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我走进厨房端起油壶,每当看到老伴拿油壶往锅里倒油的一瞬间,我眼前就会闪现当年姥妈(地方俗称,即奶奶)端起油壶炒菜时的情景,不禁勾起我对童年时光的回忆。
我出生在湖北洪湖一个偏僻的农村,我的童年、少年是在农村度过的。一晃半个世纪过去了,我对童年的时光印记依旧刻骨铭心,记忆犹新。时常睹物思情,过往的记忆让我感到那个年代是多么的辛酸和痛楚。
在那个物质贫乏、经济贫困、生活贫苦的年代里,我家和众多普普通通的乡邻一样,从那个辛酸苦涩的时光中走了过来。
童年时的我,多半是陪在姥妈的身边行影相随,或帮姥妈挍“草靶子”(烧柴),或往灶台里递柴草生灶火等。上小学时的我,每每放学回家,肚子饿的咕咕叫,未踏进家门就喊:“姥妈,我肚子好饿啊。”姥妈立刻用棉油炒杂葫椒剩饭或盐菜剩饭,其又称“油盐饭”,它是我小时候的最爱。
姥妈端起油壶向锅里旋转倒油,用手指把壶嘴上溢出的油,一滴一滴的刮回油壶里,还把剩在手指上的油,擦在头发上。没曾想到,这个情景在不知不觉中留存脑海里五十多年,烙下了深刻的印记。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姥妈用过的棉油壶至今还在我的记忆中浮现。家乡细细的陶土,烧制成了它那质地细腻的躯体。一个南瓜形壶体,黝黑的釉色,上面有个花纹形状的壶纽,耳朵状手柄和“老鼠”尾巴似的壶嘴,看上去古色古香的。姥妈用绳线将壶纽与壶柄链接起来,防止盖子摔落。这个别有一番情趣、具有乡土风味的油壶,伴随着姥妈几十年,后来几经迁徙,至今下落不明。
当年的食用油主要是棉籽油,是生产队里交棉花任务时兑换油票,然后按人头分发到每家每户凭票领油的。棉油除了食用,还用于油灯照明。有一天,邻居的余姥妈来找姥妈借油,拿着一个八钱左右的杯子,姥妈给她倒了一平口,然后把油壶嘴上剩下的油三下两下的又刮进了壶口里。大约三天以后,余姥妈来还油,同样是那个杯子,好像浅了一点,我知道余姥妈有手抖的毛病,可能是手抖撒了。我好奇的问姥妈,“余姥妈前天借的油好像比这个多呀”! 善良的姥妈说“算了,算了,不要说”。我想,姥妈是那么的节约,一滴油都很珍惜,然而在往来借油的事上显得不计较。
姥妈有一个习惯,即每天晚上,临睡觉前都要去厨房里收拾灶台上的盐缸子、醋瓶子和棉油壶,并用碗把棉油壶扣住。有一天,不知是猫还是老鼠把扣在油壶上的碗弄翻了,碗摔碎了,油壶也倾倒了,油壶里的油撒落在灶台上。第二天早上姥妈见状,心疼地把剩在灶台上的油一滴一滴的刮回油壶里。当年的灶台子多是用水泥搓的,凹凸不平,她用手指在缝隙间刮揩,此情此景,映入我的记忆几十年,且时常若隐若现。
记得有一天,油壶的油快见底了,姥妈拿来油罐子向油壶里灌油。人老眼花和手抖的原因,灌油时撒漏了几滴在饭桌上。姥妈将油罐口沿边的油刮进油罐的同时,将撒漏在饭桌上的几滴油揩了又揩,揩回油壶里。
在那个贫穷困苦的年代里,左邻右舍的乡亲互相借米、借油、借饭是常事。曾记得当年借饭用碗,借油用杯,借米用“升子”即米筒子。然而有的邻居在返还的时候总爱沾便宜,耍小聪明。还米的时候虽然是端着一个装米的盆子,用“米升子”量着还,但有的把大拇指扎在“升子”里,或不堆起锥形,还米饭时把米饭打的松松散散的,看起来很高,其实是空松松的。对此姥妈从不计较,装糊涂,体现出一种善意的马虎。
过去的借油、借米、借饭等早已成为了历史,现如今时代变了,经济发展了,生活质量提高了,但以姥妈为代表的老一辈人艰苦朴素、勤俭持家的优良传统,乡邻和谐友好相处的精神,将永远激励子孙后代。
奶奶的棉油壶折射出我童年时代的生活,是那个时代的一个写照,它承载了姥妈心中的“幸福”梦想,油壶谐音“有福”,祖祖辈辈,年年月月都在为有福而奔忙,为了壶里有油而奔忙。直到现在,这愿望实现了,而我心中还是存留着姥妈油壶的情结和有关往事。
姥妈离开我们已经快四十年了,但我对姥妈的生日和生活影像记忆深刻,至今时不时的总会想起。她的音容笑貌,举止言行和她的真诚、善良、勤俭、朴素的传统美德一直牢记在心,影响我,激励我,鞭策我,鼓励我做一个正直善良的人,做一个勤俭持家的人,做一个诚实朴素的人,做一个克己待人的人。
□周国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