忠于职守、浑身是胆、文武全才,忠勇仁义的品德。他敬仰关羽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忠义智勇的形象。
成钧从小显示出过人的勇气与胆识。一次,他帮本地一官宦人家放马,突然来了一群荷枪实弹的散兵,不由分说,牵马就走。年仅10余岁的成钧哭着百般阻拦,但根本无济于事,眼睁睁地看他们把马带走了。
小成钧想,把东家的马弄丢了怎么赔得起? 于是,他悄悄地跟在这帮游兵后面,趁着这群散兵走进一家饭馆饭吃喝时,悄悄解下拴在树上的马,一溜烟跑回家,把马交给东家,避免了一次“倾家荡产”的赔偿之祸。
1927年,成钧16岁,参加了石首的秋收暴动和年关暴动。之后,加入反帝大同盟、农民赤卫队。1930年,参加红军,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侦察员、班长、排长、副连长、连长、营长、副团长、团长等职,为创建湘鄂西、鄂川黔革命根据地作出了重要贡献,并随主力红军完成七千里大转移。在震惊世界的长征中,成钧身先士卒,率团英勇战斗,胜利到达陕北。
抗日战争时期,成钧先后任新四军营长、团长、旅长,并先后兼任淮南路东、路西军分区司令员。在敌伪顽对新四军进行夹击的险恶形势下,他正确掌握对敌斗争方针,灵活运用战术,多次粉碎日伪军的“扫荡”和国民党顽固派的进攻。他率部转战淮南,深入发动群众,在指挥淮南占鸡岗战斗中,一举歼灭伪军四个主力营,受到军长陈毅的高度评价。
解放战争时期,成钧历任新四军7师师长、华东野战军第七纵队司令员、第三野战军25军军长,率部参加苏中、涟水、宿北、莱芜、孟良崮、淮海、渡江、上海等重大战役,屡立战功。在渡江战役中,成钧指挥部队率先突破国民党军10公里防线,继而率部兼程80公里,取得全歼国民党军主力第二十军的显赫战绩,首创一个军歼敌一个军的范例,保证了渡江战役的胜利。成钧在作战的组织指挥上机动灵活,决心果断,英勇顽强,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立下了不朽功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成钧历任第十兵团副司令员兼福建军区副司令员、华东军区防空部队司令员、军委防空部队副司令员兼华北防空司令员、中朝空军联合司令部副司令员、军委防空军副司令员、空军副司令员兼空军技术部部长、空军党委副书记等职。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并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成钧为建设防空军、国土防空体系和空军地空导弹部队做了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工作。在国土防空作战中,他多谋善断,精心组织,精心指挥,多次取得击落敌U-2高空侦察机的重大战果,受到了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等中央领导人的高度赞扬。成钧还多次参与组织指挥热核武器的试验,为我军革命化、现代化、规范化建设立下卓越功勋。
成钧当选为第二、三、四、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1988年8月6日因病逝世,享年77岁。1989年10月25日,夫人周月茜等人护送将军骨灰回家乡石首,安葬在城区马鞍山革命烈士陵墓。遵照成钧将军的遗愿,周月茜将覆盖成钧将军遗体的党旗及将军礼服等遗物捐赠给石首市博物馆。(选自《荆州地名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