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日报
2023年11月23日

下载荆州日报客户端
在这里读懂荆州

第A007版:文化荆州
版权声明

《荆州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荆州日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荆州日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荆州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荆州日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河沿上

  □ 张崇宜

  洪湖龙口镇三红村有前、中、后三个自然村,前村居最南边,又沿长江,故名河沿上。追溯其历史,至今还流传一段老故事。

  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前村村民在江堤处种了一片杏树,杏树花开,相伴绿色杨柳,煞是好看。因此,人们便将前村改名杏花村。有诗为证:

  韶华满眼杏花村,二月春风入酒樽。玉印光生堂对彩,琼楼宴赏客盈门。

  作者是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嘉鱼县候补知县周大均(字陶夫)。这是他为杏花村同窗好友张羽廷的祖母胡老孺人80大寿所献一首七绝(载《张氏宗谱》)。

  杏花村村民以耕读为乐事,代有文人墨客,岁获农业丰收。他们滨江而居,喝着江水成长,养成了耿直、豪放、纯洁的性格;他们嫉恶如仇,眼里容不得半粒沙子,喜欢打抱不平,热衷公益事业,深受人们点赞。

  杏花村村民有习武强身的优良传统。过去,村中长年设有武馆,馆中掌门无不身怀绝技,他们秉承“授人以武,强人之事;伸张正义,打抱不平”办馆宗旨,培育出许多艺高德馨的武生。到了民国初年,村中出了“三十六条扁担(码头工人)”。三十六条好汉,名副其实,使村庄成为闻名遐迩的武术村。

  那年,一只专门打码头的黑壳洋船从上海沿江而上,直闯龙口码头。船上的一伙武士浪人强行登岸,逢人就打,遇物就抢。一瞬间,他们走过河坡,翻上江堤,闯入杏花村地盘。一个高大阔脸的大汉双手挥舞九节鞭,首当其冲,高喊,“老爷们是来打码头的,谁敢跟老子过几招?”说时迟,那时快,只见一个挑着柴火的大汉,甩掉柴火,操起扁担,使出一招点穴功夫,敏捷地用扁担的一头,击中阔脸大汉。此人是杏花村“三十六条扁担”之一,绰号“高脚鹭鸶”,用扁担近身格斗,点穴制敌是他的绝技。黑壳洋船上的武士浪人见阔脸大汉失手,一起围攻“高脚鹭鸶”。“高脚鹭鸶”从容应战,一根扁担神出鬼没,接连击中几个对手。就在以一敌众,打得难解难分的时候,杏花村“三十六条好汉”陆续赶来,与进犯者展开激烈搏斗,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直打得对方落花流水,跪地求饶。最后,这些闯码头的武士浪人被迫口念“龙口杏花村,好汉成群。如打码头,小心性命”爬回船上。杏花村以武护家,以正压邪的故事,一直流传到今天。

  由于长江十年九水,杏花村堤外的大片杏树早已荡然无存,因此居民沿江而居。从此,龙口人就将杏花村改名为河沿上。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