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曾晶 特约记者 李双双 通讯员 张蕾
坚持集约发展夯实基础底盘
2024年,石首市工业经济将紧紧围绕“流域综合治理和统筹发展规划”与“城市和产业集中高质量发展”工业发展目标,坚定不移全面实施“工业兴市”战略,以招商引资为抓手,坚持项目为王理念,推动“1+2”主导产业体系快速发展,不断优化存量、拓展增量、做大总量,促进工业经济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力争规上工业总产值330亿元,工业投资100亿元,同比增长17.6%,工业技改30亿元,同比增长36.4%,新增规模企业20家,实现全市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主动对接省“51020”现代产业集群、融入荆州市“4611”产业体系,加快构建以农产品加工、机电装备和新型建材为主导的“1+2”产业体系。
做实“链长制”。以主导产业为引领,梳理确定森工造纸(棉纱纺织)、食品加工、智能装备、现代化工、新型建材、光电子信息等重点产业链,统筹推进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招商引资、技术改造、园区建设、政策争取、人才引育、产品和技术创新等,协调解决产业链发展中遇到的问题。
推动工业要素集中。认真对照“三区三线”划定,全面清理现有能耗、环境容量、土地指标、电力配套、人力资源等要素,摸清家底、分类管理,加快对已退规、已淘汰关闭企业指标的清理释放,为承接大项目腾出空间,确保大项目招的过来、落的了地,早开工、早建设、早投产。
坚持内生发展增强企业活力
做好经济调度。抓监测分析,及时研究反映经济运行中的苗头性、趋势性问题,为市委、市政府科学决策提供预警;抓运行调度,深入企业一线,对经济指标进行分析会商,对经济指标出现异常的,及时找问题、查原因,提出针对性措施。
实施成长工程。建立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名录库,加大对企业进规的政策扶持和奖励力度,力促一批建成企业进规。
做足技改文章。以智能化升级、创新力提升、互联网应用、绿色化转型、服务型制造为方向,加大技改项目争取力度,着力推进企业技术改造。2024年力争完成技改项目53个,30亿元。
坚持外延发展打开增长空间
加强招商引资。围绕三大主导产业开展链式招商,细化产业链招商图谱,全力引进产业发展关联度高的项目。
盘活工业存量。对停产半停产企业因企施策,鼓励企业解放思想,通过兼并重组、招商引资、化解债务等方式,力争盘活一批企业。
坚持创新发展提升工业质量
加强产业技术研发。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承担国家或省重点研发计划,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对行业关键技术开展联合攻关。
做强产业创新平台。加快建设新型研发机构,支持博润生物、冠众通创建省级企校联合创新中心。加快科技创新创业服务机构建设,引导组织申报省级星创天地、众创空间、院士专家工作站等创新创业服务机构5家以上。加快创新要素密集区建设,高水平建设创新型县(市、区)、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和省级高新园区;以高基庙镇5000亩鸭蛙香稻特色农业产业为基础,打造1家省级农业科技园区。
夯实科技创新载体。发挥“双平台”作用,制定推动“双平台”实施方案,引导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开展产学研合作,引进、转化一批实用科技成果。做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推动创新人才、创新资源向园区集聚,促进石首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在全省绩效考核排名争先进位。做实石首科创中心,加快推进湖北省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石首分平台网站建设,发挥科创中心在平台打造、成果转化、企业培育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坚持融合发展深化数字赋能
提升网络基础设施。在5G信号全覆盖的基础上,全力消除网络信号覆盖盲区,重点加强对石首工业园区、麋鹿保护区、桃花山镇旅游区等重点区域4G、5G信号覆盖。力争2024年全市新增5G基站358个,投资8000万元。
构建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引导企业接入荆州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综合应用服务,逐步实现数据跨行业、跨地区共享共用。推广重点行业“5G+工业互联网”典型应用,建设5G全连接工厂。
推动产业“智改数转”。加快发展智能制造,以建设智能车间、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为目标,推动传统产业向智能制造转型,持续开展智能化改造诊断服务。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持续推动工业企业上云,加强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培育省级两化融合试点示范企业。
坚持绿色发展转变增长模式
全面推行绿色制造,引导建设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鼓励企业采用绿色生产工艺和清洁能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高工业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加快发展高质量、低能耗、绿色化的球墨铸管主导产品,依托循环经济产业园,培育高端装备产业集群。
持续推动工业源大气污染防治,协调各等执法部门和各地政府,持续推进重点企业常态化监管、燃煤锅炉整治、重污染天气应急减排等专项整治。
加快推进沿江化工企业关改搬转,严格按照“一企一策”工作方案,持续跟进推动中灏科技、可为电子搬迁改造项目。
坚持改革发展优化营商环境
打造良好的融资环境。进一步做实担保公司,创新担保方式和反担保措施,积极争取更多的省级县域经济发展调度资金。
打造良好的服务环境。继续开展“下基层”、“十问十帮”等活动,不断改进服务方式,解决企业生产经营和项目建设中的突出问题。
打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大力宣传工业经济发展中的典型,特别是一线工人努力工作、齐心协力、奋勇争先的精神风貌,大造凝心之势、鼓劲之势、实干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