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日报
2024年03月01日

下载荆州日报客户端
在这里读懂荆州

第A007版:文化荆州
版权声明

《荆州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荆州日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荆州日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荆州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荆州日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啰啰咚:一唱两千年的监利插秧号子

    沙市中山公园卧虹桥的春天(油画)。 作者 张善有

  □ 赖晓平

  监利位于江汉平原南部,自古以来,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就有“尚楚风,作楚声”的传统习俗。插秧号子《啰啰咚》,就是诞生在监利这方水土上的原生态农耕文化遗产,其乡音乡韵、土腔土调,不仅具有浓郁的地方方言特色,还具有很强的音乐震撼效果及艺术感染力。千百年来,监利农民在生产劳动中,一直把插秧号子《啰啰咚》当成了减轻劳累的快乐法宝,以至千百年来,在监利田野上久唱不衰。

  插秧号子《啰啰咚》起源于春秋末期,据《楚辞韵语》载:“诗三百篇无楚风,然江汉间皆为楚地,文王化行南国,汉广《江有汜》列于二南(周南、召南),乃居十五《国风》之先,楚实为《国风》之首也……楚人好歌,乃有楚狂凤兮,孺子沧浪(汉水东南)之歌。”追根溯源,插秧号子《啰啰咚》是根据2000多年前,楚国《接舆歌》衍生而来的一种劳动歌曲。

  在监利民间,有一段关于插秧号子《啰啰咚》起源的故事。相传,孔子周游列国时来到楚国,一个穿着蓑衣戴着斗笠的楚国人,看到他乘坐着用4匹马拉的舆车,就边走边唱:“凤兮凤兮,何德之衰?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矣已矣,今之从政者殆耳。”。孔子坐在舆车上听到后对随从说:“这个唱歌的人很奇怪,他看我坐着舆车就佯狂而走,口里还高声唱着《接舆歌》,从他的歌词中可以听出,这是一位很有政治远见的世外高人,我要去向他请教一些治国和从政的问题。”

  孔子下车后迎了上去,可是这个唱歌的人根本不理睬他,仍一个劲地大声唱着歌向远方走去。这时候,所有在田野里插秧的人,一个接一个地传递着那个人的歌声,一唱百和。孔子觉得自己很没面子,摇着头说,这是一个楚狂人,便迅速驾车离去。之后,荆南楚人觉得这种一边劳动,一边唱歌的场面既开心又刺激,就慢慢把“凤歌笑孔丘”的方式,演变成了插秧号子,并用方言将它命名《啰啰咚》。这种土得掉渣的《啰啰咚》劳动号子,在秧田一经传唱,竟然在江汉平原水稻种植区,一唱就是2000多年。

  另外,在《楚辞韵语》中还有一段记载:“歌生沧浪(汉水东南),宗《周南》以赋性情,追《风雅》而咏桃夭。楚人好歌,佯狂接舆,楚民接音传声,相与而歌……”。《楚辞韵语》所说的“歌生沧浪”,监利民间也有一段传说:战国末期,屈原被楚怀王流放江南,他路过江汉平原时,被一条叫沧浪河的河水阻隔,他在河边看到了一条渔船,就请渔父渡他过河。渔父见他举止儒雅,一脸忧愤,为了安慰他,就在船上唱了一首《孺子歌》。屈原听到后很受感动,后来他就在《楚辞》中把这首歌整理成《沧浪歌》:“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 可以濯我足。”

  在史集中,《诗经》里的诗歌,是古人用来吟唱的歌谣。最早以“歌”名命的歌是《论语、微子》中的《接舆歌》。最早用“歌”命名的文学著作是《九歌》,《九歌》是《楚辞》的篇名,其中《孺子沧浪歌》,是屈原根据楚国民间歌谣创作整理的。在中国古代民歌中,劳动号子是产生最早的民间歌谣。田歌、渔歌、牧歌、夯歌,同属古代劳动号子范畴。这些劳动歌谣,是古代劳动人民用勤劳和智慧,集体创作的一种口头文学艺术,其创作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渲染劳动热情,增强劳动效率。

  古人创作插秧号子《啰啰咚》,正是为了提高劳动效率,增强劳动热情而采用高超的艺术手段,把劳动者从娱乐中,引导到轻松快乐的精神世界,使人们在大强度劳动中忘却疲劳,充分发挥劳动潜能。插秧号子《啰啰咚》在江汉平原上诞生之后,它的文化艺术作用就像茁壮成长的庄稼一样,成为了广大劳动人民寄托希望的精神食粮。

  早在唐朝时期,大诗人刘禹锡就亲身感受过插秧号子的艺术魅力,他在《郢中插秧歌》中写道:“田塍望如线,白水先参差……,农父绿蓑衣,齐唱郢中歌……”(郢中歌,就是江汉平原流传的插秧号子)。后来,清代文人李凋元也在《秧歌笔记》中写道:“农者每春时,妇子以数十计,往田插秧,一老挝大鼓。鼓声一通,群歌竟作,弥日不绝,是曰秧歌”。千百年来,监利插秧号子《啰啰咚》,就是这样一代一代在江汉平原口齿相习,世代相传而形成了一道独特的农耕文化风景。

  《啰啰咚》的演唱特点,带有典型的监南方言特色和古老的民间歌谣韵味,音域高亢,旋律粗犷,气氛热烈,具有很强的音乐轰动效应。特别是唱词,不拘任何约束,在旷野中信口歌唱,使之能更好地发挥出自娱自乐的作用。在节奏上,秧田号子善于借助:呜、哇、耶、啰、呀、哦、哟、咚等衬词,采用多声部发音。特别是多人组合演唱时,场面更加热烈震撼。号子发音高亢,讲本唱词婉转流畅。打码头的歌手唱得眉飞色舞,抑扬顿挫,具有很强的挑逗性和鼓动性,把所有插秧的唱得神魂颠倒,全身轻松,自觉参与。最后“掀蔸子”祭风,众口接力一气呵成,让人如闻天籁之音。

  插秧号子《啰啰咚》独有的田野演唱风格,不仅旋律优美动听,而且还能使劳动者在劳动中,自觉参与到集体娱乐中来,使之激发劳动干劲,释放劳动热情,消除劳累郁闷,减轻疲劳痛苦。湖北省著名音乐家方石认为,“监利秧田号子《啰啰咚》带有典型山歌风味,是超出山歌特点的水乡田歌,演唱的震撼效果和艺术感染效应,使人听到后精神振奋。”

  插秧号子《啰啰咚》,在江汉平原经过了2000多年的传唱。但随着农业科技的不断进步,几千年的原始插秧劳作方式,被现代化机械取代。因此,插秧号子《啰啰咚》,随着现代农业发展,逐渐从人们的视听中淡出。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