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利市地处长江中游北岸、湖北省中南部、江汉平原腹地,南枕长江,北依汉水,东襟洪湖,西挽荆州,境内河湖密布、土地肥沃,早在4000多年前先民们就开始了种植水稻。监利西周时属州国,春秋战国时并于楚,汉初置有华容、州陵二县,属南郡。三国吴黄武元年(公元222年),孙权从古华容县内划出水茂粮丰之地另建一县,设官“监收鱼稻之利”,监利之名始于此。
文献记载和考古发现,监利是大溪文化与石家河文化的文明发端地、荆楚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三国文化的发祥地、水乡文化的发生地。悠久的历史和地理环境使监利积淀了非常丰富的人文景观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农耕文明的结晶,是国家、民族和地域特色文化的体现,是以活态传承的方式存在于人们的生产、生活之中。它凝结了历代监利人的社会理想、精神信仰、价值观念、道德意识和心理追求,是监利先民生生不息、繁衍发展的精神支柱。
在监利市委和监利市政府的重视与广大市民的支持下,监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截至2023年底,监利市人民政府已先后公布了五批“监利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30个。同时,监利市插秧号子“啰啰咚”入选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荆州花鼓戏”“伍子胥传说”“放河灯”3个项目入选了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溜老三推车”“赶五岳”“平子奇的传说”“裴纶传说”“监利米团子”“监利古法酿酒技艺”6个项目入选了荆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另有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4人、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8人。
啰啰咚
《啰啰咚》是监利人民世代口口相传的插秧号子,它是先民们在漫长的生产劳动中,为了统一步调、鼓舞干劲、消除疲劳而创造的。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监利市地处湖北省的南部、江汉平原腹地,曾是“云梦古泽”。这里河湖密布、土地肥沃、盛产水稻是全国的产粮大县。
监利自古尚楚声楚风。啰啰咚接力式的演唱方式与古代《接舆歌》的接响传声十分相似。我们从唐代刘禹锡的《插秧歌》写有“……田塍望如线,白水先参差,农女白纻裙,农夫绿蓑衣,齐唱郢中歌……”和清代文人李凋元在《南越笔记》中记载有“农者每春时,妇子以数十计,往田插秧,一老挝大鼓,鼓声一通,群歌意作,弥日不绝,是日秧歌”中可以想象监利先民唱啰啰咚时的情形。
啰啰咚的节奏自由、旋律悠长,有一股原始的野趣和山歌的味道。演唱时分头声、二声、三声,三声过后“掀蔸子”(即合唱)俗称“打和声”,从而达到高潮。啰啰咚主要流传在监利南部和中部的柘木、黄歇、尺八、朱河、汴河、棋盘、桥市等地,它与当地的民歌结合后,又有了《花啰啰咚》《也啰啰咚》。它的代表曲目有《啰啰咚·自从盘古开天地》《啰啰咚·倒粗腿》《啰啰咚·幺妹子吵嫁装》等。
由于受现代化、城市建设和社会风尚的影响,啰啰咚的传承者都是老年人。为了培养青年传承人,监利市文化馆和监利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在柘木、黄歇、尺八、汴河、朱河、上车、棋盘、桥市、网市9个乡镇建立了传习所,每年还组织省市级传承人到中小学开展教学活动。希望社会各界有识之士加入啰啰咚的保护行列,使其唱响全国。
伍子胥的传说
伍子胥的传说,是历代人民群众根据2500多年前春秋末期杰出的军事家、谋略家伍子胥的事迹演绎、创造、口头传承下来的,叙说了伍子胥曲折的人生、卓越的智慧和不朽的功业。它流传在监利及荆楚大地已有2500多年,并远播河南、江苏、山东、四川、广东等地区及海外。2011年“伍子胥的传说”被湖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伍子胥(前559-前484),名员(yún),字子胥,春秋末期楚国大夫伍奢次子,监利县黄歇口镇伍家场人。他少时好文习武、勇而多谋,后蒙父难经宋、郑等国逃至吴国,辅佐吴王阖闾。倡导修法制、奖农商、治城郭、整军纪武,使吴国由弱变强。于公元前512年率兵攻破楚郢都,报了楚平王冤杀父兄之仇。因功被封于申。其后,在吴越相争中,因“忠谏”被吴王夫差赐剑自杀,葬苏州太湖胥山。有《伍子胥兵法》十篇传世。《左传》《国语》中有伍子胥事迹的零星记载、汉朝司马迁《史记·伍子胥列传》述其生平事迹梗概,并认为伍子胥是“烈丈夫”“弃小义,雪大耻,名垂于后世”《吴越春秋》中有伍子胥的事迹、唐代有《伍子胥变文》、元代有杂剧《伍子胥弃子走樊城》《采石渡渔父辞剑》《浣纱女抱石投江》(均已亡佚)、《说专诸伍员吹箫》(李寿卿);明代有传奇《昭关记》(孙柚,亡佚)、《二胥记》(孟称舜)和冯梦龙编撰的《东周列国志》,后者述说和刻画了伍子胥的故事和性格。从唐至清,历代帝王对伍子胥都有封谥和祭祀活动。“伍子胥的传说”开始流传的时间较早,传说的内容对《国语》《史记》《吴越春秋》等的记载有补充;它语言精练、情节诡异、想象奇特而浪漫,不完全忠实于史实,有虚拟的成分,寄托、附会了人民群众的爱憎和美好愿望。它丰富了历代古籍中有关伍子胥生平事迹的记载,更为我们研究伍子胥“奔吴”前的生平事迹提供了线索和信息,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和文学价值,是我国民间文学中的宝贵遗产。
截至目前,已收集、整理到的有关伍子胥的传说有“伍子胥临潼斗宝”“伍子胥洛阳举鼎”“伍子胥斩怪”“插槐山”“后悔池”“整骨排牙”等40余篇以及民间歌谣“子报父仇理应当”“子胥歌”。
荆州花鼓戏
荆州花鼓戏,是江汉平原孕育的地方剧种,它是历代花鼓艺人在继承民间歌舞的基础上,逐步发展形成的。2011年,监利“荆州花鼓戏”被湖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荆州花鼓戏的历史源头,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的祭神巫舞,屈原的《九歌》就对巫舞活动作过描述。清代著名学者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中说,《九歌》之曲是“后进戏曲之萌芽”。
荆州花鼓戏的唱腔分主腔和小调两大类,有200多个曲牌。主腔有高腔(也称悲腔)、圻水腔(败韵)、男女四平调、打锣腔四大主腔。其念白,采用的是天、沔、潜、监、洪部分地区的方言,抑扬顿挫,具有音乐感和楚风楚韵。《监利县志》记载,“荆州花鼓戏”在监南称为地花鼓子,清代前期盛行的“打高跷花鼓”是该剧的雏形。至咸丰年前后,东荆河两岸出现“七慌、八忙、九停当”(七、八、九指人数)的花鼓戏班,该剧种初步形成。至晚清、民国而渐趋成熟。
清道光年间,监利县境内东荆河南岸的花鼓戏名家陈家宝,曾开创了“陈家门子”,培养了被后来人称花鼓戏“四大门头”之一的贺遐龄(龚场镇三官人)和清末花鼓名家李四一、葫芦儿、鞠维泰、彭金保等众多艺徒。民国初年,红城乡朱家五岭裴世卓,创“永兴花鼓戏班”,活动于江汉平原各县及江南蒲圻、华容等地。
1963年,监利县成立了“监利县花鼓剧队”。
1978年,成立监利县文工团花鼓剧队,1981年12月改称监利县荆州花鼓剧团,监利县花鼓戏步入鼎盛时期。
2012年监利县荆州花鼓戏剧团改制为监利县荆州花鼓戏艺术研究所。
近年来,监利市荆州花鼓戏艺术研究所先后创编演出了大型现代荆州花鼓戏《小城大爱》和《虾戏稻乡》在武汉、荆州、监利等地巡回演出,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展现了监利人民的大爱精神和扶贫工作的感人事迹。
狮子舞
“赶五岳”
民间狮子舞“赶五岳”,是指在平地上按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上各放一张桌子而进行的舞狮表演,它主要流传在监利县容城镇以北地区。2006年,经监利县文化馆申报,“赶五岳”成为荆州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我国在逢年过节时,为了避邪免灾和吉祥纳福而组织的舞狮活动,是一种南北地区十分盛行的群众性风俗舞蹈。
从《汉书·礼乐志》中曾提到过扮演狮子的艺人“象人”来看,狮子舞在我国汉代之前就已存在。到唐朝时,宫中和军营里都经常组织上百人的狮舞表演,时人称“五方狮子舞”。而且,《新唐书·音乐志》中就曾记载过“五方狮子舞”。唐代以后,狮子舞在民间广为流传。
我国狮子舞按地域可分为南派和北派,按风格来分的话又可分为“文狮”和“武狮”。文狮主要表现狮子温文尔雅、形态可掬的一面,表演动作有戏球、踩踏板等;武狮表演除刻画狮子的矫健迅猛、虎视眈眈等特点外,主要以展现高难动作为主,其中上高台、走梅花桩等最为有名。“赶五岳”的编排源于唐皇李世民遇神师而病愈的传说。“赶五岳”的“赶”表示追赶之意,五岳指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表演时在场地的东、西、南、北、中各放一张方桌,以代表五岳。表演人数为四人,其中二人扮狮,二人扮“回子”(对引狮人的称呼),猎人(丑角)为“软回子”,武生为“硬回子”。舞蹈描述一头狮子在五岳山中游玩,游至中岳嵩山休息时,被猎人发现,猎人开枪未中狮子,狮子被激怒,滚下山来追赶猎人,人狮相拼,结果猎人被狮吞吃了。后来,一位武生路过此山,发现了这头吃人的狮子,极其愤怒,便把狮子从洞口中拉了出来,于是,武生与狮子又发生了一场生死搏斗。最后,武生以自己高超的武功降伏了狮子。“赶五岳”以表现狮子的生活形态为主,如“打滚”“舔裆”“打中坐”等,配上翻、滚、腾、跳、跨等难度较大的动作,如“磨角抢食”“隔山抢食”“双飞狮”等,兼有文狮、舞狮的特点。
“赶五岳”通常在春节至元宵节期间表演,演出地点一般在集镇广场或农村稻场,也有搬上舞台演出的,白天夜晚均可表演。
放河灯
放河灯是我国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表达祈福消灾愿望和孝道与亲情的民俗活动。它广泛流传于长江中游、江汉平原腹地的监利县各乡镇以及全国各地的汉族和10多个少数民族地区。
监利市放河灯习俗,是监利先民原始崇拜和向河神祈求平安,以及在江河湖泊里进行生产生活中逐渐形成的。因为在远古时期,人们限于对大自然认识的局限,对“火”产生了顶礼膜拜。监利的先民们以荷叶、树皮等物做成船形点上油灯,在江河湖边流放,以求有好年成和幸福平安。另外,生活在江河湖边,淹死的人很多,为了追念落水而亡的亲朋,不让其成为孤魂野鬼,监利先民们想用放河灯的方式来慰藉亡者与家人。
南朝时梁武帝等人痴迷佛教,为了使佛教适应本土文化和吸引民众,将民间的“放河灯”习俗吸纳到佛教的“盂兰盆会”里,说明“放河灯”的习俗在民间的影响甚大。梁朝人宗懔(499—563)《荆楚岁时记》中曾记载:“七月十五日,僧尼道俗悉营盆供诸寺。”隋唐之后,监利人燃放河灯追祭先祖的习俗已经很普遍。到宋代监利放河灯习俗更加兴盛,这种风俗一直延续至今。
河灯,也叫荷灯、七星灯。其形似荷花,分为五瓣单层、九瓣双层、多层七星灯三种。另外,还有船形的河灯,表示送走疾病与灾祸。“放河灯”在监利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它涉及监利各地人们的手工技艺(纸篾扎制技术)、民间美术、饮食习惯、传统礼仪(丧葬习俗)、经济状况等方面,反映了人们的信仰、价值观、美好愿望等,具有非常重要的社会学和民俗学价值。同时,还有弘扬孝道的作用。为了传承保护好放河灯习俗,在监利各级领导重视和支持下,经文化部门申报,放河灯入选了湖北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监利米团子
米团子是监利著名的特色小吃,圆如垒球,大亦如之。外皮为米制欠子(约一公分厚),里面包馅。它集米饭、菜肴于一体,食之方便,味道佳美,深受老少喜爱。有歌谣说:“推个磨,摇个磨,推的粉仔细不过,做的团子包安荷(和),爹爹(爷爷)吃哒打篱笆,婆婆(奶奶)吃哒纺棉花,儿子吃哒掌犁耙,媳妇吃哒养娃娃,伢儿(小孩)吃哒玩泥巴。”
监利人吃团子的习俗,民间传说起源于三国时期。赤壁大战后,关羽奉命率五百校刀至华容道,埋伏于芦苇丛中,等待溃败的曹操。汉时监利称华容,其地域面积很大,包括现在湖南的华容、湖北的石首等地。从它的东北斜插至西北,有一条百里荒道,两边芦苇茂密,道途泥泞,人称华容道。关羽埋伏于此,怕暴露目标不敢做饭,就请华容县令做饭。当时监利属东吴,吴蜀联合抗曹,所以关羽之请,华容县令不敢怠慢。但关羽埋伏之地,离县城和民居很远,寒冬腊月之际,饭菜送到就会变冷,不能吃。县令很聪明,他想了一个办法,令人将大米磨成粉末,揉捏成泥状,然后分成若干小坨,把每一个小坨揉圆,中间挖窍,在窍中填以菜肴,封口搓圆,放入蒸笼烈火蒸熟。这基本上就是后来团子的做法了。团子蒸熟,县令派人送给关羽军中。军士们吃着这种皮冷芯热,既有米饭又有菜肴,味道佳美的食品,都很高兴。后来关羽义释曹操回荆州路过华容城时,正是正月十五。是夜,县令欲煮汤圆招待关羽一行,关羽告诉他说:“吃什么汤圆,就吃你上次送给我们团团的东西。”县令说:“您说的是团子。好吧,吃团子。”因关羽元宵节吃团团的东西——团子,流风所及,后来在古华容渐成风俗。晋朝后古华容分为监利、华容、石首等地。虽不属一区,但元宵节吃团子的习俗却在三地始终未变,得以保存至今。当然,以监利本土的团子最为正宗。
监利的团子虽然平时可以吃到,但家家户户做团子、吃团子,还是正月十五元宵节的时候。2021年,经监利市文化部门申报,监利米团子入选荆州市第七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