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政府工作总体要求: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二十届二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认真落实省委十二届五次全会和荆州市委六届七次全会部署,紧紧围绕市委工作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流域综合治理为基础推进四化同步发展,实施“优资兴业、聚人兴城、强产兴市”三大战略,全力增强经济活力、防范化解风险、改善社会预期,巩固拓展回升向好态势,持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奋力开创“建设流域综合治理示范区、打造融入武汉都市圈样板市”新局面。
2024年发展主要预期目标:
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力争9%;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2%、力争13%,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力争1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力争11%,进出口总额增长10%、力争11%,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7.6%、力争8.5%,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单位GDP能耗完成省下达的任务。
全力以赴推动新型工业化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更大力度抓招商、扩增量。确保全年新引进亿元以上项目120个,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12个,合同引资额680亿元。
更大力度育产业、优存量。持续推动主导产业规模化、集聚化发展,靠前服务40个预增产值过2000万元,12个预增产值过亿元增长点,19个税收过千万元重点企业,力争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08亿元,增长15%,其中淡水产品加工、装备制造、新材料三大主导产业产值分别完成60亿元,95亿元、100亿元。扎实开展“十问十帮”温暖行动,主动帮助企业跑市场、稳经营、增效益,力争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5家。大力实施“数智赋能”行动,实施技改项目20个以上、完成投资35亿元。常态化开展政银企活动,力争新增信贷投放45亿元。深入开展批而未供、闲置土地、低效项目、“僵尸企业”专项治理行动,力争盘活10个亿元以上存量项目。
更大力度抓创新、求变量。深入创建省级创新型县市。力争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8家以上。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力争完成技术合同交易额28亿元。新增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产业科技创新联合体等创新平台5个以上。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培育“上云”企业20家、省级“两化融合”企业2家、接入工业互联网二级节点企业40家、5G全连接工厂1家。
全力以赴推动“三驾马车”协同发力
加快形成投资消费相互促进、内外贸一体发展的良性经济循环
千方百计扩大有效投资。聚焦“三率两量”,统筹做好年度投资201.4亿元、145个重大项目的建设调度,全力推进同泰化工、井力水产淡水鱼深加工等项目落地开工,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城西污水处理厂、水产科学城等项目建设,确保洪湖安井、旺丰辉食品、长利光伏制造等项目投产达效。
千方百计激发消费潜能。精心策划直播电商节、洪湖莲藕节等促销活动,巩固提升天远时代广场、购物公园、隆客多等重点商圈层次,打造“吃、住、行、游、购、娱”全链条服务,规范发展夜经济,推动消费从疫后恢复转向持续扩大,力争新增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15家、限额以上商贸业企业60家。开展“百村千播”培训计划,推介洪湖美食、美景、文化,催生多元商业模式。确保全年网上零售额达到48亿元、增长20%。全力争创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推动金湾湿地生态旅游区创建4A 级景区,支持珂里村创建3A级景区、乌林村创建省级旅游名村。
千方百计加大对外合作。主动融入武汉都市圈、宜荆荆都市圈,全速推进武松高速洪湖段项目完工,扎实做好汉南至新滩第二通道、同城化轨道、“两港四中心”前期研究。推动石化装备制造企业深度融入“中国·荆州石油石化装备制造基地”建设。引导石化装备企业借助广交会、进博会抱团出海,加强对农产品、纺织鞋服等领域出口企业的培育,力争外贸出口12.1亿元,增长10%。深化与韩国扶安郡、新西兰胡鲁努伊区友好交流。
全力以赴推动要素集聚加快提升中心城区首位度
强化规划引领。全力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就地城镇化,加快中心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按照“两带三组团、两轴三中心”城市组团空间结构,集中资源、力量,加快推进老城片区城市更新,做活“一河两岸”。优化城东片区商业娱乐、教育文体布局,打造城市特色商业中心、综合服务中心。力争主城区新增人口1万人。
补强基础设施。高标准改造70个老旧小区。加大“口袋公园”建设投入,有序推进现有小游园功能升级。补齐电网短板,消除低电压台区。加快推进城市防洪排涝项目建设,健全城区水系与长江“预警预排”运行管理机制。完成爱国路、五七沟、茅兴沟、丰收渠等片区地下市政基础设施、雨污管网普查。
精细城市管理。加快“一委一办一平台”融合建设,将“门前三包”“城管随手拍”纳入智慧城管平台。完善垃圾分类推进机制和终端处理设施,积极开展城镇垃圾分类试点示范。推进“红色物业”试点工作,加快建设“五有”小区,提升物业服务管理水平。确保通过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复查验收。
全力以赴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促进农业高质高效。扎实开展耕地“非粮化”“非农化”、撂荒耕地清理整治,推动小田并大田,完成长江绿色生态廊道项目,改造提升7个优质粮食生产基地,建设高标准农田7.5万亩,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44.2万亩以上。示范推广绿色高效种养技术模式,确保水产品产量达到45万吨以上。全面深化与省农发集团合作。新增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家,荆州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家,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5家,力争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达140亿元。擦亮农业品牌,构建完善的品牌标准体系,全力争创“洪湖莲藕”省级核心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
建设宜居和美乡村。建设农村公路示范路200公里,强化城乡公交运营管理,进一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有序引导能人回乡,支持发展智慧农业、休闲农业,建成一批集特色餐饮、旅游观光、研学实践为一体的“一村一品”示范带。大力倡导文明乡风、良好家风和淳朴民风,创建省级乡村振兴示范镇1个、省级乡村振兴示范5个、美丽庭院示范户2000户。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大力发展电商等乡村富民产业,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持续增加农民收入。继续扶持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完善农户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效益。扎实推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加快盘活集体闲置“三资”,确保全市所有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0万元以上。做好革丹村省级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试点。
夯实镇域经济底盘。突出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推动“一镇一业”竞相发展,“多镇一业”抱团发展。支持新滩、府场、曹市、万全、峰口、小港打造工业强镇;支持戴家场、螺山、沙口、汊河、龙口、黄家口、燕窝、大同湖、大沙湖打造农业大镇;支持滨湖、新堤打造商贸旺镇;支持瞿家湾、乌林、老湾打造文旅名镇。
全力以赴推动改革创新加快激发高质量发展内生动力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坚定不移推进深层次
改革,着力破除机制性梗阻和体制性障碍,激励干部敢为、地方敢闯、企业敢干、群众敢首创。持续推进洪湖城发集团市场化、实体化转型,加快薪酬制度、绩效考核等改革后半篇文章。稳步推进职称制度、供销合作社、农场改革。规范招投标交易行为,促进公共资源交易平台整合共享。
加强社会事业改革。持续强化师德师风建设,深入实施“市管校聘”管理改革,促进城乡教师有序双向交流,通过“强联弱”“大联小”,力争教联体建设达80%以上。全面推进县域医共体平台建设,发挥远程诊疗系统优势,实现市内检验检查结果互认,降低群众就医成本。深入实施“才聚荆楚·凤鸣荆州·赢在洪湖”人才引进活动,力争新引进高层次人才100名。
打造一流营商环境。以控制成本为核心,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巩固“四减四保”工作成果。着力推进“一件事一次办”改革,全面实施市场准营承诺即入制,加快数化洪湖建设,不断推动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全面落实90项先进典型经验复制推广,力争先行先试创建事项总量、质量实现新突破。持续完善知识产权全链条工作体系,扩大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坚持依法、科学、为民普查,继续做好第五次全国经济普查工作。
全力以赴推动流域综合治理确保以安全“底图”支撑发展“蓝图”
筑牢防洪保安屏障。启动新堤排水闸维修改造、沿湖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工程建设,强力推进四湖流域骨干河渠堤防加固、老闸泵站新建工程,加强堤防、泵站、涵闸隐患整治,完成后三峡长江取水设施改造工程。以流域为单元,精准开展生态调水,推进洪湖与长江、四湖水网“江湖连通”,增强区域防洪安全、调洪蓄洪能力。
持续改善提升水质。完善三大工业园区污水收集管网及处理设施,加强流域重点涉水企业排污监管;高质量完成16831户厕改,8.48万亩养殖尾水治理,73个重要入湖口整治;全面提升18个乡镇污水处理厂和68个农村集中式污水处理设施运营管理水平,确保污水达标排放。
强化生态治理修复。坚持“五源共治”,确保PM2.5平均浓度持续下降,空气优良天数比例持续上升。扎实推进长江高水平保护十大攻坚提升行动,巩固退捕禁捕成果。全面落实林长制,
完成造林绿化1万亩。
全力以赴推动民生福祉改善加快提高人民幸福生活品质
持之以恒兜实民生底线。全面落实就业优先政策,抓好退役军人、退捕渔民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城镇新增就业10000人以上。织密扎牢社会保障网,持续推动社保扩面提质,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稳定在98%以上,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6%以上,职工医保报销比例达到80%以上,居民医保报销比例达到67%以上,农村低收入人口和稳定脱贫人口医疗保障待遇政策落实率达到100%。
持之以恒提升教育质量。优化教育资源配置,落实“双减”政策。深化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善与能力提升建设,确保燕窝镇、府场镇、黄家口镇中心学校综合楼,汊河镇、万全镇中心学校教师周转宿舍,洪湖经济开发区小学及幼儿园顺利完工并投入使用,加快城东九年一贯制学校、职教中心学生宿舍和实训楼建设,新增学位3350个。
持之以恒保障生命健康。完成人民医院肿瘤综合治疗中心、中医院门急诊大楼主体工程建设,加快推进第二人民医院改扩建,支持人民医院创建三级乙等医院、妇幼保健医院创建二级甲等医院。新增床位700张,力争每千常住人口床位数达到7.5张。推动院前急救体系建设,打造中心城区15分钟“急救圈”、非中心城区30分钟“急救圈”。完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推动农村福利院市级直管改革,完成“适老化”改造300户以上。新建老年大学,引导社会资本投资养老机构,开展中高端养老服务。积极申办各类体育赛事,完善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倡导文明健康生活方式。
持之以恒维护社会稳定。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坚决守住不发生重特大安全事故的底线。加强食品药品监管,全力保障群众“舌尖上的安全”。加大财源培植力度,做好地方债务风险防控工作,兜牢“三保”底线。强化地方法人金融机构监管,健全开源融资担保公司管理体系,严厉打击非法金融活动,坚守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风险底线。积极稳妥化解问题楼盘风险,推动房地产平稳健康发展。加强矛盾纠纷调解中心建设,最大限度把矛盾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推进常态化扫黑除恶,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确保社会安定、人民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