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日报
2023年10月27日

下载荆州日报客户端
在这里读懂荆州

第A007版:文化荆州
版权声明

《荆州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荆州日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荆州日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荆州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荆州日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来自大理的荆州知府李元阳

  □谢葵

  大理是历史文化名城、旅游热点城市,而崇圣寺三塔是大理标志性景点。金庸《天龙八部》里,保定帝出家为僧的天龙寺即现在崇圣寺的前身。它也是南诏、大理国的皇家寺庙。三塔是唐代建筑,历经千年劫难,岿然耸立,是滇密与土著宗教、中原汉文化融合的见证者。

  在崇圣寺三塔西200米处,有个极不显眼的石碑,碑文为:李元阳墓

  李元阳墓位于崇圣寺塔西,原墓坐西向东,墓体用花岗石砌筑而成,墓前原有石牌坊、石人、石马、石狮、石象等,建筑宏伟。该墓20世纪60年代时被毁,遗址尚存。1985年被大理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李元阳,字仁甫,号中溪,明代大理白族著名学者,被誉为“史上白族第一文人”。生于明弘治九年(公元1496年),卒于明万历八年(公元1580年)。明嘉靖五年(公元1526年)中进士,授庶吉士,翰林院庶吉士等,任分宜江阴守令、荆州知府,监察御史等职。嘉靖十八年(公元1539年)辞官还乡精研理学。专修地方史籍,著有《中溪漫稿》,《心性图说》,编纂《云南通志》《大理府志》等书,捐资并组织维修了崇圣寺三塔和弘圣寺塔等文物古迹。

  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并入崇圣寺三塔,不再单独划定。

  大理市人民政府 一九九二年八月崇圣寺人头攒动,此碑却掩映在草丛中,人迹罕至。如果不是有心寻找,没人会注意到这块石碑。作为一个荆州人,则可视为此行最大的收获。因为,李元阳是张居正的伯乐。

  正德十六年(1521年),明武宗朱厚照去世,无子亦无同胞兄弟,遗诏以堂弟朱厚熜继位,是为嘉靖帝。朱厚熜登基后,要将生父朱祐杬(谥“献”)封为“皇考”。这样,其牌位就可进太庙。这被认为是违反正统礼法的行为,朝野反对。史称“大礼议”。

  李元阳因反对“考兴献”而被贬江西分宜县,改授江苏江阴知县。任职期间,兴利除害,以廉洁著称,当地百姓曾为之立碑建祠,载其种种善政。嘉靖十三年(1534年),进京任户部主事,后改任监察御史,负责弹劾官吏、整肃政纪。曾向嘉靖皇帝进谏:“陛下之始即位,以爵禄得君子,近年来以爵禄出小人。”被同僚称为“真御史”。

  嘉靖十五年(1536年),李元阳作为御史巡按八闽。临行前,大学士夏言为他饯行,托其关照某些人。他不理睬,在福州秉公录取了一批颇有真才实学的无名之辈。嘉靖十七年(1538年)五月,李元阳返回京师。

  嘉靖皇帝的生父朱祐杬成化十四年(1478年)去世,葬于封地湖北安陆松林山,名显陵。他即位后,升安陆州为承天府,赐府治名曰“钟祥”,封松林山为纯德山。嘉靖十八年(1539年)三月,朱厚熜生母去世,他欲将母亲章圣皇太后的遗体运回安陆与其父亲合葬,李元阳再次“上疏乞止。上怒,欲挞之。”

  嘉靖皇帝不听劝谏,李元阳被迫扈从出京,到了承天府,恰逢荆州知府为阉宦格杀,一些忌恨他的官僚上奏曰:“荆州要地,不可缺守,选得御史李元阳堪任。”

  于是李元阳被派往荆州任知府。当时,荆襄之间百余里少有井泉,前巡抚顾璘曾发银八万两,责成水利部门治理,终因管理不善,收效甚微。李元阳上任以后,身先士卒,带头捐出俸禄,带领群众开凿水井数十口,并在井边放置石槽以饮马。随后他亲自巡视,加固江堤。百姓感谢其恩,将这些工程命名为“李公井”“李公堤”。据万历《荆州府志》记载:“(李元阳)及忧归,一府皆垂泣远送之,祠祀焉。”湖广巡抚顾璘闻讯,赞叹道:“大禹之后,一人而已!”

  他在荆州另一件大事就是选拔张居正(1525年-1582年)。张居正是明朝少有的出身寒微而力挽狂澜的首辅,与商鞅、王安石并列为我国封建社会初期、中期与后期三大改革家。因改革触及权势阶层的既得利益,成为众矢之的。不过,张居正生前深得万历皇帝的倚重。他是在1582年病死之后才获罪。

  《中溪家传汇稿》说:“(李元阳)尝试诸生,得太岳张居正卷,大器之,拔为六百人之冠。时太岳年方十三,后果然,皆以先生为知人。”李选撰的《中溪李先生元阳行状》记载相同。(张居正的老师还有李士翱,山东邹平市人。曾任荆州知府。张敬修《太师张文忠公行实》载有李士翱为张居正改名之事。见《张太岳文集》卷四七。)

  据《行状》,李元阳是嘉靖十八年(1539年)任荆州知府,二十年(1541年)回大理的。张居正再次应试那年正值李元阳任荆州府知府。朱东润《张居正大传》载:“嘉靖十九年(1540年),居正十六岁,再应乡试,这次居然中试。”

  《太岳集》中有张居正给李元阳的三封信。万历三年(1575年)《答中溪李尊师论禅》写道:“正昔童年,获奉教于门下,今不意遂已五旬。”万历元年,张居正知道李元阳修崇圣寺,还按佛教礼节,千里迢迢托人送上“饭僧银二十两,禅衣一具,内色二端”,以表敬意。李元阳的女婿吴懋在京师求职,曾写信告诉岳父:张居正“见滇人必问,逢滇宦必嘱”,关心老师的生活起居。李元阳也称颂张居正说“周公之功,我翁有焉”。

  嘉靖二十年(1541年),44岁的李元阳因父亲去世,从此弃官归隐。

  李元阳热心公益,崇文重道。明正德十年(1515年)五月,大理地震,崇圣寺损毁,李元阳倾其家资,花了40年的时间修复崇圣寺和加固三座塔。修撰了嘉靖《大理府志》《云南通志》。云南著名的庙宇碑文撰书多出其手,远至湖北、福建也有其书法碑刻流传于今。《徐霞客游记》多处提及李元阳。

  李元阳的人品学识为时人推崇,“嘉靖八才子”之一任忠斋,就曾评价说:“中溪晚年之学,如霜清岁晏,万象森严,长松在壑,剥落英华,收敛神气,复归乎其根也”。而他的道德文章,又为后人景仰,李元阳之后的明清云南省志和大理地区的府县志,多为之立传,表彰其事迹。甚至在白族民间,至今还流传着许多有关李元阳的故事传说。

  万历七年(1579年)冬,52岁的姚安知府李贽曾访问已经84岁李元阳,互相唱和。次年李元阳就病逝了。张居正曾希望退隐后与老师在大理相会,因此成为历史的遗憾。

  李元阳去世这年,湖北荆州人刘维赴任云南监察御史,他在家乡常听到人们传颂李元阳的德政。到任后,他动员地方官捐资刻印《中溪李先生集》(也称《中溪家传汇稿》)。历经三百多年,屡遭兵燹,刊版久毁,传本难觅。民国初年,陈荣昌在大理周霞处获得钞本,由李根源编入《云南丛书》刊行问世,更名《李中溪全集》。

  沙市中山公园有一座石桥,名会仙桥,原在三清观(故址在今紫云小区一带),1933年因修克成路(新沙路)迁建于今址。此桥相传为李元阳“感梦而成”,这是他在荆州留下的唯一踪迹。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