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日报
2023年10月20日

下载荆州日报客户端
在这里读懂荆州

第A001版:01
版权声明

《荆州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荆州日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荆州日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荆州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荆州日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碧波金鳞跃 荆味天下扬

——荆州淡水渔业高质量发展观察

    收网起鱼。(本报资料图)

  □ 记者 安娇姣 佘海艳 通讯员 徐峰 刘小莉

  江水滔滔冲刷出物产丰饶的鱼米之乡,河湖交错与蓝天白云渲染出一幅“江南水乡”的诗意画卷。

  近年来,有着“中国淡水渔业第一市”美誉的古城荆州,积极践行提质增效、减量增收、绿色发展、富民惠民的发展思路,使渔业成为荆州农业的特色产业、农民的致富产业和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成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张亮丽名片。

  共生共荣 江南水乡鱼满仓

  秋风响,蟹脚痒。10月18日,中国·荆州陆逊湖大闸蟹开捕节如约而至。

  一阵风吹来,一片片荷叶像少女的舞裙随风摇曳;一张网撒开,一笼笼螃蟹挥舞双钳展示自己的“颜值”与“品质”;一群人欢呼,一艘艘捕捞船逐浪而行,渔民丰收的喜悦溢于言表。

  在基地优质的自然环境和生态放养模式的双重保障下,一只只青壳、白肚、金爪、黄毛的大闸蟹不时地“爬坡过坎”,四处觅食,一派丰收景象。

  “闻说江陵府,云沙静眇然。白鱼如切玉,朱橘不论钱。”1200多年以前,唐代诗人杜甫就曾见证过荆州水清鱼跃的盛景。地处江汉平原腹地的荆州,江河沟汊纵横,湖库塘堰密布,渔业资源丰富,素有“鱼米之乡”美誉。

  2022年,全市水产养殖面积187万亩,淡水产品总产量122.2万吨,占全国淡水产品产量的3.5%、全省的24.4%,面积和产量连续29年居全国地市第一。

  要做大做强“渔”文章,必须要调整水产结构,制定行业标准,走产业化之路。通过实施10余年的“标准化精养鱼池改造增效工程”,荆州市形成了近190万亩水产养殖板块基地,在标准化改造、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上迈出了实质性的重大步伐。

  当前,荆州初步形成荆州区鲟鱼,江陵县泥鳅,监利市黄颡鱼、黄鳝,洪湖市河蟹、小龙虾和石首市老河、监利市老江河四大家鱼苗种繁育布局;建成湖北省长吻鮠良种场、荆州市长湖水产良种场、洪湖市六合水产开发有限公司、监利市天瑞渔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4个国家级现代渔业种业示范场,石首老河长江四大家鱼原种场等4个国家级原良种场,湖北公安淤泥湖团头鲂良种场等16个省级原良种场,苗种年繁育能力超过250亿尾。

  绿色健康 水美鱼肥好丰景

  “起鱼啦!”一大早,松滋市纸厂河镇王家大湖片区的鱼塘内热闹非凡。

  渔民们牵着大网,将鱼儿赶入网中,随着围网一点点收拢,鲜鱼活蹦乱跳,瞬时沸腾了水面。看着水美鱼肥的场景,渔民们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之中。

  纸厂河镇是生态水产养殖大镇,而王家大湖片区拥有水产养殖面积2万余亩。今年1月,该片区推进养殖池塘标准化改造及尾水治理项目建设,通过改造精养鱼池进出水,并对尾水进行末端整体集中收集处理,建设生态净水系统,确保养殖尾水达标排放,“尾水”变“净水”,生态养殖注“活水”,示范带动周边养殖户发展现代化生态渔业。

  (下转第4版)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