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日报
2024年03月25日

下载荆州日报客户端
在这里读懂荆州

第A009版:特别报道
版权声明

《荆州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荆州日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荆州日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荆州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荆州日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谱写水利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访市水利和湖泊局党组书记、局长戴启发

  □ 记者 曾晶 通讯员 刘敏

  2024年,石首市水利和湖泊局将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升防洪减灾能力,加强水资源管理,优化水资源配置,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和小流域综合治理试点,统筹好发展与安全,为石首致力“打造门户、建设示范、抢占先机”,实现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兜牢水安全底线,奋力谱写石首水利高质发展新篇章。

  立足全局编制出台现代水网规划

  科学编制出台《石首现代水网规划》。坚持系统思维,结合石首市实际需求,对照省市水网规划纲要,主动融入跨行政区域的流域综合治理,构建集防洪减灾、水资源配置、水生态保护、智慧水利等系统于一体的综合工程体系,有力支撑县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健康发展,为石首市流域综合治理未来发展路径寻求智力支撑。根据荆州“一轴四片多点”的生态格局,石首在藕池河东片、四湖中下区片2个三级流域片区基础上细分为4个四级流域片区和17个五级流域片区。按照坚决画好“底图单元”、坚持守住水安全底线原则,不断补齐防汛抗旱短板;加强与国家战略、政策对接,强化水网生态功能;按照源头治理、试点先行原则,积极推进小流域综合治理试点。

  守住底线筑牢防洪安全网

  畅通骨干防洪通道。加快推进长江干流堤防提档升级工程,提升洪水防御能力,保障防洪安全;加大洞庭湖四口水系综合治理项目力度,完善堤防建设,改善江湖关系;加快推进三菱湖、天鹅湖防洪能力建设工程,提升重点小流域防洪能力;推进以银海渠、栗林河、东风渠为重点的中小河流综合治理,吕家湾、韩家冲、流水口等山洪沟治理,提高集镇、居民集中居住区及山区抵御水灾害能力。

  提升重点易涝区排涝能力。按照“除险保安、排灌结合、生态改善、功能提升”原则,在现状外排能力的基础上,结合排涝标准提高、种养结构调整和城区规模扩大实际,加快实施上津湖泵站更新改造、冯家潭泵站改扩建建设,加快推进陈币桥泵站改扩建、天鹅洲排涝泵站新建等,增强外排能力,确保重点易涝地区排涝标准达到10-20年一遇。

  大兴农田水利建设。按照幸福河湖和共同缔造理念,确保实现“抗洪保平安、抗灾夺丰收”的总体目标,针对防汛抗灾中暴露出的短板和不足,以畅通骨干沟渠为重点,组织乡镇村加快实施完成年度水利建设任务,不断提高水利工程抗灾减灾能力,为“三农”经济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优化配置打造水资源高效利用网

  强化水资源保护。严格贯彻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严守水资源开发利用红线,严格实施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严格用水总量指标管理;严守用水效率控制红线,完善用水效率控制指标体系,提高农业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严格用水定额和计划管理,加快节水技术改造;加强取水许可监管,推广先进的节水技术和设备,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保障城乡供水安全。依托长江及其支流藕池河等为重要水源,在现状水源充分挖掘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稳定水源,加快实施孟尝湖、陡坡闸等一批提灌泵站建设,提升全市提灌能力,推进天星堡灌溉泵站、楠竹湾、韩家冲小型水库新建项目争取,着力提升农业生态供水能力;以保障粮食生产安全为目标,加强灌区水源工程建设,推进王蜂腰、冯家潭、调东等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提升灌溉保障能力;加快推进江北片区水厂及横沟市加压站工程,积极探索农村供水一体化改革,重点解决好农村供水水量水质保证率不高的问题。

  推进节水型社会创建。开展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是促进县域生态文明建设和高质量发展的得力举措。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资源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刚性约束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考量因素,坚持做好“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文章,开展节水型社会创建。重点围绕用水定额管理、计划用水管理、农业水价综合改革、节水计量设施设备安装、节水载体建设等五个方面推进,争取在2024年完成达标建设,助力石首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强化措施不断完善水生态环境网

  完善水生态保护修复格局。依托全市河湖水系脉络,从生态系统整体性和流域系统性出发,依托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以长江、藕池河、调弦河等水源为生态保护修复重点,建设长江及其故道、主要支流等骨干河渠系统性生态治理,推进长江流域上津湖片水环境综合治理、三菱湖小流域综合治理等。通过水系畅通、河道基底修复、生态保护及湿地保护与修复等措施,提升河湖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恢复生态系统原真性和完整性,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深入推进河湖长制工作走深走实。一是充分发挥河湖长制平台作用,压实部门责任,全面建立上下联动、左右呼应的工作体制机制。二是根据人事变动情况,及时调整市乡河湖长,压实工作责任和任务,严格执行河湖长巡查工作机制,实行分级负责、市乡共查,巩固治理成果。三是持续开展河湖“四乱”清理,对涉河违法违规行为做到早发现早制止早处理,做到守河有责、守河担责、守河尽责。对历史遗留问题建立问题台帐,制定清理整治计划,逐步清理整治。四是加大湖泊保护力度,严格贯彻落实新修订的《湖北省湖泊保护条例》,加强部门联动力度,加强湖泊水质监测力度,加强湖泊巡查和发现问题整改力度,加强湖泊保护执法力度,持续改善湖泊水质,呵护湖泊水域生态环境。

  统筹开展全市河湖健康评价工作。建立全市河湖健康评价工作的协调机制。成立由市政府领导牵头、各相关部门参加的河湖健康评价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和任务,加强沟通协调,确保全市河湖健康评价工作的顺利开展。制定全市河湖健康评价工作的实施方案,明确评价的目标、范围、内容、方法和时间节点等,指导全市河湖健康评价工作的开展,2024年争取完成荆州市局下达任务的70%。

  试点先行全力推进小流域综合治理

  建立“党委政府牵头,县乡多级协同,相关部门联动”的工作体系和项目生成落地机制,按照“总体规划、分步实施,半年做前期、一年见成效”的原则,蹄疾步稳推进小流域试点工作,基本完成三菱小流域治理,启动天鹅湖小流域治理试点,以先行先试、重点突破带动流域综合治理整体提升。

  三菱湖小流域治理面积45.35平方公里。主要通过生态水利建设、截污控源建设、村庄美化建设、产业振兴建设四项措施,实现灌排功能明显加强、面源污染明显遏制、河湖水质明显提升、村庄环境明显变化、产业发展明显进步。经认真梳理,确定近期实施项目7个,总投资1.3561亿元,目前正序时推进。下一步,将靠前调度指导,建立部门和部门、部门和试点受益乡镇对接机制,梳理形成重点项目和工作事项清单,倒排工期、挂图作战、压茬推进;强化现场督促帮扶,每月开展一次现场督促帮扶,跟进督办并解决重难点问题,确保任务举措落地见效;紧盯时间节点,进一步强化工作措施,压实工作责任,加快推进近期治理项目实施,深度谋划优化中远期项目库,确保圆满完成治理试点工作任务。

  启动天鹅湖小流域综合治理试点,拟治理面积66.67平方公里,目前,已对接方案编制单位,正在进行前期调查和拟定工作方案。拟采取水系治理、截污控污、湿地生态保护、人居环境整治、共同缔造等措施,达到加快水体循环、改善水质水量、提升流域湿地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促进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可持续发展,有利于对江豚、麋鹿更好的保护;助力生态旅游合理开发,有利于“两山”转化,从而实现“生态美、产业强、百姓富”的总体目标。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