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胡如奎
某日,我们一行相约去踏访神奇的冒甲洲。
一到目的地,大家“换景式”地下车拍照。但并未见想象中“恍如隔世”的情景,有的是现代气息浓郁的普通乡村的风貌。特别处只是地形地貌,北面是山,属武陵山脉;其他三面是水,洈河在此似弓形,就像特意围出一方人类栖息地,是为“洲”,“冒甲洲”得名的缘由之一;其实河外又是山,说四面环山也是对的,形成了人类难以进出的特殊地势,因此,这里“冒过”了古代的保甲编制制度而自治,是为“冒甲”,此即“冒甲洲”得名的缘由之二。
待初到的冲动过后,组织者便招呼参观“文化中心户”。
挂牌的“文化中心户”共有三户,第一户,覃家,主人覃均业,1948年生人。我把可观点集中在他的雕塑上,门前两根雕龙石柱,高不出2米,但有华表的形韵;弥勒佛加龙脚的茶海,精致中略带稚嫩,却颇具成熟工匠的手艺。第二户,皮家,户主皮远传先生,去世不久,家中展示的是其珍贵的遗物,有他生前受赠的扬琴、二胡、笛子等乐器,还有满架的书籍,满墙的字画,皆为文化人之所属。第三户,周家,主人周远侠,家里的陈列以石刻为主,不乏精美作品。
参观探访中,还意外收获到两个关于“冒甲洲”的神奇传说。第一个是“先祖传说”。说有位无知的村民无意中闯入了佛门禁地,并顺走了佛家的舍利,他害怕遭到重大惩罚,便带上家人销声匿迹了,躲到了一个世人不知的地方,才得以繁衍生息。大约宋代后,这个世人不知的地方叫了个“冒甲洲”的名字。
第二个是“神话传说”。说有一对中年夫妇,育得一名玲珑少年。少年从小懂事勤劳,一天在烈日下劳作,一时口渴难耐,于是向天求雨,声嘶力竭地喊叫:“天啊,我要喝水!”刹那间,大雨滂沱,结果一声惊雷后,少年不见了踪影,出现的是一条秃尾巴龙吞云吐雾,并冲断大山。娘亲呼天抢地,追向娘娘山,奔向松林岭,可再也寻不到自己的娇儿。当她回头的时候,山下的农田变出一条银光闪闪的水道。从此这里便有了充足的水源,若干年后,少年的母亲已作古,每当清明时节,这里就狂风呼啸、雷雨大作,河水发出巨大而奇特的轰鸣声,有似“熊咆龙吟殷岩泉”,人们就说那是龙儿回家祭奠娘亲来了。
这两个传说主要是为了诠释两个基本问题,即“为什么会有人来到这里”“水又是怎么来的”。
当我沉迷在两个传说意义臧否之中的时候,大家与村民的“联欢活动”已在村主任家门前场地举行。形式很简单,先是东道主表演“中国大妈”的广场舞,表演者中年龄最大的78岁,真不简单;接下来,二胡合奏、《梨花颂》独唱、京剧清唱;我认为最出彩的是周远侠先生表演的说鼓子,故事浑然天成,说得又幽默风趣,让表演者那民间艺人的范儿展示得十分完备。覃钧业先生算是多才多艺,吹、拉、弹、唱样样行,而后还应和作诗朗诵。
最后,我们趁兴去登“瞭望山”,我判断此山处东南方,73岁的覃钧业又主动为向导。目的是看湖南、湖北在此的分界线以及冒甲洲的全貌,实际效果则目证了冒甲洲远在湖北(或松滋)边陲,隐于山水之间,似乎和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桃花源”相同,都有与世隔绝的地理环境。而我则觉出大异,主要在一个始终封闭,一个得以开放。
封闭的是“桃花源”,“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并一直主张“不足为外人道也。”即便是进去过的武陵渔人,返寻所志,也迷不得路,可见它自始至终都未能打开对外的门户。可冒甲洲则截然不同,其式微发展到后来都跟随着时代的变更而变更,尤其是我们闯入的现实生活,可以说冒甲洲再也不是“冒甲”的状态了。“地偏心不窄,心远地不偏”! 连远近闻名的“周黑鸭”第一生产基地居然就在冒甲洲,冒甲洲的土麻鸭早已远销全国各地。
真不虚此行,我在内心拷贝下“自在、自足、自信、开放、淡定、不俗”十二个字,这是对冒甲洲、冒甲洲人的切真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