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克平
监利老乡和南方各地老百姓一样都有爱吃糍粑习惯,糍粑是一种传统的食品,因其质地柔软而受到人们的喜爱。
糍粑根据地区的不同,糍粑叫法也不一样:糍饭糕、糯米糕、糯米糍、糍粑糕、糯米捏、粑粑、甑糕、米糕、年糕。有人把糍粑比作方便面,简单便于携带,且易熟,充饥速度快。
监利市是典型湖区,有一种水稻叫青粘,生长周期长,形状如糯米,颗粒长,煮饭特别香,用这种青粘米做成的糍粑,香软糯甜,十分美味。当劳作人外出种田和务工,离家又比较远,午饭没着落时,带上几块糍粑,用瓶子装上辣椒酱和白糖,肚子饿了就地找来芦苇秆柴等易燃物,支架成三角形把糍粑放置在火堆旁边不停翻边,五分钟左右糍粑鼓起像胖胖的肉条,随之抹上辣椒酱或红白糖,吃起来有辣味有甜味有香味,还有劳作后喜悦的幸福感。
吃糍粑讲究氛围,每到腊月间,南方干冷无炕取暖,久而久之养成了烤火的习惯,用树蔸棉梗和硬质易燃物取暖,一家人或有串门的客人围着火炉一大圈,高高兴兴地伸出双手边烤火边聊天,招待客人时就拿出糍粑,将糍粑一面放在火钳上反复翻面,不要多久糍粑就熟得鼓起了泡,主人将糖塞入糍粑的“大肚子”中,趁热搓揉一阵,糖便均匀地化开,吃起来香软可口。春节前后属农闲时季,大多数人喜欢偎依着火炉吃烤糍粑是随心所欲的事。
说起糍粑,必将和监利籍名人伍子胥联系在一起。相传春秋战国时期,伍子胥为报杀父之仇投奔了吴国,想借吴国的势力讨伐楚国。伍子胥到吴国之后帮助吴王阖闾坐稳了江山,成了吴国的有功之臣。很快,伍子胥就实现了自己的愿望,亲自率领吴兵攻破了楚国郢都。伴君如伴虎,伍子胥在吴国的威望越来越高,可谓一人之下万人知下。他知道,自己越是被大王宠待,危险就会越大,加之一些嫉妒他的人越来越多,迟早都会招来杀身之祸。他在修筑“阖闾城楼”的相门时留了一手。一日,他对自己的亲信说,“若我死后,如国家有难,百姓受饥,可在苏州城下掘地三尺,便可找到充饥的食物。”后来阖闾的儿子夫差继位后,听信谗言,令伍子胥自刎身亡。
伍子胥去世后不久,越国勾践乘机举兵伐吴,将吴国都城团团围住。当时正值年关,天寒地冻,城内民众断食,饿殍遍野,国家和人民果然遭到危难。在此危难之际,人们想起了伍子胥的嘱咐。于是,人们便暗中挖掘城墙,果然,人们通过挖掘相门惊奇地发现,城基都是用熟糯米压制成的砖石建筑的。大家将糯米砖石捡起敲碎,重新蒸煮,分而食之,糯米砖救活了一城百姓被传为佳话。
后来,荆楚和苏州一带,每到丰年年底,便要用糯米制成方形和圆形的糍粑,以此来祭奠伍子胥。现在当人们吃糍粑时不知能否想起这段故事。糍粑的味道没变,样式发生了变化。这是监利人爱吃糍粑的缘由。
伍子胥在修筑阖闾城墙相门时想到的是老百姓,想到用糯米浆建城暗藏粮食,若有战乱可解一时之危。说明伍子胥的心里装的是老百姓。所以姑苏城里的百姓非常感念伍子胥,将古城西南角的城门称为胥门,胥门的河流称为胥江,胥江至太湖的入口处称为胥口,把糍粑制作砖型,以此纪念伍子胥理应当。监利市为了纪念伍子胥,修建了伍子胥广场,并塑有一座高约9米、重约60吨的铜像,以此纪念这位古代著名政治家和军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