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玉成
在父亲离世数年之后,我自己已进入了花甲岁月,面对已经形单影只的自己,时常会想到数十年孤身一人的父亲。
自从母亲离世之后,父亲就一直独居,从20多岁到风烛残年,他默默承受着孤独,默默地忍受着父子分离的折磨,从青春少年到耄耋之年,从意气风发到无言无语,从玉树临风到腰躬背驼,最后带着遗憾离开了人间。没有亲身经历的人是一定想象不到他这50多年的光景是怎么挺过来的。
年少时期的我,忙于学习,多数时候还在埋怨自己没有母爱,成家之后,更多的是关爱自己的小家,也很难感受父亲的孤寂,其中也曾尝试把父亲接到身边,无奈条件有限,三尺蜗居容得下父亲的身却容不下父亲的心,不同的生活习惯注定要将我们分开在城市和农村。虽然愧疚,但无能为力,年轻的自己实在没有能力让父亲在城市里住上带地的房子。作为补偿,自己只能无休无止地进行物资供给,可没有办法缓解父亲对爱需求。
父亲是一个执着的人,清高的心境与倔强的脾气硬是没有让他能够找到一个满意的伴侣。原以为尽孝就是物资上的丰衣足食,虽然父亲没有固定的工作,可是他编织的手艺足以保证自己衣食无忧,直到父亲去世,才发现几十年来给过的钱他一笔一笔地都记在本上,而且一分都没有花,全在银行账上存着。很多乡亲埋怨他不会过日子,舍不得吃穿,可就是没有人理解他所期望的日子,一个人纵然是天天山珍海味又能吃出什么滋味呢? 看到别人出入成对,孤独的心还哪有对物资的欲求。要不是自己重蹈父亲的覆辙,经历这三年的失爱生活,我也体会不到精神安慰的重要性,孝顺真的不只是寄钱,买房,购物,陪伴比什么都重要,即使见面只是一对沉默寡言人,眼神的交流也能胜过万千。
我出生在一个两代单传的农村家庭,母亲早逝,我是唯一的儿子,到我这一辈又赶上计划生育,自然也就只有一个孩子,我早年离家上大学,留下年轻孤单的父亲,我儿子留学去国外,后来在国外成家立业,留下晚年孤寂的我。我从农家奋斗进入城市,我儿子站在我的肩膀上到另一个台阶。我们是不同的,可又是相同的,不同的是我们的起点,相同的是我们都在奋斗,而且都没有尽孝,虽然我们都用忠孝不能两全来掩饰自己的失职,但谁也说不清楚我们的忠在哪里,而没有尽到孝却是实实在在的,在经济能力都能够自立的今天,金钱不再是孝的唯一表现形式,况且大多数的时候都是长辈补贴晚辈,真正的尽孝应该是陪伴,是关爱和问候,正所谓百善孝为先,忤逆之子,能耐再大,也不能称之为孝。虽然每个父母都望子成龙,但成龙不等于尽孝,所以我们常常用事业与工作为借口,冷漠父母对亲情的需求,这是对孝道最大的误解。
所谓的事业,所谓的成功,其实都是虚无的东西,因为世界不会因为我们而增色多少,父母却可能没有我们而失去很多。好好尽孝吧,不要让自己父母孤独终老,否则,当你回首往事的时候,也就是后悔莫及的时候。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欢喜与悲哀,我们有幸生在这个物质丰盈的世界,可我们却少了尽孝的意愿与行动,直到我们需要有人尽孝的时候,才发现拥挤了世界已经挤压了孝的空间,少子化更让人们只知道关注后代而忘却了长辈。
父母在,不远行,远行必有父母! 这才是真正的孝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