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丽兵
十年前,和赵先生牵手,有了我们的小家。从此,这个七十多岁的老人,便成了我的外公。
去外公家前,听老公讲过好多他们兄弟姐妹几个在那里的童年趣事。儿时的假期基本是在那个乐园里度过的。二十多年前,乡村之间还没有村村通建设,都是人走出来的乡间泥土小路。周末为了去外公家玩上两天,他们兄弟俩天一亮,就算遇上了风雨天气,也会穿上雨鞋顺着这条泥泞小路,走上十多公里去寻觅外婆家那熟悉的菜香味。到外婆家时,刚好赶上早饭,外公外婆隔老远就看到了他们的身影,开心地招呼着他们。等他们跑到身旁时,看到他们俩背后都是稀泥,就笑着说:“我的儿啊,走得太急了,泥巴都搭到背后了。”吃过早饭后,当然就是去找玩伴了。家里有个比他们兄弟俩大三四岁的小舅舅,自然是能玩到一块了。离外公家走路两分钟就能到的是大姨家,大姨家的大表哥和大表姐也只大他们两三岁。从前兄弟姊妹多,到哪只要人多都好玩,而且他们小时候在一起都相处和谐,不像有些人家的小孩们在一起闹得不可开交。外公门前的小河里停放着一只小木船,他们在小船上玩耍,学着大人模样撒网捕鱼。老公的老家在洪湖边上,大约是从小在水边长大,所以自小就会游泳、划船、捕鱼、杀鱼,后来在亲戚聚会上还听到他“赵三刀”的外号。除了捕鱼,他们还会在门口挖些小洞玩弹珠,这个游戏不仅需要手的巧力还需要眼力见儿结合才能打得准。诸如此类的小游戏还有打陀螺,滚铁环,斗鸡(单腿着地相互撞击,一方将另一方的腿撞下来着地就算赢),都是玩得不亦乐乎。童年记忆最深处是外婆家让人回味无穷的乐事,所以成年后外公外婆也是老公时常念叨的人。
第一次去看外公外婆是在2012年的9月,我们刚从上海回来领了证。车子行驶在弥漫着稻香和果香的乡间小路上,听老公讲述着外公的故事,心里也想象着这是一位怎样的外公。外公是这一带少有的文化人,上过大学,写得一手的好毛笔字和文章。从前分配在单位上班,后来因为国家政策还有家庭生活压力,回乡做劳动力养家糊口。当孩子们都陆陆续续长大成家后,只有这间老房子始终陪伴着他们慢慢打发时光。车子停在了门口,外婆一个人坐在门口乘凉。她见到我们下车来,惊喜交加,笑得合不拢嘴。我们询问外公去处,外婆招呼着我们坐一会,她马上去茶馆寻外公回来。我环顾四周,堂屋里照墙上“天地国亲师位”几个笔精墨妙的毛笔字映入眼帘,这无疑是外公亲作了。不一会,外公外婆一前一后地回来了。外公快步走在前面,花白的头发向后梳得整整齐齐,满脸皱纹还伴着一些褐色的老年斑但精神矍铄,身穿白色衬衣,卷起袖子,下穿青色长裤。他笑着说:“你们来了,稀客稀客。”我亲切地叫了一声外公好,外公就像我那慈祥的爷爷般,关爱地看着我说:“你就是我那杨家的外孙媳妇,好啊好啊!”按老一辈的习惯,照例是要先询问家里长辈的情况,先问候我爷爷奶奶的身体情况,再聊点我们村子里他知道的一些事情,这样距离一下子就拉近了。外婆则忙个不停,从装了井水的桶里拿出一个冰镇西瓜,切成小块了递给我们吃。此时的九月,夏暑还未退去,外面天气仍然很炎热,但是坐在外婆家老房子的后门口,伴着那颗老柳树吹来的悠悠南风带来阵阵凉意,池塘里一塘的荷叶和些晚开的荷花清香扑鼻而来,一群欢快的鸭子们也在里面追逐嬉戏。我笑着说外婆家真是自带空调啊,比在空调房里舒服多了。我们陪着外公聊天,外公拿出了他写的一些文章给我看,还有他闲来无事时写的书法,我们还闲聊了一些历史故事,刚好我也对这方面感兴趣。我的这种求知欲把外公的兴致一下子提高了。平日里乡里乡亲都在田间劳作,农闲时也大多在茶馆打发时间,可能没有什么人和他聊这些吧。这是他内心深处的声音,需要静心的倾听和恰到好处地回应。我们也不知道聊了多久,不知不觉,都到中饭时间了,外婆的饭香唤醒了我们的味蕾。一会的工夫,外婆在柴火灶里做好了五道菜,有门口小河里的小鱼小虾用自制豆瓣酱香煎的,后面菜园子的豆角,茄子,南瓜汤,池塘里的新鲜嫩藕切片清炒的,还有好多年没吃到过的锅巴饭和米汤。外婆招呼我们到桌前吃饭,说:“不知道你们今天来,都没有买菜,净是菜园子里的素菜,下次来提前跟我说,跟你们弄点好吃的。”我笑着告诉外婆这样的家常菜就很好了,我们在外面就是想念这个味道。第一次在外公外婆家,虽然只和他们相处了半天的时间,但这里留给了我一种熟悉而又欢喜的感觉。还有一种说法就是爱屋及乌,因为外公外婆是老公所敬爱和挂念的人,所以我也从心底敬爱他们。
后来,老公回乡创业,我们也在县城里安了家。离家近了,回老家的日子也渐渐多了。每年正月初五外公生日,他的七个子女会带着自己的一大家子来给外公拜寿。全部到齐的话,四世同堂有五十多人。这个和老公同岁的老房子一下子热闹非凡了。门口有坐着晒太阳嗑瓜子花生的人,厨房里有张罗着寿宴的舅妈和姨妈们,有看电视吃零食的小辈们,院子里还有公公和几个姨父们在帮忙劈柴,全部都整整齐齐地码好堆在屋檐下面,可供外婆在柴火灶里烧好一阵子,冬天也可以围着表姐从宜昌带来的那个烤火炉烤团子,玉米,红薯,糍粑。每年寿宴的主厨是大舅妈和大姨,她们俩可是我们这乡里有名的厨师,乡村习俗办酒都是请厨师在家里操办,所以我们这里都称为“家厨子”。由于老房子的堂屋比较小,只能容纳三桌,所以有一桌正席就是几个女婿还有舅舅们陪着外公喝酒聊天,我们其余的人在剩余的两桌站着围在一起吃,吃得随意也自在开心。过完这一天,大家也差不多要在新的一年里各奔前程了,老屋里又只剩下外公外婆了。接下来的日子,他们又在翘首盼望着端午,中秋,春节……这是一种无尽的思念和漫长的等待。
时光在一天天飞逝,可是老天并没有因为外公外婆的与人为善而格外优待他们。就在几年前,有天,婆婆跟我们说起外公的情况,说她前几天去看他,问外公怎么不打牌了,每天就坐在家里,以前可是每天像我们上班一样按时去茶馆和邻居老人们玩会纸牌或者麻将的,外公只说不想打了。问了外婆才知道他最近开始好像老是容易忘记事情,东西放哪也找不到,后来带他去医院检查,就被确诊为阿尔茨海默病,就是我们俗称的阿尔茨海默病。开始他还认识我们跟我们简单聊聊,后来渐渐地有时候连自己的子女都认不出,看到我们来也只是笑一笑了。
前年春节的时候,当大家再聚时,商量着要把这个三十多年的老房推倒重建。一来是逢年过节人太多,天晴还好点,天气不好的时候没地方落脚,二来这老房子也确实快成危房了,建新房也可以改善二老晚年的生活环境,他们操劳了大半辈子,能享受一天是一天了。他们都商量好了细节方案,最终打算建个四合院。北面把后面的池塘填一半,做客厅和两间正房,西面是一个超大厨房,可以摆四桌酒席,东面则是外公外婆和表妹的两个房间,南面是院子和大门,还有一个停车场。一切定好后,外公突然发话了,老屋坚决不许拆,他就要住这里。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做思想工作,他还是不同意,小舅都急了,差点发脾气。最后还是外公最疼爱的孙子表弟祥说服了他,描绘一家人在四合院其乐融融的样子,还说明年带女朋友回来家里都住不下怎么办,有地方住才能在家里多待几天可以陪陪他们,爷爷疼孙子是真的,想娶孙媳妇也是急切的心愿,最后总算同意了。
年后找来设计师定好方案后就开始动工了。先是把老房子里大大小小的旧物件全部清理出来,公公说都要丢掉时,外公外婆像护着自己的孩子一样说这个不能丢那个也要留,一样都不舍得。人老了,老物品都有割舍不了的情感,只好又找了个角落全部堆放在那里了。随着挖掘机“轰隆”一声,这个陪伴了他们三十五年的老房子就完成了它这一生的使命。新的四合院在大家同心协力下,5月底完成了所有地基和墙体建设。按照农村的习俗,建新房要举办一个上梁仪式,还要请客喝酒,亲戚朋友们都带着鞭炮来贺喜。因为上梁是建房最主要的一环,时间应择于“月圆”“涨潮”时辰进行,取阖家团圆,钱财如潮水般涌来之意。我们早早地来到了外婆家,到了吉时,瓦工泥工师傅们开始高喊“上啊,大吉大利!”还唱着上梁歌:“今日天晴来上梁,主东修得好华堂,华堂修在龙口上,大家齐心来上梁。上一步一品当朝,上二步双凤朝阳,上三步三元及第,上四步四季发财,上五步五谷丰登,上六步六合同春,上七步七星高照,上八步八仙过海,上九步九子登科,十步上得全,荣华富贵万万年!”师傅们边唱上梁歌边抛洒糖果和硬币,这时候,看热闹的亲戚朋友们都来抢沾沾喜气。上梁仪式结束后,大家就在这个“毛坯房”里摆了酒席,照样是吃得喜气洋洋。大约是过了四个月的样子,新房也装修好了,再去参观时,已是焕然一新了,就等着亲人们欢聚一堂了。
新房人旺财旺,所以舅舅很早就发出了邀请,2021年的除夕要在新房里大团圆。除夕这天,除了远在上海的大表哥一家没有回来,其余的基本到齐了。婆婆他们兄弟姊妹几个好几天前就在家人群里筹备着年货安排等,买鞭炮烟花的,买水果零食的,买各式菜类的,还有的来自家养的鸡鸭。除夕那天,我们一到小院,俨然一个热闹的小集市。因为今年大家约好就在这里一直玩到正月初五外公过完生日,中间的时日像我们小辈该去娘家拜年的就去,想回来这里玩的就回来,所以物资准备的很充足。各就各位,大家开始分工合作。厨房自然还是婆婆她们这一辈的主场,杀鱼杀鸡的,在院子里择菜的,锅里掌勺的,井然有序地进行着;老公他们这一辈就帮着舅舅们写对联,贴对联、福字,挂灯笼;我们几个年轻的妈妈则带着十多个小屁孩像开了个幼儿园般热闹;姨父们陪着外公外婆坐在院子里聊家常,时不时地逗逗这些小皮猴们。等到外面鞭炮声绵绵不断时,我们的年夜饭也在欢声笑语中开始了。所有的晚辈都依次给外公外婆敬茶敬酒、道新年好。他们布满皱纹的脸上洋溢着笑容说:“你们都成家立业了,个个有本事,孩子们平安健康,一家人整整齐齐地在一起,我们看到这么一群人真是开心啊!”这时候的外公外婆眼里的光和脸上的笑容应是一年之中最闪耀和灿烂的。外公虽然大部分叫不出名字,但他心里知道,这都是他日思夜想的亲人。我带着孩子喊老爷爷新年好,问外公还记不记得我,他想了一会,突然眼里泛着光说:“你是我那杨家的外孙媳妇啊。”外公面带笑容还是记起我来了。这一刻,他被亲人们的爱包围温暖着,又唤醒了他记忆深处的那些情感,他的心不再是孤独的。
都说乌鸦有反哺之意,羔羊有跪乳之恩。年已八旬的外公外婆身体也大不如从前那般健朗,七个子女就商量着轮月来照顾他们。都是上有老下有小的年纪,忙完自家的事情,每月当班的人就早早来到四合院,变着花样给他们做合口的饭菜。记得有次姨妈在家人群里说外公突然念叨着想吃煎米豆腐了,她去镇上晚了都没有买不到,下午表弟医院工作一忙完就开车二十多公里路从县城买回来了。看到群里姨妈发的视频,外公吃到了想吃的味道,高兴得像个孩子似的。这一瞬间被深深感动,每个家人都用自己小小的举动去温暖关爱着外公外婆。这些心意和爱在这个大家庭里凝聚成一股强大的力量。缘起于此,因为外公外婆的爱早已如同后院里的老柳树深深扎根在这里,历经风雨洗礼,依然巍然挺立,绿荫庇佑着我们一代又一代!
谨以此文献给慈祥和善的外公以及相亲相爱的家人们! 愿外公外婆寿比天高,福比海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