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日报
2024年04月16日

下载荆州日报客户端
在这里读懂荆州

第A006版:江津笔会
版权声明

《荆州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荆州日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荆州日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荆州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荆州日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谷雨缠绵的乡愁

  □ 许佳荣

  农谚说“清明浸种,谷雨下秧”。

  我高考落榜后的第二年春天,也就是1983年。在忽寒忽暖的清明季,农人们各家各户开始浸稻种,用各式各样的蛇皮袋装着精心选好的稻种,悬挂在门前水泥船帮的河水里,浸泡两、三天后捞起倒入厨房里的大铁锅。母亲边用不冷不热的温开水洒入稻种,边拌匀。摊开的种子在自家室内的温床上舒展、伸腰,睁开惺忪的眼睛,待渐渐鼓出腰身,嘴角破了口露出洁白的胡须,于是稻种形成了。

  时间刚好到了谷雨。父亲小心谨慎地用双手掬入芭斗,来到精心伺候半年的秧池边,像给鸡子喂食一般轻轻地洒落。其动作飘逸、洒脱,在空中留下道道抛物线,那情景至今仍储存在我的记忆深处。

  稻谷落入秧床后,我从秧池间的水沟里,用铁锨铲来薄薄的泥浆,轻轻覆盖在谷粒上,用铁锨涂抹成黑褐色,远远看上去,秧池田犹如工工整整的书法作品引人注目。

  为防止麻雀等鸟儿到秧池觅食,我连忙用向日葵秸秆插在秧池边,上边用稻草捆绑成稻草人,春风荡漾,稻草人的双臂转动,吓得麻雀们不敢越秧池一步。

  谷雨季节,春雨充沛。人们最担心第二天的秧池里的种子,被雨淋得露出了真容。这时父亲和我赤着脚,继续用铁锨铲泥浆覆盖裸露的稻种。二次返工,累得浑身散了架。

  其实做落谷的秧池才是最受罪的活计。从秋收后经过漫长的冬天,再到春天,秧池土块日晒雨淋,饱经风霜。我回到家中,俨然成为父亲种田的好帮手。在父亲的耳提面命下,学做秧池。

  做秧池田的地方,是上年秋后,预留的一块旱地,旋耕深翻,冬日冻疏,年前下肥,待谷雨前夕把秧田整平。先深耕,后破垡再施肥直至蓄水成池。父亲率先光着脚,踩着吱吱着响的冰凌,泥土从脚丫间浸出,我见状,脱去鞋袜,卷起裤管,学样有样地走进刺骨的水田里,不一会儿,两腿冻得像刚出锅的炒虾一般通红,微微颤抖着。随着劳动的专注,全身的血液好似沸腾起来,浑身暖洋洋的。父子俩靠着“眼怕手不怕”的毅力将半片的水田,改成一片片修长的秧池,再洒上发酵好的塘泥,上好雪白的碳铵,还有家里留存的草木灰,加上薄薄的一层水,秧池终于做成,人也成了个泥猴子。我这才理解汗滴禾下土的真谛。

  随着时代变迁,传统的谷雨下秧早已成了老黄历,取而代之的是旱育秧和机械化育秧。直到麦收时节,旱秧池星罗棋布般地在家乡的田野呈现。转眼间,广袤的田野里一辆辆插秧机穿梭其间,不到十天时间,无垠的原野留下一排排、一块块、一爿爿笔直的、绿色的诗行。

  谷雨雨缠绵,下秧成记忆。谷雨下秧将成为我们心中一道抹不去的乡愁。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