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日报
2024年03月27日

下载荆州日报客户端
在这里读懂荆州

第A006版:书香荆州
版权声明

《荆州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荆州日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荆州日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荆州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荆州日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难以释怀的故土情结

——宋朝阳《狗尾巴草》赏评

  □ 李汉超

  故土从来都不是一个名字或符号那样简单,而是由许多具体事物、场景、人物和故事构成的精神家园,是被赋予许多情感和记忆的心灵乐土。余光中的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席慕容的乡愁是一棵永不老去的树,北石的乡愁是一根牵着风筝的线……宋朝阳也是一位富有故土情结的诗人,他的《狗尾巴草》就是一首眷恋故土的精美诗作——

  再也没发现,如此象形的植物了/在路旁、在荒地、在沟渠边……/嗅到哪,便在哪安家落户/那时,它们越长越像,越长越像/我们随便扯上两株/将它们弯圈,套在一起/就可以玩一种拉锯的游戏/左锯右锯,锯来锯去/我们的童年没有胜负,却拉扯得更紧/至今,我从没忘记这种比狗还卑贱的草/秋深了,风一吹/它的种子不像蒲公英/飞不了多远/来年春天,几乎就在原地萌发生长/只会长出更多(选自中国诗歌网)

  狗尾巴草因穗子形似狗的尾巴而得名,为一年生晚春性杂草。以种子繁殖,一般4月中旬以后为种子发芽出苗期,发芽适温为15—30℃,5月上中旬为生长高峰期,8—10月份为结实期。种子可借风、流水与粪肥传播,经越冬休眠后萌发,根须发达,生命力强。这种杂草在乡野随处可见。本诗以狗尾巴草为抒写对象,情感跌宕起伏,句式错落有致,语言朴实蕴藉,诗人将读者带回儿时的乡间和诗意的现场,很容易勾起我们心中亲切美好的回忆。

  全诗共有十五行,没有分节。但从诗意的推进层次来看,可分为三层。前面三行为第一层,写狗尾巴草的“象形”与众多。首行“再也没发现,如此象形的植物了”,一下子就将读者抓住并带到狗尾巴草的现场进行指认,看一看这种“如此象形的植物”。一种杂草,长得象狗的尾巴,是有趣的,对于孩子来说,也是好玩的,为下文展开作好铺垫。“再也……如此”,诗人抑制不住内心的惊奇与赞叹,为诗歌渲染了激动流转的气息。第二行“在路旁、在荒地、在沟渠边……”,三个在字短语加一个省略号,写出这种草的众多与普通,极言到处都是、满眼可见。物以稀为贵,多就不贵了,暗含卑微、卑贱之意。第三行“嗅到哪,便在哪安家落户”,非常生动,除了运用拟人手法写出草的不挑不拣、随遇而安之外,一个“嗅”字,极其传神地写出了草的狗性,嗅来嗅去,本是狗的特性,这里用在草上,写出了草忠于泥土、紧贴泥土的性情。诗人以“嗅”打通事物之间的秘密通道,在草与狗之间建立起某种神秘联系,从而使这种草象形象神、形神兼备。

  第4—9行为第二层,写拉锯游戏中的童真童趣。一个“那时”,将我们拉回到童年时代,童年是浪漫美好的,“它们越长越像,越长越像”,说的是草,实则是说小伙伴们两小无猜、天真无邪的天性是相同的。“我们随便扯上两株/将它们弯圈,套在一起/就可以玩一种拉锯的游戏”,三言两语就叙述出“拉锯游戏”的来龙去脉,更为可贵的是将孩子们亲密无间的关系牢牢“套在一起”,在拉扯之中给人以快乐。“左锯右锯,锯来锯去”,大家互相配合,笑逐颜开,快乐不在输赢的结果,而在游戏的过程之中,“我们的童年没有胜负”,没有高低之分,在一拉一扯之中,“却拉扯得更紧”,拉扯得更亲热。这是童年的美好回忆,更是童年的深情赞歌,是对人与人之间纯真友好关系的寻觅与寄托。处在世事纷繁、人心难测的现实之中,诗人没有被人情冷暖、世态炎凉而侵蚀,没有被争名夺利、虚情假意所沾染,寻找着自己的心灵净土与精神依托。这些诗意是潜藏其中的,诗人没有明说,是通过拉锯游戏反衬出来的。

  最后六行为第三层,写狗尾巴草的繁衍与传播。一个“至今”,又将思绪从回忆中拉回现在,“我从没忘记这种比狗还卑贱的草”,尽管这种草“比狗还卑贱”,但从不曾忘记,可谓情深似海、情有独钟。狗的“卑贱”在于它对主人忠心耿耿,草的“卑贱”在于它对泥土不离不弃,正是这种“卑贱”,才见它的难能可贵。“秋深了,风一吹”,它的种子“飞不了多远”便随地撒落,“不像蒲公英”的种子飘飞得很远;你看,“来年春天,几乎就在原地萌发生长/只会长出更多”。这里,狗尾巴草与蒲公英两相对比,同样是草,但比出了草木诗意,比出了人生况味。诗人虽离故土,但就在家乡不远的小县城居住与生活,这里的狗尾巴草显然具有自况意味,隐喻了像诗人那样“飞不了多远”的众多的人,那么,蒲公英则是离故土较远的那类人的隐喻。生于斯,长于斯,钟情于斯,坚守于斯,并奋斗于斯,这是诗人的人生情怀,更是诗人热爱家乡、眷恋家乡的赤子情结得以推广与传承的一种诗意见证。这样的种子是美好的,一点一点扩散、传播开来,“只会长出更多”美好景象,正是诗人的美好祝愿所在。

  这首诗虽然短小,但不是停留在一个层面的浅显写作,三个层次翻转腾挪,相互映衬,相互融合,既有诗内之趣,又有诗外之意,极富当代经典诗歌的架构与意蕴。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