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日报
2023年09月01日

下载荆州日报客户端
在这里读懂荆州

第A006版:荆楚往事
版权声明

《荆州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荆州日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荆州日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荆州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荆州日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洪湖府场地名考

  □ 颜晓华 颜家银

  府场镇地处洪湖市西北,位于监利、仙桃、洪湖三县交界处。古为沔南孔道、繁华集市,今为湖北特色石化小镇,名扬海内外。关于府场地名的来历,众说纷纭,1983版《湖北省洪湖县地名志》中指出:“对于‘府场’一名的真实含义和由来,尚待集思广益,考明所出。”

  关于府场地名,现下主要流行的说法有三种,一是因陈友谅在此建“府昌场”行宫而得名,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区大典·湖北省卷》;二是因中府河集场而得名,见《迎龙寺》一书;三是因明荆州第一代藩王、湘王朱柏建行宫于此,以王府集场而得名,此源于民间传说。但是以上三种说法,于史无征,疏于考证。

  “府场”一名,实源自明初在沔阳实行的屯军制度,“府场”来自于“府仓场”之简称,“府”为沔阳府,“仓场”为屯军之粮仓,府场屯田之所一在古玉带河之南,称“郑家垸”,一在中府河之南,称老鸱垸。明初设沔阳卫,屯军垦殖,卫所与府,同治于沔城(今仙桃市沔城镇)。

  一、沔阳府屯军

  沔阳建制为“府”始于元,元世祖十六年(1279年)升为沔阳府,隶河南行省,领县二:玉沙(洪湖、仙桃)、景陵(天门)。洪武九年(1376年)改为沔阳州,省玉沙入焉(玉沙县之名至此成为历史),直隶湖广布政司,编户四十里,领县一:景陵。府场地区古莲村(今府场镇船码头村)属沔阳州之附下里。

  按照文献记载,屯田制始于汉代,是政府为取得军队给养或税粮,利用士兵和无地农民垦种荒地的一种制度。明初,朝廷在沔阳曾大量屯军,这是源于沔阳的特殊历史地位,陈友谅曾是朱元璋最大的对手,而沔阳作为陈友谅的老家,令朱元璋感到忌惮。至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整个沔阳州总人口47410人,共有居民7572户,其中军户高达5922户,而民户才有935户,杂役715户。

  二、屯军处所与仓场

  明代初期沔阳有屯田948顷,一年收屯粮11376余石(约683吨)。这些田分布在全境四十三垸,共三十六处仓场,在府场附近的军户屯田主要有二处,其所在皆以利水路运输为主:

  (一)郑家垸屯田

  郑家垸紧靠古玉带河南岸,位于今曹市镇向农村南,童套村北,西靠府场船码头村,东靠曹市镇清郑村。而清郑村是由清泛垸与郑家垸合并而成,在古时候,清泛垸也是军户屯田所在之一。郑家垸土地现归府场船码头村和曹市镇童套村、向农村三个村共有。玉带河,古称漕河,明《沔阳志》记载:“自柳口环城西北达于三江口。”这是一条非常古老的漕运河道,宋代就有,后之玉带河就是古漕河故道,它由莲子口(府场船码头村)向上经监利之北口,下新口、上新口,入潜江达汉水,向下经柳口(曹市镇柳口村)北折过葫芦坝(曹市镇向群村),达王家口,由沔城东南入,环城一周达三江口,继续东流与汉水河,最后注入长江,这是一条非常重要的航运通道,在清道光年间渐淤,今仍存部分河形。明时期,郑家垸之屯粮可由此起运直达沔阳城。

  (二)老鸱垸屯田

  老鸱垸紧靠古府场河南岸,位于今曹市镇胜利村,以老鸱垸金刚山庙为中心,范围包括今监利网市镇刘横村一组、二组、三组和洪湖市曹市镇胜利村一组、二组、三组、四组。府场河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航运通道,上达襄阳,下达汉阳,它还拥有多个名字,如府河、易家河、中府河等。在明初,沔阳府南河汊港道四通八达,洪水时期连为巨浸,但有三条主要的河道由西向东横亘在沔南大地上,最北侧靠近沔阳城的即玉带河、最南侧的即长夏河(今称内荆河),而位于中间的就是府场河,这三条水道皆称府河,中间的称中府河,南边的称南府河。府场河往上经监利网埠头、御碑堤、杨林关、新沟,再往北折达潜江泽口入汉江,往下经峰口唐嘴,分为三支,皆可入长江。清同治四年(1865年),因监利杨林关堤溃,东荆河分洪故水道府场河及玉带河由于淤塞,导致洪水直接冲断北口横堤,水道北移,形成今东荆河下游段,在沌口注入长江,由此府场河与玉带河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三)府仓场

  沔阳在屯军之初没有设立专门集中的官仓,而是以“仓场”形式分布于各屯。

  明代万历十一年(1583年)、四十六年(1618年)、崇祯十四年(1641年)皆曾续修《沔阳志》,相比嘉靖志更详细,对屯田处所和仓场描述更详细,其中明确记载:“仓场三十六,俱在各屯”。又“屯田垸四十有三:清泛、官湖、老鸱、郑家 ……”《郡倅汪公建仓记》作者钱天锡,字公永,竟陵(天门)人,明天启壬戌进士。他在文章中写到:“沔旧无仓,而寄诸卫廒,以四十三里之入纳之……相延二百余年而未有变,计及新安汪君毅然起而建之。”“卫”即沔初设沔阳卫,屯军机构;“廒”即军事粮仓。由此可见,府场旧为郑家垸、老鸱垸等处所设仓场之一,两处屯田共用一仓。

  三、府场得名

  (一)屯军后人现在仍然生活在府场

  在今之府场、曹市等地还生活着部分当年屯军后裔,更确切的说在今郑家垸和老鸱垸还有其后人仍然以耕种为业。根据青莲堂《李氏宗谱记载》,李氏先祖李春芳,原籍江苏昆山县,明御林军,因战功敕封护国将军,加封神威将军忠武王。李春芳次子李裕,敕封护国将军,于明成化二年(1466年)奉命莅沔,驻扎沔东七里城(今仙桃沔城镇),着兵勇开垦军民田,以助饷需。李裕生李琥,李琥生李衡、李衍,李琥命其二子分南北分屯开垦,北屯为今仙桃通海口区域,南屯为今洪湖府场区域,即郑家垸和老鸱垸,并命两派子孙后裔领军田者隶军籍,领民田者为民籍。明灭清兴,李氏后裔为避“军户之患”,改名换姓者颇多,如陈阿龙、萧阿陈、张二、缪云等为名,族谱仍记载真名。

  (二)府场兴起于明万历繁盛于清乾隆

  府场兴起于何时,从中山堂《汤氏族谱》可窥见一斑。现府场集镇所在区域,旧为棠赤垸,属古沔咸宁乡中三里。而棠赤垸之名最早始于明代万历年间,根据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汤氏族谱》谱序记载,其先

  世由小潭老罐垸(今监利网市小潭村)迁来,在此买田300亩,于明万历年间(约1590年)又买荒一段,遂沿河筑堤挽垸,起名棠赤汤小垸。后朝代更迭,历经变迁,清乾隆知州禹殿鳌彻底清丈,始定名为棠赤垸,记录在册。据此可知,府场所在地区至少在明万历以前,多为荒湖,部分为军民开垦田地,汤姓作为府场地区的开拓先驱之一,见证了府场的发展,也为我们探寻府场地名提供了可供借鉴的资料。

  府场兴盛为集市当在清康乾时期,由于水路通畅,各处商贾云集,会馆、书院、寺庙林立,继而人文蔚起,进士、举人、秀才等有功名者渐显,文人墨客渐至,留下不少诗文墨宝。如清代康熙府场首位进士颜怀祖,现有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进士碑存世;再如康熙父子三举人颜翼祖、颜晟、颜星等,不胜枚举。府场莲村孝子颜旸,孝感动天,安陆知府杨禄绶、沔阳知州杨弘任皆题匾褒奖。莲村举人颜星历南北七省,行程数万公里,父子三代历时20余年所修《颜氏通谱》,因其为复圣颜子(颜回)后裔,皇帝褒奖圣裔,御赐“崇怀宗邦、其泽永昌”三十二字派序等皆为府场经典历史文化故事。

  (三)府场得名于“府仓场”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洪湖县地名志》编写组在采访调查统时,获悉解放前在府场街口曾有一高大石碑(现不存),上镌有“府昌场”三个大字。亲眼见者,不乏其人。这块碑立于何时,什么人所立均不得而知。但它证明了府场是由“府昌场”简化而来,只不过“府昌场”应为“府仓场”,一字之差,令后世百思不得其解,不明白为何叫“府昌场”,于是后世有人根据这几个字按图索骥,编撰了不少文化故事。真实的情况是,后世传承过程中因“仓”“昌”同音讹传之故。府场得名起于明初屯军,到明代中叶,屯军制势衰,再至明末已徒有其名,清朝鼎革后,旧仓场沦为废墟,因其地是旧沔阳府之屯军仓场故址,遂勒石铭文以纪之,立有“府仓场”石碑,由“府仓场”简称“府场”,这就是府场地名的确切来历之所在。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