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日报
2023年10月13日

下载荆州日报客户端
在这里读懂荆州

第A015版:文学副刊
版权声明

《荆州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荆州日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荆州日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荆州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荆州日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江西古韵

  □ 季 湘

  【题记】

  风从何方吹来,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在山中游,看见了古城古遗迹。它们犹如一部部活的教科书,看起来陈旧,却饱含新生,指引着未来文化的继承与方向。别梦依稀,我离开的时候,还是依依不舍。这份情缘,这种感动,汇成语言的河流,在我血液里奔腾。

  浮梁古城

  浮梁古城在景德镇市郊的八公里处,根据《文史通考》记载,古城始建于唐朝,经历了历史的洗礼,保存至今。检票口是一座牌坊式的建筑,待我出示身份证后,便准许入内。

  映入眼帘的是一条长长的石板路,走了十几分钟,穿过城楼洞,又见一条步行街。走完步行街,看见县衙,匆匆走进大门。正面是大堂,悬挂着明镜高悬的匾额,绕过去后,我见到了后花园,后花园的右边有一栋小四合院,整个县衙的木质建筑古朴典雅,展现了古代历史文化的雄浑壮阔。

  出了县衙,我碰到一位老伯,询问他县名的由来。他告诉我:“听说唐朝时期,某一年修县衙,有一棵红豆杉树,八个人才抱得下,山势险峻,不可能抬下来。那只能走水路,可江村选中8人合围的红豆杉树,无法运至县城,走旱路抬不动,只能走昌江。正值旱季,江里哪有水。众人愁得直跺脚。正在此时,天下下起了暴雨,河水猛涨,将红豆杉树冲到了河里。红豆杉树随着河水流到了县城附近。这些人在河边拦住红豆杉树,将它拉起来了。后来人们把这地方就叫做浮梁。”我连连点头,离开大伯后,我想了解更多的历史,于是在手机上查到了一些资料。有论文说从唐朝开始,这里出产茶叶、陶瓷和大米,特别是茶叶和陶瓷,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交易产品。君不见唐代王敷曾在《茶酒论》中说过“浮梁歙州,万国来求”,多么繁盛啊。

  当地还有民谣:“上街头,下街头,街长不见头;丝绸缎,糖醋油,店面八百九。”我跟着哼了两句,感觉到浮梁县城在古代的经济地位应该很高。

  红塔

  出了县衙大门左前方不远处有一个红塔,有一个院子围着,院子左边竖着简介碑石、文保碑石等等。《浮梁县志》云:“西塔寺在西隅,唐太和六年僧度创,塔高十三丈。宋建隆年县民黎文表创造,明万历三年,塔重修。”最初,红塔是靠和尚化缘修建的,耗时将近八十年才竣工,可见红塔历史之悠久。

  据说当年朱元璋在鄱阳湖初败,为了躲避陈友谅的追杀,曾藏身于此,等他坐稳了江山,专门拨款修缮这红塔。现在此塔被誉为“江西第一塔”。有人说这红塔的地基以前不高,是修缮时垫起来的,现在地下有一层,整个塔有七层。出于文物保护的目的,现在不准爬塔了。游客只能站在外面看看。“红塔”名字的由来,相传塔的建造,主要是用青砖砌成,以石灰、糯米和红泥混合作浆,长年累月在雨水的冲刷、侵蚀下,红泥被分化析出,将青砖染成了红色,因此被叫做“红塔”。

  离开的时候,我又回望了红塔一次,只见层层砖缝里长满了青草。这也许是大自然的安排,一切历史遗迹,终归要与大自然融合。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