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日报
2023年10月20日

下载荆州日报客户端
在这里读懂荆州

第A011版:文艺副刊
版权声明

《荆州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荆州日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荆州日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荆州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荆州日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陈友谅:洪湖岸边是家乡

  □ 李良锷

  陈友谅(1320年-1363年),湖北沔城人(今湖北仙桃,一说洪湖人)。元末农民起义军领袖,“大汉”政权的建立者。

  陈友谅家世业渔。年轻时曾为县吏。元末农民战争爆发后,徐寿辉等领导的天完红巾军,初为簿书掾,后以功升元帅。至正十七年(1357年)九月,倪文俊谋害徐寿辉未成,逃奔黄州,陈友谅乘机袭杀倪文俊,并其部众,自称宣慰使,随后改称平章,掌握天完实权。此后两年攻取安庆、池州、龙兴赣州、信州、襄阳等地。至正十九年九月(1359年),陈友谅杀害天完将领赵普胜。同年十二月,杀徐寿辉左右侍臣,挟持徐寿辉,自称汉王。次年闰五月,杀徐寿辉于采石,自立为帝。建国号大汉,改元大义,以恢复汉族王朝的统治为号召。大汉政权建立后,一面继续进行反元战争,一面把军事重心放在对邻境朱元璋部的战争上。历龙湾、江州、鄱阳湖几次重大战役。大汉将士多数是天完旧属,对陈友谅的篡权夺位深为不满,在战争中相继倒戈降朱,加以陈友谅重耗民力,又贻误战机,致使接连败北。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八月,陈友谅在鄱阳湖中流矢身亡。

  自古以来,对陈友谅故里一直无有定论。有人说,陈友谅的故里在仙桃市排湖谢家大湾,有的说,陈友谅的故里在监利柘木乡陈棚村。笔者则认为,洪湖市乌林镇黄蓬山的龙船矶才是陈友谅的出生地。

  本着尊重历史、排除繁杂、去伪存真,以志载文录为证的原则,笔者认为有必要进行正本清源的探索论证。经过为时两年多的实地考察、寻访、查证,我认为,陈友谅就是洪湖市人。

  查史辨真伪

  翻阅史书县志,很多记载都证明了陈友谅的家乡在洪湖。

  元史载:“陈友谅,沔阳玉沙县黄蓬人。”大家都知道,洪湖市的前身曾为州陵县、玉沙县。公元965年,宋朝时,首次在新堤(今洪湖市府所在地)东三公里处的茅埠建台。明清两朝史志记载:“大江(长江)北岸,”“北距沔城120里”也就是新堤近郊茅埠“设玉沙县治所”。这就是说,玉沙县早在宋代就在茅埠建立并设治所于此。由此,陈友谅是玉沙县(今洪湖市)人,也是无异议的。明嘉靖《沔阳县志》中《友谅外传》记载:“陈友谅玉沙县人,黄蓬渔子也。”明确表达了陈友谅的籍贯是沔阳县(今洪湖市)黄蓬人。《沔阳志》还说:“沔南二百里曰黄蓬山,其山坟起江湖间。南曰乌林矶……前为江,左为菖蒲澥,右为蓬湖。”这里所描述的详细地址,就是现今洪湖市乌林镇的黄蓬山。因此,这更加明白无误地证明了洪湖市的黄蓬山乃陈友谅之故里。清代光绪《沔阳州志》载:“黄蓬滨江,上有古城,城外有台。”这里说的“古城”,就是西周时期古州国的故都黄蓬。“台”指的是“鲁肃台”。《三国志》载:“鲁肃、周瑜镇陆口,食州陵等四邑。(注:三国时期古州国已不复存在,其故都旧址,置州陵县治。鲁肃在州陵城外筑高台,指挥训练军队。)这一段历史记载,更进一步证明了友谅故里黄蓬的真实存在。

  族谱有明证

  家族谱作为考察历史人物身世的重要资料,历来为人所重。《中华义门陈氏大成谱》对陈友谅的出生地与祖籍均有详细记载:“北汉王陈友谅于元仁宗延祐七年(公元1320年5月初5日)出生于现洪湖市乌林镇黄蓬山顺风河龙船矶(原地名为陈家墩)”。

  陈氏族谱中十分肯定地确认陈友谅是洪湖市人,出生地是乌林镇黄蓬山。甚至连具体地点也表述非常清楚。“顺风河”是一条连接长夏河(今内荆河)与长江的一条小河。顺风河与内荆河接交处便是龙船矶,陈友谅出生在此处一片茭簰上,这是无可非议的事实。

  陈友谅是中华陈氏义门“德星堂”的后裔。据《陈氏宗谱》载:“陈友谅为陈胡满公九十八世、崇阳庄笫十五世、寿二公笫三世孙。义门陈知升公(崇阳庄一世)笫十三世孙,于宋末由吴(江西)迁楚(崇阳陈枋源),后来,又由崇阳迁至沔阳(今洪湖)黄蓬(今洪湖市乌林镇黄蓬山)。到黄蓬后生五子:国荣、国富、国华、国祥、国靖。这上下一脉子孙在晒网洲(即陈家墩)、茅埠(现新堤东郊老官庙)、新堤(洪湖市城区)等地,世居600余年。

  据《中华义门陈氏大成谱。崇阳庄(洪湖东片)寿二公族谱》中,陈友谅的后裔陈景廉所作《陈友谅,吾祖也》的扉页上可见陈友谅的祖籍就是黄蓬。这也是不争的事实。

  综上所述,陈氏族谱所载的翔实资料足以证明,陈友谅真正的故里就是今洪湖市乌林镇的黄蓬山。

  遗迹添考据

  600多年来,洪湖市境内许多地方,尤其是黄蓬山,尚存众多的陈友谅出生、成长、战斗的历史遗迹。笔者经历两年多深入寻访、考察、记录、甄辨,现将陈友谅的历史遗迹、遗址整理如下:

  乌林镇的“明清青石板古街”:古称华街,在黄蓬村内荆河畔。这条古街就是陈友谅当年在红巾军中晋升为三军统帅后,与夫人潘金花为回报黄蓬父老乡亲对义军全力支持的深厚情谊,特地修筑的。这条华街东起州国故都西门城壕,向东直达内荆河畔。长约2公里。除华街外,他还修筑了北街和南街共三条街,形成颇具规模的集镇——黄蓬古镇。如今华街一直保存到现在已有600多年的历史了。北街已毁,南街则成了乌林镇主道的一部分。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五月初四,陈友谅在江西釆石矶的五通庙举行登基大典,建立了大汉政权,当了皇帝。笫二年他衣锦还乡。又在华街修建了一栋行宫(黄蓬人称为衙门)。黄蓬山行宫遗址尚在,在华街西端。

  陈友谅的出生地——龙船矶:陈友谅的出生地在今通顺河与内荆河交接处的陈家墩(现为文桥村)湖边的一片茭簰上。陈友谅称帝后,当地人便将那只破鱼船称为“龙船”,那出生地的湖边小坡地称作“龙船矶”。

  灵福观、崇鸣寺:陈友谅幼时在沔城叔父学堂读书时,为伸张正义,用弹弓打瞎了恶霸马一刀的左眼,不得不辍学回黄蓬陈家墩,给财主“跳蚤”家放牛。他利用放牛的机会到广福寺拜妙真为师,练得一手好字。然后又拜灵福观太乙尊人为师学武。他力量过人,经过81天的苦炼,可举石狮。又花了369天练眼力,成为射箭高手。从此成为闻名遐迩的青年俊才。后来,他又到崇鸣寺拜静空和尚为师,成为文武全才。元至正十年(公元1350年),陈友谅率领1000多渔民在崇鸣寺揭竿起义,“誓将‘鞑子’斩尽杀绝。”起义时插义旗的旗杆石现收藏在青瓦坊,成为一件见证历史的重要文物。

  走马岭:在黄蓬凤山东北麓的菖蒲澥之畔,有一条土岭,长约800米,呈曲字形。这里是陈友谅与夫人潘金花并马奔驰过的地方。

  射凤台:黄蓬山高峰村的胡家湾,有一处土台。当年陈友谅和一群热血青年在此射箭比武。陈友谅仰天一箭,射中了一只五彩缤纷的凤凰。后来当地人将这小土台称作“射凤台”。

  落凤坡:凤山的东坡,那只被陈友谅射中翅膀的凤凰艰难地向南飞去,飞到凤山顶时,疼痛难忍,双翅无力,直往下降落,最后落在了凤山南坡。这时,潘夫人打马追来,抱起凤凰,带回家,治好了凤凰的箭伤。40天后,夫妻二人来到江边放飞了凤凰。后来,此处山坡便称为“落凤坡”。

  打金场:陈友谅带领义军将士在州陵县故址的西城墙护城河边办起了打金场。不到几年,炼出了黄金白银千万两。这些金银为日后揭竿起义,提供了用度支撑。直到现在,每当大雨过后,人们还可在打金场遗址上,拾到一星半点的金粒。

  打破阵:在松林山东北,大马家山南面,有一座山岭。在这里,陈友谅率领义军歼灭了元朝“官民联军”数千人。红巾军从此远扬威名。为纪念这一场战斗胜利,便将此地取名为“打破阵”。

  梳妆台:梳妆台(又叫打鼓台),在走马岭至却月城的小路边,距走马岭约300米。这是菖蒲澥岸边的一个小土台。据《沔阳州志》(光绪)载:“梳妆台在古城东,相传为陈友谅妆台,至今瓦砾间时出金银,大者如瓜子,小者如米粟。每春雨后,或有拾者。”

  十八步上金阶:陈友谅称帝后,回到黄蓬故里。行宫还未建起,便把灵福观作为金殿,把观前由内荆河上坡的码头称为“金阶”。这条砖阶共有18级。每天早朝,文臣武将拜见陈友谅时,必须从这18级砖阶上去。所以叫“十八步上金阶”。

  花台:在黄蓬山东北面五六里远、北傍内荆河有个村庄叫花台上。村中有个方圆不足百平米的土台,村民叫它花台。陈友谅见夫人潘金花喜欢绣花,便派士兵专门在此台上种花。潘夫人在训练女兵的空闲时间常来此地荷锄耘土,侍弄花卉。

  掘断山:黄蓬山有一座东西走向的土石山,形如一条游龙,逶迤蜿蜒,故名游龙山。在此山中段,有一座高大古冢,这是汉王陈友谅祖父陈千一的坟茔。元惠宗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陈友谅在鄱阳湖兵败被杀,朱元璋为把陈氏祖茔的“脉气”斩断,防止陈氏后代争夺大明江山,便令大将徐达带兵挖断了游龙山,捣毁了陈家祖坟。还将游龙山改名掘断山,以免龙脉再还原。后来,百姓又将掘断山改为友谅山。

  绣花堤:在洪湖市峰口镇的红花垸到曹市镇的冒脑垸之间有一段河堤,地名叫绣花堤。在600多年前,陈友谅的夫人潘金花,曾在此处为义军赶制军服、军旗。遗址今尚在。

  观阵台:陈友谅曾在今洪湖市代市镇河坝一带操练义军,在此处观阵的地方。后来,当地人称这地方为“观阵”。由此还派生出“观阵公社”“观阵中学”“观阵希望小学”来。

  装王口、跑马岭、三仗岭:这三个地名都在洪湖市汊河口镇,也是陈友谅在此战斗过得地方。元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陈友谅久困龙湾不克。朱元璋分兵占领安庆等地。陈友谅撤回故里,在跑马岭安营。朱元璋追至白杨湾扎寨,与陈友谅对峙。深秋时分,寒气甚重。两军在李家墩一带连打了两仗,胜负不分。休整月余,刘伯温献计,朱军趁雾天半夜偷袭陈军,陈友谅全军覆没,他带着残部过内荆河,经陈晏坊逃回黄蓬老家。后来,人们将陈友谅过河处称作“装王口”,逃往陈晏坊的一条小道叫“跑马岭”,两军作战处称为“三仗岭”。

  马鞍镇:陈友谅笫一次攻打沔城时,因奸细告密而失败,退到现在万全镇中岭一带。在一条大河边,有一个渔村,北临大河,南傍大湖。此地民风淳朴,热情好客。陈友谅带着残部来到渔村,又饥又渴,筋疲力尽。村民们知道是义军,热情地招待他们。陈友谅也把马鞍撤下来,让马儿吃草、喝水,他靠在马鞍上小憩一会。不一会,放哨的村民高喊“官兵来了!”陈友谅连忙站起,跨上战马,带领义军将士迅速撒退,到一处高岭,元军已杀过来了。陈友谅率部与追兵官兵血战一天一夜,摆脱围追,回到黄蓬故里。他重振旗鼓,招兵买马,很快又拉起一支队伍。小渔村有位田大爷,见义军巳撤走,但马鞍来不及带走,他冒着被杀头的风险,将陈友谅的马鞍扛回家,妥善保管。后来陈友谅在江西自立为帝。当了大汉皇帝的陈友谅,带着一队人马回到当年丢失马鞍的小渔村。那位田大爷将马鞍完璧归赵。陈友谅知恩图报,当即赏田大爷白银1800两,又在村庄中心建起了一栋楼。陈友谅亲笔写了“马鞍楼”匾额,挂在楼上。后来,田大爷将赏银全部拿出来,修建房屋,免费提供给村民和外地迁来的商贩居住、经商。于是,这个小渔村便成了一个大集镇,叫马鞍镇。

  白杨镇:洪湖市汊河口镇向北一公里处的白杨村,在元末时曾是沔南五大古镇之一。陈友谅在江西龙湾兵败后,逃到现在的跑马岭安营扎寨。朱元璋率部追到白杨湾扎寨。白杨湾在内荆河畔,朱元璋命士兵沿河建营房屯兵。又在河畔建准提阁,供奉观音菩萨,作为临时战前指挥部。朱陈两军连开三仗,陈军最后大败逃回黄蓬山。接着,朱元璋只留下一支小部队驻守白杨湾,也撤兵回金陵去了。由于准提阁香火鼎盛,来往香客众多,白杨湾逐渐形成集镇——白杨镇。四年后,陈友谅东山再起,率领60万大军,分乘200多艘巨型战舰,从武昌出发,浩浩荡荡向东进发,打算一举灭掉朱元璋。陈友谅另派一队人马直袭白杨镇守军,并将白杨镇烧毁。

  府场镇:府场镇位于洪湖、监利、仙桃三市交界处。在元末,陈友谅曾在此地驻军并建府邸,因为此地“临近沔阳府,为其南屏障”乃取府地昌盛之意,将建的官邸命名为“府昌场”,后简化为“府场”(《洪湖县地名志》)。

  综上所述,有关陈友谅的遗迹、遗址很多,毋庸置疑,这些遗迹、遗址,足以证明,陈友谅的故里就在洪湖市乌林镇黄蓬山。历史典籍和地理常识以及民间传闻都告诉我们,除洪湖乌林镇之外,异论中的其它地方,都是误传或根本不存在的。(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