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日报
2024年01月04日

下载荆州日报客户端
在这里读懂荆州

第A006版:书香荆州
版权声明

《荆州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荆州日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荆州日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荆州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荆州日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梅花香自苦寒来

——文学名家评郑仁芳长篇小说《梅香》

  □ 记者 柳红霞

  元日逢盛事,春回数梅香。1月3日上午,郑仁芳长篇小说《梅香》研讨会暨新书发布仪式在荆州举行。

  小说《梅香》是一部以描写江汉平原水乡古镇为故事发生地,以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城镇机构改革的逐步推进为时代背景,以徐家台的三兄妹为主要人物,重点以女干部徐梅香在农村的工作经历为主线,围绕徐梅香工作和生活两方面的矛盾交织展开,刻画了江汉平原独特的风土人情,塑造了一位不唯利是图,勇于作为、敢于担当、执着追求真善美的基层女干部形象,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基层工作者的坚守与担当。小说借助曲折的人物故事,反映了改革开放40多年来水乡小镇的发展变迁,是一部表现生活、具有地方特色的原生态文学作品。

  研讨会上,来自中、省、市的文学名家就《梅香》的表现手法、时代背景、文学内涵等方面进行了认真研讨。本报撷取部分专家学者精彩发言,以飨读者。

  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陕西省作家协会主席、著名作家贾平凹:

  读《梅香》你会发现一个区域、一个时代内在的秘密和缩影。《梅香》是田野风物志,是乡镇浮世绘,是县域断代史。

  中国小说学会副会长、山西大学教授王春林:

  长篇小说《梅香》写出了一个未命名时代乡村女性的先锋和倔强,成功与落寞:主人公有命运的圆满,更有世俗的局限。梅香这一角色的被发现、被塑造,使文学还原现场和史志成为积极的可能。《梅香》的价值在于其对江汉平原人文历史的广阔再现。它有节制地表达了特定年代乡域文化的温良与诡异,它将中国农村“小地方”的风土和人性还原得不动声色,而基于写实的各色人物也被表现得栩栩如生。

  中国林业生态作家协会主席、《人民文学》编审杨海蒂: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作者一再说到她对文学的热爱和追求,即使身处地方官场中,甚至都“身在曹营心在汉”,可以看出她的远大理想和大情怀大格局。

  从这一点看,作者是非常智慧的一个女子,不是等闲之辈。现实主义的天地很大,生活有多么广阔,它的领域就有多么广阔;这样大的天地和广阔的领域,最有利于发挥艺术家的才能和风格。书写真实固然是现实主义写作最重要的特征,但它绝不只是一种简单的创作方法,它更是一种思想观念,也是一种价值立场。现实主义文学创作,意味着作者有肝有胆、作品有血有肉,意味着作者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时代使命。

  文学杰作必定是深深扎根于时代和土地的作品,只要我们执着于文学理想,沉浸于文学世界,以一颗真诚深切的心灵去面对生活、书写时代,就有可能创作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优秀文学作品。

  人民日报出版社编辑周玉玲:

  “文学作品虽然不是历史学社会学著作,却能映射出各个时代的世情人心,饱含各个时代的丰富信息。”《梅香》便是一部反映生活、再现历史的“原生态”文学作品,它以江汉平原某水乡古镇为故事发生地,以徐梅香的农村工作经历为主线,围绕徐梅香工作和生活两方面的矛盾交叉展开,刻画了江汉平原独特的风土人情,反映了水乡古镇的发展变迁。郑仁芳通过属于自己的素材、体验、视角和形式,写下了《梅香》。在她的笔下,一位勇于作为、执着追求真善美的基层女干部形象栩栩如生,也展现了当时基层工作者的艰辛与不易、坚守与担当。

  湖北省作协原党组成员、副主席江清和:

  郑仁芳长篇小说《梅香》出版研讨会。这不仅是郑仁芳同志个人创作成果的一个重大收获,也是荆州市和湖北省文学创作的一个新收获。

  郑仁芳在职场工作几十年,文学初心不改。小时即有文学梦,看小说、读作品,在风云激荡的行政一线工作,在任务复杂繁重的主要负责人岗位上奋斗拼搏,仍坚守文学梦想,始终保持文学的感觉,用文学的方式保持与现实世界的亲密联系,保持对生活中真善美的追求,用文学记录我们曾经走过的生活,著成30余万字的长篇小说,且进入网络,与文学爱好者互动交流,花13年时间,数易其稿,最终出版,这是非常难得的。

  希望郑仁芳继续前行,用饱含深情的笔墨,书写更多江汉平原故事、湖北故事、中国故事,为湖北文学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长江大学人文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罗勋章:

  《梅香》是一部新乡土文学的代表性作品。它从一个乡村女性的角度,浓缩了江汉平原上世纪70年代到当下的乡镇发展与社会变迁。从创作中借助网络互动的创作个性与方志式的乡土描写,加之以人物为中心的现代小说形式,这种融合中西的形式探索,较之定型的现代小说形式,同样让人耳目一新,是一次很有意义的方法创新。

  区别于揭弊的官场文学,《梅香》是客观清醒的现实主义表现与传统达世的理想主义意识的结合体。主人公梅香身处复杂社会的漩涡中,不仅赋予自我以使命担当,同时洁身自重;深谙官场规则但不同流合污,造就了其探索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主体性精神,相对于非虚构写作中凋敝的乡土与世情,梅香在当下的新乡土文学书写中是一个充满理想光晕与时代主体性精神的代表性形象。

  荆州市文联副主席、市作协主席齐家银:

  长篇小说《梅香》一书的出版,是继我市作家蒋彩虹的《花鼓》以后,荆州本土作家写荆州、写故乡的又一精彩力作。

  而长篇小说《梅香》一书,正是作家郑仁芳伴随一生的故乡“胎记”。我惊奇地发现,她小说中的场景人物居然描写的是江汉平原的一个小镇,那也是我的故乡。徜徉在她的小说描写的情景中,人在他乡的我仿佛回到了那个令我魂牵梦绕的故园。读《梅香》,我领悟到,如何让自己的作品写出与当下的生存意义、生命意义有关的情怀。拒绝无病呻吟,拒绝心胸的阴暗与狭隘,让日常情感升华到做人的情怀高度,让文学作为社会心灵、公共话语承担者所必须具备的健全品格。

  新的一年,让我们用一缕梅香,芬芳我们的生活,让所有人的梦想向光而生,照亮从最初到最远的地方。用最美丽的文字,守望我们的故乡。

  荆州市作协副主席王小木:

  不管世事如何变迁,都不会改变文学的高贵性。文学是一切艺术之母体。所以我说,喜爱文学并把生活通过文学的形式表达出来的人,也必定是有一颗纯净心灵和高贵人格的人。一晃,我认识《梅香》的作者郑仁芳也有十几年了。

  读完《梅香》,我被文中许多珍贵的细节感动着……这是美好的青春记忆、理想之歌。梅香的人生之路是坎坷的,但也是幸运的。但党的关怀下,虽经历过屈辱和种种挫折,但她守住了底线,最后获得人生和家庭的圆满。最值得让人惊叹的是:作者并没有陷入完美主义的误区,而是勇敢地把主人公的弱点也揭示了出来。主人公最后因为爱情关系多疑而自杀的那一幕也让读者惊艳。当然,主人公因为女儿而获救了。只有缺陷之美才是永恒之美。所以我说,梅香不仅是从苦寒中来,更是从信念、坚守、温暖中来。

  荆州市作协、市评协副主席彭定旺:

  和其他写乡村题材的作品相比,《梅香》没有架构宏大的叙事,也没有跌宕起伏的情节和人物矛盾冲突的尖锐表达,回避了时代的沉重与政治的深刻,没有对乡村的怨悱和忧患,也没有诗意想象的矫情,不歌颂不诋毁,只是十分本色地从底层和女性的视角,讲述着一个出生乡镇的女子,在没有任何背景,没有正规学历情况下的奋斗史、成长史、进步史。

  读完小说,读者应十分肯定地感觉到这部小说的生命活力,源自小说主人公梅香身上有着作者本人的个性特点和人生经历。整部小说带着强烈的个人色彩,寄托了作者本人的生命理念、生活体验、生存信念和道德理想。这样一来,小说的个体叙事的方式就尤为明显。它忠实于自我表达,倾心于内心秘密的表述,有着个人体温和真实信度,从而增加了文学成分的比重。

  荆州市作协会员、文学评论家贾建国:

  马克思曾盛赞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不仅是历史上少有的杰作,而且是法兰西这个民族的秘史,比真正历史教科书都还管用。同样,郑仁芳的这部长篇小说无意中也呈现了这种功能,笔者从作者的字里行间发现了很多我们平时书本上看不到东西,那些计划经济时代的特殊产物,比如说:那种很老旧的手扶拖拉机、白网鞋等这些仿佛非常遥远的名词;再比如:陪酒、刻钢板、两头光的老爷爷,以及上面提的生与死……她把一个渐渐离去的年代拉回眼前,她让人想起一句很古老的话:“温故而知新!”她是罗兰·巴特一再强调的真正意义的历史文本。

  然而这一切有很多又都来自鹭湖,作者生于斯,长于斯。有着美好传说、烟波浩渺的白鹭湖,同时又是青春的湖,生命的湖。有意味的是,荆州的湖已经不再是一个人的湖,而是作为整个创作群体的湖。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