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日报
2023年11月07日

下载荆州日报客户端
在这里读懂荆州

第A007版:江津笔会
版权声明

《荆州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荆州日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荆州日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荆州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荆州日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说说岳麓书院的两副对联

  □ 赵腊平

  不知道您有没有去过湖南长沙。您要是去了,一定要去爬爬岳麓山。

  岳麓山上的岳麓书院很是有名。途经岳麓书院,大老远就能看见门前一副对联:“惟楚有材,于斯为盛。”据查,这上联“惟楚有材”,出自《左传》。原句是:“虽楚有材,晋实用之。”即楚材晋用的典故;下联“于斯为盛”,出自《论语·泰伯》“唐虞之际,于斯为盛。”本为孔子盛赞周武王时期人才鼎盛局面。出典不同,怎么就连成一体了呢? 有考证此联出自康熙四十八年安陆知府杨绿绶撰写的《创建阳春书院记》,杨知府认为创建书院的目的,“一以仰古人,一以开后学,欲使肄业其中者,词擅《阳春》,文赓《白雪》,惟楚有材,于斯为盛。”文章第一次把“惟楚有材”和“于斯为盛”两个成语组成一个新的词组,并赋予了新的意境。

  嘉庆年间,“惟楚有材,于斯为盛”楹联悬于岳麓书院山门,1933年该联曾移挂湖南大学新图书馆,后毁于日机轰炸。1984年,湖南大学又根据原件照片复制,复挂于书院山门。此对联因岳麓书院名声大噪。

  这对联放在现在,其实也挺扎眼的。但话虽有点大,仔细琢磨,尚谈不上吹牛,无非就是“千百年楚材导源于此,近世纪湘学与日争光”的意思。按说,地位跟今天同处一地的湖南大学差不多嘛。何况,当年宋代皇帝来此视察时,对岳麓书院培养人才的做法还是基本上持肯定态度的。当然啦,皇帝权力大,他既然都开了金口,别人也就不好再说什么了。

  在一篇文章中笔者提及此联,听闻有人说太高调,难免树大招风。其实大可不必,当时的楚国兴起于荆楚大地,后成为春秋战国时期南方最大的诸侯国,其范围应该包括今天的湖北、湖南、江苏、江西及至浙江的一部分。所以这句话似可理解为:“楚国人才济济,在岳麓书院这个地方尤其集中。”这样一解读,持异议的人果然气消了很多。此是笑谈,不提。

  说到对联,岳麓书院的文庙里还有这么一副,这副胆子更大:“吾道南来,原是濂溪一脉,大江东去,无非湘水余波。”想想人家李太白看过庐山的三叠泉,写下了“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说是银河落九天,人家毕竟还来了一个“疑是”,怎么说也还算谦虚吧。问题是文庙门前的这副对联,上联讲,岳麓书院现在讲的学问,基本上继承了北宋“濂溪老人”开创的理学,这是没错的,基本上实事求是;可下联硬是说东去的“大江”是“湘水余波”,也就是说,浩浩东去的长江,不过是湘江的余波罢了! 这牛皮就吹得有点大了!

  “濂溪老人”是哪个? 周敦颐先生也! 潇水支流濂溪为周敦颐之故里,位于今湖南省永州市宁远县境内。周敦颐在此悟道创立理学,故号称“濂溪老人”。撰联的何许人也? 竟敢如此造次! 湘绮老人王闿运,王闿运(1833年—1916年)又是何方神仙? 晚清经学家、文学家。字壬秋,号湘绮,世称“湘绮先生”。咸丰二年(1852年)举人,曾任肃顺家庭教师,后入曾国藩幕府。1880年入川,主持成都尊经书院。后主讲于长沙思贤讲舍、衡州船山书院、南昌高等学堂,授翰林院检讨,加侍读衔,被称为“晚清狂人”,辛亥革命后任清史馆馆长。所谓“胸藏文墨虚若谷,腹有诗书气自华”。谈到王闿运的才学,据传他曾在江苏省南京莫愁湖胜棋楼上题过一副对联的上联:“莫国他北地燕支,看画艇初来,江南儿女无颜色”,意在夸说洛阳女儿莫愁的美丽,“莫轻他”,犹言要重视之意。“北地燕支”,即指北地姑娘,燕支犹胭脂,此称莫愁。后两句赞美其英姿,谓令江南女儿相形见绌、颜面无光。据说很多年后,有人才对了下联:“尽消受六朝金粉,只青山依旧,春来桃李又芳菲”,都是赞女儿娇,铁板铜瑟,气势、格调却大不一样。

  闲篇少扯,回到“湘水余波”这副对联上来。诗云:“腹有诗书气自华。”其实,依王闿运老先生的学问和资格,吹吹牛皮倒也无妨,而且你要想,也许那天湘江涨水,恰恰老先生心情不错,多喝了几盅,于是乎就留下了这副千古流传的牛皮对联,而且堂而皇之地挂在岳麓书院的文庙里。书院之大,贵在胸襟也。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