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业圆
从来不会想起,永远也不会忘记。
默默坚守是常态,繁华追棒是意外。
洪湖是一片红色的土地,这里诞生了以贺龙、周逸群、段德昌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领导的红二方面军,这里处处留下了赤卫队战斗的足迹,这里有湘鄂西烈士陵园、革命首府瞿家湾等一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都是值得我们后来者敬仰的革命圣地。然而在洪湖东畔有一棵“红军树”也是我始终不能忘怀的。
这棵洪湖“红军树”位于洪湖市汊河镇洪城渔场(隶属小港村),树高20米,树冠30平方米,树龄400多年。这棵生命力旺盛的“红军树”,学名叫重阳木,乳名叫乌杨,生性喜湿,红心的木质,洁白的花瓣,以坚韧挺拔的形象驻守在小港河口,不因曾经的晦暗而颓废,不因群众的赞誉而张扬,只默默注视着沿岸渔村永远告别了茅草房,一排排小洋楼掩映在烟柳丛中,白鹭点点,日丽风清,和谐恬静。
据当地老渔民介绍,原来洪湖分上洪湖和下洪湖,小港河口下通内荆河,经新滩口可入长江,上通监利福田寺,是水上交通的咽喉。在革命战争年代,此树是洪湖革命根据地的显著标志之一。红军战士在洪湖芦荡港汊中与白匪军鏖战,常以此树作路标、定方位,红军战士白天在湖中藏身,晚上靠挂在树上的明灯指引上岸打游击。在此树下曾演绎过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故事。解放后,当地渔民亲切地称它为“红军树”。洪湖东畔黄家口、燕子窝、新滩的革命战士就是在“红军树”下集结,从小港码头上船,奔赴下车湾,参加监利县的革命暴动。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有3名赤卫队员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吊在这棵树上示众,以此恫吓革命者,他们鲜活的青春与勇敢赴死的气节深深烙进这棵树的骨髓。沿岸渔村的老百姓为了纪念“无名英雄”,把他们朴素的阶级感情寄托在一柱香一沓纸钱之上,祭祀英灵,久而久之,这棵重阳木变身神树。每逢英雄遇难忌日,周边的父老乡亲从四面八方涌来,给这棵树挂上红丝带,向这棵树祈祷平安。他们把这棵大树当作革命者的化身,是能给渔村带来福报的精灵。因此,小港河口这棵红军树在百里洪湖名气越来越大,又地处瞿家湾东方,被当年地下交通员尊称为“航标灯”。芦苇荡、草排中的赤卫队员靠岸购买生活日需品时,划船累了,躺在浓荫里小憩,被战士们冠名“卧波亭”。在红色苏区自治时期,为防止敌人渗透到革命军队里,凡入湖渔船只必须停靠小港码头搜查,若是发现异常情况,儿童团的小伙伴们就会爬上树顶传递信号,所以又叫“消息树”。
在烽火连三月的战斗岁月,“红军树”曾目送千帆征,拴系万里船。不仅见证过风雨如磐的黑暗,也享受过渔歌互答的惬意。许多革命前辈从“她”的注视中奔赴战场,又从“她”的盼归里传来捷报。
开国中将黄新廷、杨秀山正是在这个时期参加红军的。15岁的黄新廷在自己的小渔村已经当上了儿童团团长,他从小就爱打仗,在墩台与墩台之间的战争游戏中,多次显现出他的指挥天才,带领渔娃子与邻村的孩子开战,是常胜将军。因为他勇敢又机灵,赤卫队队长总是把任务交给他去完成,他单独去汊河镇小港村送“三角信”,把重要情报送到“红军树”这个地下交通站所在地。黄新廷18岁时,他毅然从这棵树下上船,投奔瞿家湾军分会当上了一名警卫营战士,从此开启了黄将军50年军旅生涯,书写了他与共产党同呼吸、共命运的灿烂华章。
如今将军已去,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开创的红色江山正在从一个辉煌走向另一个辉煌,洪湖东畔的这棵“红军树”,虽然没有为之举行轰轰烈烈的纪念仪式,却还是被张献忠等一批优秀共党员铭记,是他带领我给这棵重阳木系上了一束红丝带,这恰好印证了红色基因正在完成代际传承,许许多多普普通通的党员群众,像这棵“红军树”一样,扎根洪湖岸边,守住初心,接续奋斗,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