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余祖发
重阳节前夕,我们一行20来人到老家余家埠进行了一次故乡行。
早上8点,我们一行人就乘坐客车从县城出发。这一天,天气晴朗,艳阳高照,我们一行人的心情都特别愉悦。我们每人戴着一顶橄榄色的帽子,手持一面鲜红色的小国旗,这些老人充满了青春活力。在车上,我们唱起了刚创作的歌曲《难忘故乡》,大家对故乡余家埠的那份深情溢于言表。经过一个小时的行驶,我们来到了魂牵梦绕的老家余家埠。
我们首先来到了我们人生起步的第一站,我们学习启蒙的地方,古老而又年轻的余埠小学。原来的老校舍拆除了,现在建起了新的余埠小学。大家情不自禁地回忆起当年在余埠小学的学习岁月,还饶有兴趣说起那些有趣的故事。
随后我们沿着熟悉而又陌生的余埠老街而行,昔日的青石板不见了,古色古香的老房子不多了,过去热闹喧哗的场景也难寻踪影了。但这里还有故乡的亲人和饱经沧桑的老人,他们热情的笑容又让我们想起了童年的幸福时光。童年是美好的,在余家埠度过的童年是永远难以忘怀的。
曾记否,打珠抽得镙,赛跑斗蟋蟀,上街连下街,满街乐呵呵。我们从下街走到上街,来到了余埠的佛成寺,它位于余埠上街头的一块高地,这里原来叫柏子树,可能是原先这里长着茂密的柏子树而得名。80年代以后,这里的住户陆续搬迁。
最后我们来到小河堤上,一眼望去,田野广阔,一片丰收景象。在田间堤埂旁的大岭子和小岭子里,埋葬着逝去的父老先辈,这些生于斯安于斯的先辈老人们,是他们用生命和汗水书写了余家埠辉煌灿烂的历史。
余家埠这里,走出了抗日名将彭松龄等热血男儿,养育了以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黎维平为代表的一代学子,涌现了以余新洲为代表的一批廉洁奉公的公务人员,还产生了一大批少壮派文人。
余家埠民风淳朴,人杰地灵。余家埠的人民有着爱国、勤奋、诚实、善良、坚强、乐观的优良传统,有着不屈不挠、奋发向上的斗争精神,余家埠的优良传统和斗争精神必将激励子孙后代奋勇前进取得辉煌成就!
我们这些已过花甲之年的人,今天在菊花遍地稻花飘香的季节重游故乡,充满了无限的感慨和殷切的希望,我们回首余家埠的往事,期盼余家埠的儿女们再创新时代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