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日报
2023年12月13日

下载荆州日报客户端
在这里读懂荆州

第A007版:文化荆州
版权声明

《荆州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荆州日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荆州日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荆州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荆州日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冬至:阳气初生春又来

  □ 张卫平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刺绣五纹添弱线,吹葭六琯动浮灰。冬至,是一个按照天文划分的节气。冬至时节,阴气极盛,阳气萌动而新生,古人称之为“阳生”。唐代诗人杜甫的《小至》一诗,用“刺绣”添线与“吹葭”“浮灰”的细微变化,告知冬至时节,天气日渐回暖,白日渐长,春天就快到来了,非常生动传神地展现了严冬孕育春色的独特景象。

  “大雪后十五日,斗指子,为冬至”。《通纬·孝经援神契》中说,“十一月中,阴极而阳至,日南至,渐长至也”。《月令七十候集解》云:“十一月中,终藏之气,至此而极也。”对此,南京气象学院教授冯秀藻的解读是,冬至表示,最寒冷的冬天快要到来。其中,“冬至”的“至”,是表示“极致”的意思。正如杜甫《至后》诗句所云,“冬至至后日初长”,太阳在冬至日里几乎是直射南回归线。此时,在我国的绝大部分地区,均处于白昼时间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冬至过后,太阳东升西落的日照时间开始一天长过一天。

  冬至,是中国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定出来的节气,为每年阳历12月22日或者23日。古人认为,冬至寓意着阴阳交替。早在2500多年前,古人就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了冬至的具体时间。汉代《淮南子》中就有“日冬至则斗北中绳,阴气极,阳气萌”的说法。《湖北民俗志》里说得更加清楚,“阴极之至,阳气始出,日南至,日短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冬至过后,天气进入最为寒冷的时期。因此,民间有着“冷在三九”的说法。

  冬至,既是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的重要节气,也是中国民间传统祭祖节。冬至是四时八节之一,被视为冬季的一大节日。先秦时期,以冬至为岁首,称之为“过小年”。魏晋六朝,将冬至称为“亚岁”。汉代,称冬至为“冬节”。自唐宋起,冬至与岁首并重。南宋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中说,“十一月冬至。京师最重此节,虽至贫者,一年之间,积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备办饮食,享祀先祖”。据历史文献记载,冬至祭祀,源于周朝。《周礼春官·神仕》里说:“以冬日至,致天神人鬼。”周代以农历冬十一月为正月,以冬至为岁首过新年。每逢冬至日,天子都要离开皇宫,到郊外举行“郊祭”大典。所以,冬至是一年当中仅次于年节(如春节、端午、中秋)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直到汉武帝采用夏历后,才把正月和冬至分开。因此,汉代以来就开始过“冬至节”。自隋唐起,冬至节庆活动在民间开始盛行。人们往往在这一天举行各种民俗文化活动,以表达庆贺秋收冬藏的喜悦。于是,古代的冬至节也如同今天的春节一样,全国放假。《后汉书》中说,“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

  南怀瑾先生曾经说过,冬至就是“活子时”。的确,“一阳初动”,带来了生命的春意。而冬至三候,也与其他节气完全不一样,就说“一候蚯蚓结,二候麋角解,三候水泉动”吧,不都是阴阳交替时的独特现象吗?

  “子月生一气,阳景极南端。”阴寒达到极致,阳气开始上升,“冬至三候”就是初生阳气带来的新变化。不过,对于冬至三候,无论是“蚯蚓结”,还是“水泉动”,荆州人大多很难感受到,只有“麋角解”,才有可能直观地感受。因为,在石首长江故道天鹅洲里,生活着世界上最大的野生麋鹿种群。冬至时节,人们在天鹅洲麋鹿保护区里,常常可以见到麋鹿“解下”的角。麋与鹿同科,但阴阳却不相同。在古人看来,麋为阴,角朝后生,冬至日阳气生,麋鹿感觉到阴气渐退,便“角解”了。我们从荆州博物馆里看到,早在两三千年以前楚人就是用这些麋鹿解下的角,装点了那些独具楚国特色的镇墓兽。至于“蚯蚓结”和“水泉动”,无论是一阳初动,冰冻的水泉暗流涌动;还是阳气虽出阴气仍重,蚯蚓并没有能完全舒展开来,都与阴极转阳的气候有关。只是,常人难以观察罢了。

  “十一月冬至曰,作赤豆粥。”《荆楚岁时记》里不但记载了荆楚冬至时的习俗,还告诉我们,是因为“共工氏有不才子以冬至日死,为人厉,畏赤小豆,故作粥以禳之”。显然,南朝荆州刺史宗懔在书中记下了这个流传于江南的民间传说。原来,与楚人先祖火神祝融不合的水神共工,有一个作恶多端的儿子,死于冬至日后,变成疫鬼继续残害百姓,但这个疫鬼非常怕赤豆。于是,楚人便在这一天吃赤豆粥,用以驱避瘟鬼。《楚国风俗志》里说,冬至日吃“赤豆粥”,可能源于楚人习俗。对此,宋代记载时节民俗的《岁时杂记》里也说,“冬至日以赤小豆煮粥,合门食之,可免疫”。

  冬至日的习俗,因地域不同而各有差异。北方地区,有着冬至日吃饺子的习俗。而在南方,则有着祭祖、宴饮的习俗。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冬至时节的民间习俗在荆楚大地逐渐呈现多元化,形成了比较独特的节令食文化。在荆州,冬至时节食用的主要有汤圆、馄饨、饺子、赤豆粥、黍米糕等。比如,荆州至今仍有做“糯米冬至团”的习俗。即在冬至日,淘洗糯米,磨浆沥干,制作“沉(读去声)浆”,也就是汤圆。荆州人先用汤圆祭祖、祭灶,然后全家人共同分享,并赠送亲朋好友。对此,《中华全国风俗志》里也说,“冬至早晨,将所制糯米食品,用红糖拌匀,祀神祭祖之后,合家分食”。因而,古人有诗云:“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可见,“糯米冬至团”在古代的盛行。

  冬至,其实还是饮食进补的最好时间。荆楚一直有煨冬至汤的习俗。而在荆州,民间有冬至时节喝羊肉汤的习俗。相传,汉高祖刘邦在冬至这一天吃了樊哙煮的羊肉,觉得味道特别鲜美,赞不绝口。从此,在民间形成了冬至吃羊肉以及各种滋补食品,以求来年有一个好兆头。

  都说“冬至大如年”,古时候,冬至的确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每到冬至日,在外的游子都会回来与一家人团聚,热热闹闹吃顿团圆饭。难怪唐代诗人白居易在这个“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日子里,一个人客居在邯郸驿站里,当他夜晚站在窗前,遥望着深邃的夜空时,一股浓浓的乡愁油然而生,奋笔写下了《邯郸冬至夜》一诗: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