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潘世雄/文 倪隆广/图
桃花山,并非名山大川,亦无壮丽景致。然而,对我而言,它却承载了深深的情感与回忆。
每逢春日,翠竹盛开,漫山遍野,如诗如画。微风拂过,绿色、黄色的竹叶纷纷扬扬,轻轻洒落在我的肩头,又滑落到地。
我常思,此景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见?
桃花山虽不高,却有着曲径通幽之趣。沿着山路蜿蜒而上,耳畔鸟鸣啾啾,身旁松柏青翠。
每一步都踏在厚实的泥土上,仿佛与大地有了一种难以言喻的亲近感。
山间小溪潺潺,水声叮咚,似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
在鹿角头村,有一古寺,名曰“龙泉寺”。寺内香火鼎盛,钟声悠扬。每逢佳节,来此祈福求安的游人如织。
我与桃花山的不了情,始于青年时的记忆。
第一次到桃花山是在1979年的秋季,那时的我,刚走出校门参加工作不久,年轻而好奇,对这个世界充满了探索的欲望。
桃花山,原名东山,它横亘湘鄂两省,处于洞庭湖与江汉平原的接合部,绵延45里,山景秀美壮丽,北望长江,南眺洞庭湖。
那一年,因有同学插队落户在桃花山果老山,我们几个同学便邀约前去探望。
那时,从城区前往桃花山的交通不是很方便,我们是骑自行车去的。这是我第一次见到绵延起伏的大山,
第一次看见重峦叠嶂的景观,第一次见识农民挑着担子在山上如履平地,其矫健的身姿,惊得我们是舌挢不下。
初见桃花山,我便被它的美丽打动。山间小溪潺潺流淌,水声叮咚,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
那满山遍野的翠竹,绿的娇艳、黄的纯净,仿佛少女的脸颊,又似落日的余晖。翠竹的叶子呈长条形,颜色鲜艳,通常为深绿色,给人一种生机勃勃的感觉。
在中国文化中,竹子一直被视为高洁、正直的象征。古人有云:“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可见竹子在人们心中的地位。而翠竹,更是将竹子的精神品质发挥到了极致。
我喜欢在清晨或傍晚时分,去桃花山上观察那些翠竹。那时的阳光柔和而温暖,洒在翠竹的叶子上,泛出一层金黄色的光芒。微风吹过,翠竹会发出沙沙的声音,仿佛在与大自然进行着一场美妙的对话。
我对桃花山开始有真正的认识是在1991年冬季,那时我在市委宣传部工作,随部领导到桃花山镇去检查群众春节前后的生活。冬季的桃花山,许多的山麓还是绿竹如春。我们一行穿梭在山林之间,感受着大自然的美妙。沿着山间小径行走,满山苍翠的竹子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故事。
这次桃花山之行后,我发现这里的山峦有着自己独特的魅力。这里有古老的寺庙,有神秘的洞穴,还有美丽的湖泊,不仅有丰富的自然景观,还有十足底蕴的人文风貌。不仅有令人惊叹的古老传说,也有近现代令人敬畏的红色故事。每一处的景致景点都让我流连忘返,我深深地迷上了桃花山。
从那以后,每年我都会抽出时间来到桃花山,感受它的变化。我见证了桃花山的四季更替,也见证了它的发展与变化。
我在市体育局工作时,多次在桃花山举办湘鄂周边县市的自行车爱好者的骑登联谊活动。有一年我骑单车登临桃花山19次,大小山头都留下了我的“骑迹”。
2014年,我曾向时任石首市市长和岳阳市发改委的领导进言:捏紧拳头,收缩项目,重点将桃花山区列入洞庭湖国家发展战略,大力发展与建设国际自行车训练比赛场地,三菱湖国家水上运动基地,房车与露营基地。
2015年,我到市教育局工作至退休一直联系桃花山镇的教育。感到欣慰的是,近几年山区的教育教学质量始终处于全市前茅,位列荆州前列。
春夏秋冬,一年四季,只要有机会和时间,我都会单独或邀约家人、朋友去感受桃花山的厚重与底蕴。
桃花山见证了我的成长与变迁,也承载了我无尽的思念与情感。
如今,桃花山已经成为了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它不仅仅是一座山,更是我心灵的寄托和归宿。
在这里,我学会了坚忍与勇敢;在这里,我收获了绵绵友情;在这里,我明白了生活的真谛与意义;在这里,有我的心灵寄托,是我永远的记忆。
岁月如梭,光阴荏苒。现在我虽然过上了优哉游哉的退休生活,但依然会想起第一次见到桃花山、见到满山翠竹时的那份感动和喜悦。
即使岁月已经过去了多年,我与桃花山的不了情,将永远延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