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姚静平
中国是一个有着5000年文明史的国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其中所包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任人唯贤、自强不息等精神,体现了我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形成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契合,特别是民为邦本、本固邦宁等民本思想,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当前,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为了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实现共同富裕,这就决定了理论和实践将统一到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价值上来,即以民为本、人民至上,这是对优秀传统民本思想的传承、实践与创新。
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充分体现了“以民为本、德治仁政”的爱民情怀。十四亿多人口的国家,家大口阔,人口规模不同,现代化的任务就不同,其艰巨性、复杂性不言而喻,发展途径和推进方式也必然具有自己的特点。解决14亿多人的吃饭问题,就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就业、分配、教育、医疗、住房、养老、托幼等问题,哪一项解决起来都不容易,实现现代化首先考虑的是人口基数问题,考虑我国城乡区域发展水平差异大等实际,坚持稳中求进、循序渐进,把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作为重要政策目标,通过优化收入分配结构,健全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决定报酬的机制,扩大人力资本投入,使更多普通劳动者通过自身努力进入中等收入群体,多措并举,切切实实促进现代化道路不落一人,实现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坚决防止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充分体现了“敬德保民、顺应人心”,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追求。仓廪实而知礼仪,衣食足而知荣辱,既要物质富足、也要精神富有,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崇高追求。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中国式现代化所提的既要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也要精神财富极大丰富、在思想文化上自信自强,要使人得到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首先是指人的完整发展,即人的各种最基本或最基础的素质得到完整发展,实现人的智力和体力的充分发展,实现人的能力和个性的自由充分发展。科学素质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即让人民群众在受教育过程中在德、智、体、美等方面获得完整发展,并在社会发展中积极开拓进取,实现幸福美好生活的价值追求。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充分体现了“天人合一、民胞物与、胸怀天下”的大爱观。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生态智慧强调人与自然的紧密联系,提倡尊重自然、珍惜资源、保护生态,以实现和谐共生,这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启示。我国实现现代化面临更强的资源环境约束,人均资源占有量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因此,应寻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途径,秉持尊重、顺应和保护自然的原则,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要做到这些,就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秉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让全体人民共享绿色、低碳、美丽的中国。同时,中华民族秉持和合共生、美美与共的理念,既追求自身的美满生活,也期待他者的幸福安康。在大道之行中,我们秉持天下为公的原则,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发展路径,依靠全体人民的辛勤劳动和创新创造,壮大我国国力。我们通过激发内生动力与和平利用外部资源相结合的方式,实现国家的发展壮大,而不以任何形式压迫其他民族、掠夺他国资源财富。相反,我们致力于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支持和帮助。
传承以民为本的中国式现代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现科学社会主义的先进本质,借鉴吸收一切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代表人类文明进步的发展方向,展现了不同于西方现代化模式的新图景,这是一种全新的人类文明形态,是新时代民本思想的伟大实践。
(作者单位:荆州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