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日报
2023年10月27日

下载荆州日报客户端
在这里读懂荆州

三国胜迹遍荆州  来自大理的荆州知府李元阳
第A007版:文化荆州
版权声明

《荆州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荆州日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荆州日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荆州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荆州日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三国胜迹遍荆州

  □ 刘作忠

  “闻听三国事,每欲到荆州”。提起荆州,人们会自然想到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刘备借荆州”“鲁肃讨荆州”“吕蒙袭荆州”“关羽大意失荆州”等脍炙人口的故事。《三国演义》120回,就有72回涉及荆州。让我们穿越千年岁月烟云,前往荆州大地寻觅一番三国的遗迹、古人的遗踪。

  悠悠荆州城

  《水经注》载:“今城,楚船官地,春秋之渚宫。秦既拔郢,置南郡。汉因之。三国初属蜀汉,旧城关某所筑。某北攻曹仁,吕蒙袭而据之。某曰此城吾所筑,不可攻也,乃引而退。”

  唐以后,荆州城几次重建。现存明清重建城墙,呈不规则长方形,东西长3.75公里,南北宽1.2公里,面积4.5平方公里,周长10.28公里,高9米。城分三层,外为水城,中为砖城,内为土城。水城(护城河)全长10500米,宽30米,水深4米。明代建城时为防止洪水泛城、城基下陷,墙垣用土夯筑,砖城墙体用特制青砖加石灰糯米浆砌筑,非常坚固。城墙设有瓮城、敌楼、战屋、炮台、藏兵洞、复城门等,其防御体系完备,易守难攻,乃我国府城中保存最为完好的古城垣,有“江南完璧”“铁打荆州”之说。

  荆州城现存9座城门:东名寅宾门,南为南纪门,西称安澜门,北名拱极门,小北门位于东北,名远安门,小东门位于东南,名公安门(水门);20世纪80年代,为缓解城内因人口膨胀而引起的交通拥挤,分别增开新东门、新南门和新北门。旧城过去皆有城楼,后相继毁于战火。20世纪80年代,先后修复了大北门楼和东门楼。

  荆州古城墙作为古代大型军事防御工事,除高大坚固的墙体和瓮城等建筑外,城墙上还有众多配套军事设施,如今尚存最有特色的要数四座藏兵洞。它东西南北各一座,每座长10.5米,宽6.3米,深6米,分上下两层,可容100多人。每层又有小藏兵洞,每个小洞可容2人,洞中均有射孔。藏兵洞所在墙体向外呈长方形突出,对攻城之敌,可从三面射孔暗箭齐发,使其猝不及防。藏兵洞构建精巧、别致,为防守反击的重要军事据点。

  刘备与公安门

  公安门位于古城墙东南角,又称小东门,是古城唯一的水门。如今,水门码头已失去功用,但码头上的青石护岸栏杆、上下码头的石阶仍清晰可辨。公元210年,刘备从接替周瑜执掌帅印的鲁肃手中侥幸借得荆州,并派关羽镇守,他自己仍扎营江南公安。以后刘备每由公安来荆州视察防务,皆由水路至小东门码头登岸入城。为纪念这段历史,后人遂以“公安门”代称小东门,年深日久,小东门称谓淡化,公安门取而代之。

  得胜街与洗马池

  得胜街即古城大北门金水桥外的那条街道。传说关羽镇守荆州时北攻樊城,沔水与曹军遭遇。此战关羽水淹七军,擒于禁、斩庞德,班师凯旋经此街道进城,百姓夹道欢迎,此街因名“得胜街”。

  关羽得胜回城喜不自胜,见其赤兔马征尘满身,怜惜之情顿生,忽见北门内东侧有清澈见底的池塘,于是策马而至,亲手为赤兔马洗涤,后人遂谓此塘为“洗马池”。

  关庙与春秋阁

  古城南门内的关庙,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九年(1396年),与山西解州关祠、湖北当阳关陵并列为全国三大关公纪念胜地。荆州关庙曾毁于侵华日军战火,1985年在原址重建。重建的仪门悬有清乾隆皇帝御赐的“泽安南纪”匾额。仪门后院内,两侧立有石碑,上面分别有重建关庙碑文及隐喻关羽气节之竹叶诗。正殿基本维持原关庙风貌,门首上方为清同治皇帝御赐匾额“威震华夏”。殿中塑有关羽夜读春秋和关平、周仓侍立两旁的塑像,上悬清雍正皇帝御赐的“乾坤正气”匾额。正殿后庭院有两株参天古银杏树,为元末明初所植。另有清代碑刻一块。后院为三义殿,塑有刘备、关羽、张飞结义像。

  春秋阁原位于古城东郊金龙寺,建于清嘉庆年间,1931年重建于沙市中山公园内东北隅。阁内供奉关羽拜读《春秋》塑像,故名春秋阁。阁宇建于高大厚实的台阶上,面阔三间,分上下两层,上为阁、下为室。正面置有横向石梯两道,由此入阁。整座阁宇建筑精巧,三面环水,绿树掩映,似瑶台琼阁。

  卸甲山·掷甲山

  古城新南门左侧有土包,传说关羽征战得胜归来常在此卸甲小憩,久而久之,人们习称此山为卸甲山。

  掷甲山在古城西北城墙处。关羽镇守荆州屡战获胜,日渐麻痹轻敌,自以为是,他无视诸葛亮和诸谋士的告诫,结果中吕蒙、陆逊的骄兵计,吴军乘虚而入,关羽败走麦城,身首异地,荆州失守,守军被逼掷甲山一带缴械掷甲。

  卸甲与掷甲,一字之差,境遇变化,天壤之别,形象地警示后人:骄兵必败。

  点将台·拍马山

  古城西门外花园村有一高10米、方圆10余亩的土台,名点将台。相传关羽北攻曹仁前筑此台,阅兵点将,操练军士。

  点将台东北,有一高不过10余米的小山丘,名拍马山,相传为关羽北攻前拍马演练之处。点将台、拍马山虽“貌”不惊人,但因与关羽相连,而声名长存。如今,古城西门外的将台中学、拍马村均以此冠名。古往今来,此台此山一直是人们凭吊观瞻的胜迹。清代诗人汤右曾于此睹物抒怀,写下了《江陵点将台》:“地形天险楚江宽,欲借荆州自古难。虚笑百人称武吏,岂同列郢领材官。云台特给亲军仗,玉帐新登上将坛。骏马健儿君识否,时平政要重师干。”1986年12月,徐向前元帅曾亲笔题写点将台匾额。

  马跑泉·落帽冢·铜铃岗·平头冢

  古城西北郊八岭山南麓的马跑泉村,与关羽的赤兔马相关。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所立“汉关公马跑泉碑记”石碑道尽缘由:刘备被曹操围困当阳时,关羽引师救之,取道于此,人马俱困,焦渴难当,赤兔马以蹄刨地,昂首嘶鸣。忠义感动山神,石开泉涌,人马得饮,精力复萌,速赴当阳救主,马跑泉因而得名。泉呈马蹄形,直径85厘米,深约2米,泉水清澈味道甘甜,久旱不竭。

  紧邻马跑泉东侧的落帽台,传说关羽赴当阳解刘备之围,途经此地,风劲、人急、马蹄疾,战帽被大风吹落,因此处为山地高台,当地人遂将此台谓之落帽台。每逢重阳佳节,人们常来此登台凭吊。唐代诗仙李白登临此台,留下千古咏唱:“九日龙山饮,黄花笑逐臣,醉看风落帽,舞爱月留人。”落帽台旁有一座大型封土堆古墓葬,因临此台而名“落帽冢”。

  绕过马跑泉,有一林木葱郁、环境清幽素雅、面积约0.5平方公里的岗地,其中部凸起,状如铜铃倒扣。相传诸葛亮率军入川后,对关羽独守荆州非常担心,便专程派人送一铜铃给关羽,强调:“铃索跑断,精兵练成。”关羽将铜铃套上赤兔马,草索顿时化为金索,方知军师之良苦用心,于是每日操兵练武不怠。后金索断裂,铜铃坠落,化作山冈,因名铜铃岗。

  八岭山中部有平头冢。相传关羽得青龙偃月刀后欣喜若狂,驰过此冢,兴起对准冢子上部平削一刀,冢即成平顶,平头冢因此得名。

  刘备城·吕蒙营·孙夫人城·张飞田·陆逊湖

  “野旷吕蒙营,江深刘备城”(唐·杜甫)。刘备本是汉室后裔,人称刘皇叔,被献帝封为左将军,也称左公。他屯兵油江口后,常有故友来信问候:“左公安否?”刘备因忙于军务,每以“公安”二字回复,“公安”即“左公安泰”之意。后人为纪念刘备,将油江口一带谓之“公安”。可惜长江北淤南崩,刘备的大本营崩坍江中。南宋陆游入蜀经此,发出“地旷江天接,沙陨市井移”的感叹。今公安县城斗湖堤,即当年刘备屯兵处,后人称刘备城。

  斗湖堤西南黄金口一带为古孱陵城旧址,相传吴将吕蒙战败关羽夺回荆州,孙权任吕为南郡太守,封孱陵侯于此。后人称此为吕蒙营,并建有吕蒙祠,以颂其德。

  斗湖堤西北金猫口一带旧有孙夫人城。《元和郡县志》载:“孙夫人城在孱陵城东五里,汉先主孙夫人所筑。夫人与先主相疑,故筑此城居之”。

  刘备借得荆州后,按诸葛亮的策略,派张飞驻扎公安边操练边耕种荒地。张飞以身示范,亲自种地一块,精耕细作,长势良好。一天,张飞路过一块屯田,见杂草比秧苗还要多,即举鞭怒打屯田士卒,并将士卒押到他们自己的田里,令他们除净杂草,不得懈怠。此后,屯田士卒再不敢偷懒,秋天大丰收。后来,张飞随刘备入川,他的屯田交当地老百姓耕种,人们仿效“张飞田”,把地里杂草都除得干干净净,至今如此。

  斗湖堤东南有一曾与长江、洞庭湖相通的湖泊——陆逊湖,相传三国时吴将陆逊曾在此训练水师而名。湖旁旧有一土城,相传为陆逊将军住所。

  华容古道

  监利城西南12公里有一条湖区小路,名华容古道。东汉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兵败赤壁走此,遇泥陷。强行间,又被关羽堵截,后被放行,因有“关云长义释曹操”故事。并有诗云:“曹瞒兵败走华容,正与关公狭路逢。只为当初恩义重,放开金锁走蛟龙。”县志载:曹操逃到太平桥时,人马陷入泥泞中,不得不扔掉马鞭,下马步行,留下曹鞭港古地名。由曹鞭港到毛家口20里路,“地窄路险,坎坷难行”,曹军“遇泥泞,道不通”,乃令兵士砍芦苇、蒿草填路,“羸兵为人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众”。当年曹操败走华容道,既留下许多传奇故事,也留下诸如子龙岗、葫芦口、马鞍桥、救曹田、羸兵陷泥处、放曹坡、鲁肃桥、庞公渡等遗迹。

  绣林山·望夫山·刘郎浦·照影桥

  绣林山旧名阳岐山,旧“绣林十景”之一,位于石首城北。传东汉建安十五年(210年)正月,刘备往东吴迎娶孙夫人返荆州至此,诸葛亮命士兵将荆州运来的川绫蜀锦,自山脚到山顶张挂,还派1000名将士披红挂绿、200名彩女持宫灯相迎。周围百姓也手持彩旗、锦幛前来,山上山下顿成五彩缤纷的世界。刘备和孙夫人感叹道:“真是锦绣如林啊!”后来人们将阳岐山改名绣林山,石首县城易名绣林。宋黄庭坚曾留有《咏绣林十景》诗。现辟有绣林公园,山顶有绣林亭、孙夫人塑像,山腰有纪念刘、关、张的三义寺等。

  石首城西北有望夫山,山顶有一平台,相传三国时孙夫人曾在此台向西遥望丈夫刘备,后人称山为望夫山,台为望夫台,并修庙塑像。因为刘备做了皇帝,孙尚香理应称娘娘,此庙因名娘娘庙。

  石首城北长江北岸有渡口,原名浦口,因刘备曾在此处屯兵纳婚而得名。《三国演义》中“赔了夫人又折兵”的故事即发生于此。如今,刘郎浦为贯通湘鄂两省的重要交通枢纽,来往客人至此,每每津津乐道当年孙刘结亲的往事。

  石首城北皇叔街东北有照影桥。传说刘备和孙尚香在绣林山燕尔新婚后,孙尚香常早晚带侍女登石拱桥,借桥下宛如明镜的湖水梳妆打扮,清鉴玉容。后人在石拱桥建“贞节之女”牌楼,称湖为牌楼湖,桥名照影桥。

  乌林矶古战场遗址

  洪湖东北乌林矶,与江南赤壁市赤壁山隔江对峙。东汉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与孙刘联军遇于赤壁,曹操小战失利,退驻长江北岸,屯兵乌林矶。诸葛亮与周瑜火攻曹军水寨,大败曹军。据说,当时漫天烈火映得江面和南岸山壁一片通红,赤壁山因而得名。1800年过去,昔日古战场已灰飞烟灭,唯有青山壁立,江水东流。现在乌林至赤壁的汽渡把昔日的古战场连为一体,旅游者观赏长江南岸孙刘联军在赤壁山、南屏山和金鸾山的遗迹后,可渡江到北岸寻访曹军在乌林村及周围存留的陈迹。据说,当时曹营指挥部就在曹操湾,曹操的著名诗篇:“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即在此吟成。与曹操湾相邻处有“红血巷”,相传曹军列队夹道组成人墙掩护曹操突围,将士们的鲜血染红了尸体堆成的巷道。离红血巷百余米有“万人坑”“白骨塔”,相传为埋葬将士尸骨处。还有乌林寨、鲁公台、擂鼓丘、射箭台、放马场等遗迹和黄蓬山等胜景。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