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约记者 吴兆洋 通讯员 李响
2024年,南口镇将紧扣市委对南口打造工业强镇定位和要求,突出集中集约集聚发展主攻方向,以流域综合治理为基础推进四化同步发展,为致力“打造门户、建设示范、抢占先机”,推动县域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贡献南口力量。
画好流域“底图单元”筑牢安全发展底线
以流域综合治理明确水安全、水环境安全、粮食安全等底线,以“一域之稳”助力“全市之安”。
守牢水安全底线。结合荆南四河二期项目建设,不断完善堤防、涵闸、泵站等各类防洪工程体系,积极争取民垸生态修复和综合利用,提升排涝减灾能力,筑牢防汛抗旱安全屏障,助力全市构建“安全高效、排灌自如、连通一体、调控有序、水质优良、生态环保”的现代水网。
守牢水环境安全底线。严格落实河湖长制,加强长江和藕池河洲滩岸线管理,做好常态化藕池河入河口水质监测,落实重点河流断面巡查,确保监测水域水质达标,进一步增强水安全事件风险防范化解能力,修复长江和藕池河生态环境。抓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完善小微水体“多员合一”长效管护机制,整合“碎片化”资金推动全镇小微水体整治工作规范化、常态化,确保“岸绿水清”。
守牢耕地保护底线。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严格管控耕地“非粮化”。扎实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严格开展耕地保护巡查,全力以赴完成耕地流失问题整改。守住粮食收购储备、保供稳价、应急救灾、质量安全保障“四条底线”,将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打牢产业“镇域根基”全力服务“双集中”发展
针对南口防水产业成功人士多、在外务工人员多和本地建筑防水企业用工缺口较大的特点,综合施策促返乡,以产业集中增加岗位供给、留住产业工人,推进省级防水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实现人口向城区集中、产业向园区集聚,擦亮“中国建筑防水之乡”名片。
建设新型工业小镇促集聚。聚焦新型建材产业发展方向,抓好爱民垸防水产业聚集区建设,引导镇防水产业聚集区企业提档升级,全力建设新型工业强镇。全面梳理镇域闲置存量用地,加快推进万鑫建材等地块合作事宜,一企一策提高资产资源集约集中使用效益。同时,践行无废城市理念,以光伏发电基地、静脉产业园为依托优化配套设施建设,招引更多新能源企业入驻,打造新型能源和循环经济产业链,抢占新兴产业发展赛道,助推石首产业转型升级。
加大招商引资精度抢项目。紧扣“1+2”主导产业,围绕补链强链延链思路,充分发挥村级发展顾问等人脉资源,研究制定新型建材产业领域政策体系和优惠条件,吸引南口籍成功人士回乡投资创业,为返乡务工人员提供更多就业岗位。深挖新型建材领域总部经济潜力,加大固投项目入库,争取2024年新签约项目数达10个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速达到10%以上,实现招商引资百亿项目引进落户梦。
服务园区提质扩容谋发展。充分发扬“5+2”“白+黑”精神,保持战斗状态,坚持先谋而后动、谋定而快动,实施“挂图作战、销号管理”,确保在规定时间内迅速完成双征任务,持续拓展园区发展空间,促进园区产业集聚。加大政策宣传普及,有序引导南口籍在外务工人员返乡;积极对接湖北省工业自动化技师学院、劳动就业训练中心等公共实训基地,开展建筑防水技能培训或转岗技能培训,实现返乡“防水大军”就业无缝衔接。
持续抬高“三农底板”纵深推进强县工程
以实施强县工程为抓手,缩小城乡差距,加速城乡资源要素无障碍流动,让农民深度融入产业链价值链,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农民增收致富。
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积极引导粮食、蔬菜、虾稻主导产业发展,努力培育种粮大户和新型农业主体作为保粮稳粮的主要抓手,带动群众科学种田,种好田。扩大土地流转规模,在全镇范围推行“小田并大田”,进一步实现大户带小户,推进培育壮大省级、市级龙头企业。提高综合生产能力,实施品牌创优行动,发展农业品牌产品。
推进产业融合发展。按照“调结构、育龙头、建基地、带农户”产业发展思路,积极构建“1+3”“村社合一”经济组织体系,持续完善管家铺村“村社合一”基地基础设施建设;以“林下立体种养”产业发展新模式,提升洲滩资源效益,带动周边农户增收致富;以党建引领共同缔造融入上官洲火龙果基地发展,打造农旅融合共同缔造综合体,进一步拓宽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格局。
提升公共服务质量。优化镇区功能建设,做好绿化、亮化、美化、下水道、天然气配套等改造,持续强化农村建房管控。积极探索医养结合模式,不断提升南口农村福利院服务能力和水平,为老年人提供预防、医疗、康复、护理等一体化、全方位的医养结合服务,给老人提供更安全、更舒心的居住环境,缓解全市养老事业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