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日报
2024年04月12日

下载荆州日报客户端
在这里读懂荆州

第A006版:文化荆州
版权声明

《荆州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荆州日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荆州日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荆州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荆州日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唐代荆州籍诗人戎昱的婚事趣诗

    唐·戎昱诗意图

    释文:《移家别湖上亭》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 余大中

  唐代诗人戎昱,天宝三载(744年)出生于江陵,大历元年(766年)入蜀,见到老乡岑参。大历二年(767年)回故里,任职荆南节度使卫伯玉幕府。大历三年(768年)杜甫到荆州,戎昱与他结为挚友。大历四、五年(769年-770年),戎昱在潭州刺史崔瓘幕中。建中三年(782年)任职御史台,建中四年(783年)任辰州刺史,贞元七年(791年)任虔州刺史,贞元十六年(800年)病逝。

  戎昱的诗,语言清丽婉朴,手法多样,意境悲气纵横,大多写边塞军旅和秋思别离,代表作有《塞下曲》《移家别湖上亭》等。其中有一首七言律诗,涉及戎昱的婚事趣闻。对于这首诗,当代流传两个版本,标题不同,内容只有颈联中的“姓”与“性”一字之差,却出自两个不同的典故。

  第一个版本,标题是《至京兆尹李銮》,全诗如下:

  山上青松陌上尘,云泥岂合得相亲。举世尽嫌良马瘦,唯君不弃卧龙贫。千金未必能移姓,一诺从来许杀身。莫道书生无感激,寸心还是报恩人。这首诗的典故是,戎昱年轻时风流潇洒、文采不凡,京兆尹李銮十分赏识,希望他做自己的幕僚,并想把女儿嫁给他,只不过李銮嫌他的姓氏与北方少数民族的戎族同字,希望他改一下姓氏。为此,戎昱写了这首诗,既感恩李銮,又申明不愿因婚事而改姓。

  第二个版本,标题是《上湖南崔中丞》,全诗如下:

  山上青松陌上尘,云泥岂合得相亲。举世尽嫌良马瘦,唯君不弃卧龙贫。千金未必能移性,一诺从来许杀身。莫道书生无感激,寸心还是报恩人。

  这首诗的典故是,大历四、五年(769-770年)戎昱任潭州刺史崔瓘幕僚,受到崔瓘器重,所以他写了这首诗,表达对崔瓘知遇之恩的感激。不过,范摅《云溪友议》、辛文房《唐才子传》、计有功《唐诗纪事》等文献记载,崔瓘也是想把女儿嫁给戎昱,也希望他改一下姓氏,与李銮的典故相同。

  笔者认为,从戎昱的经历来看,他到京城任职御史台,是建中三年(782年),无论是否与李銮打交道,戎昱已经不太年轻了。而他任职崔瓘幕府,是大历四、五年(769-770年),只有20多岁,正值青春时期,属于婚姻的正常年龄。

  由此推论,戎昱这首诗,应该是第二个版本,标题应该是《上湖南崔中丞》。诗的首联,将崔中丞比作青松,戎昱自比尘土,显得恭敬和谦逊。颔联赞扬崔中丞用人,不看地位,只看才能。颈联说自己千金不移,诺言重于生命。尾联表达戎昱不辞生死、报恩崔中丞的气概。

  单说颈联中的“姓”与“性”两个字,“千金未必能移性”,这里的“千金”可以指财富,也可以指美女,对于诗人,财富和美女都重要,然而比“千金”更重要的,就是君子的本性不可移,当然也包括自己的姓氏。

  另外可以查到,明代胡震亨《唐音癸签》的记载:“千金未必能移性,一诺从来许杀身”,求知激切之辞,与改姓事无涉也。范摅欲傅合为一,并易诗中“移性”为“移姓”,使昱一生作诗,下一嫌字不得,不大苦乎?

  按照胡震亨的说法,是范摅在《云溪友议》中将“千金未必能移性,一诺从来许杀身”,改成了“千金未必能移姓,一诺从来许杀身”。

  笔者认为,无论这首诗究竟来自哪个典故,都表现出戎昱的品德和情操,值得赞扬和传颂。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