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连绵传承的文明,在五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中华文明始终秉持开放发展的胸怀,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五千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对中华文化的态度经历了从自卑、自省到自觉、自立、自强、自信的过程。
新文化运动之“彷徨”——文化自卑
近代以来,在西方列强坚船利炮的进攻下,中华文化经历了剧烈阵痛。鸦片战争爆发后,中国传统农业文明无力应对西方工业文明,固有文化观念也无法为“中国向何处去”提供解决方案,以“天下”为中心的儒家文化受到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中华文化从中心走向边缘,中国人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开始由“文化自负”变为“文化自卑”。对西方文化的态度从最初的抵触逐渐转为“信仰”,从局部吸收发展为全盘西化。这种极端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中华文化的断裂,引发了中华民族文化的迷失和彷徨。
新文化运动之“呐喊”——文化自省
上世纪初,新文化运动兴起,当时的中国知识分子在探索救国救民真理的过程中,一方面对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中华文化进行无情批判;另一方面则以开放的姿态学习西方文化,大力倡导民主、科学,效仿苏俄。这为适合中国需要的新思潮,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为之后中华文化的重塑、完善、转型和复兴提供了思想上的源头活水。中国进步知识分子在“彷徨”之后,发出微弱“呐喊”,正是1919年5月4日爆发的五四运动,以其波澜壮阔的实践,放大了“呐喊”的声音,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成为中华文化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新民主主义之文化纲领——文化自觉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危机逐渐暴露。一部分中国进步知识分子认识到西方文化并不是“灵丹妙药”,开始思考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如何重建中华文化。中国人民对民族文化经过“文化自省”,开始吸纳马克思主义,从盲目照搬马克思主义“教条”,到开始思考如何将马克思主义应用于中国革命实际。毛泽东同志1940年1月发表的《新民主主义论》,重申了五四新文化运动提出的课题,并进一步提出:“我们要建立中华民族的新文化,但是这种新文化究竟是一种什么样子的文化呢?”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毛泽东同志回溯了中国近代以来特别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的政治、经济、文化变迁,总结了从五四运动以来“文化革命的统一战线”发展的四个时期的成就和经验,响亮地提出:“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就是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就是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就是中华民族的新文化。”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文化自立
新中国成立伊始,文化领域的首要任务是改造旧文化,建立新文化,民族性理念是文化改造中必须考虑且贯穿始终的重要因素。经过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新民主主义文化过渡为社会主义文化,并随之开启了“文化自觉”向“文化自立”的转变。在波澜壮阔的社会主义改造和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我们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成功结合起来。坚持“文化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在批判性继承和科学性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融入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形成的红色文化,确立了社会主义文化。
文化强国建设——文化自强
改革开放后,社会主义文化受到不小冲击,由于对西方文化只有吸收、鲜有批判,给改革开放带来了危害。党的十五大报告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并作出了全面而深刻的阐述,确立了文化建设的理论框架,强调了文化的现代性、开放性。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了“三个文明”,将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文化软实力是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目标,第一次从文化纲领、文化目标、文化政策上阐述了文化强国的“中国道路”,这是我国文化发展历程中划时代的历史贡献,开启了中国人民文化自强之路。
站在历史方位之自信——文化自信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文明交流互鉴的国际氛围下,中华优秀文化得到越来越多国家和人民的了解和欣赏,中国形象、中国风貌、中国特色、中国气派这些文化标识渐入人心。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在国际文化交流中得到大幅提升,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思想为建立合理的国际秩序与全球治理体系提供了独特的中国智慧,拓展了文明交流与互鉴的渠道。“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永续传承的战略高度,就弘扬和发展中华文化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为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作出重大原创性贡献,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指明前进方向。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局和战略高度提出,文化自信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大创新。文化自信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文化主体性,把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对文化地位作用和发展规律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水平。
百年沧桑,中华文化从儒家文化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经历了从自负、自卑,到自省、自觉,再到自立、自强、自信的过程,其必然结果将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今天,我们追忆新文化运动的先驱,纪念五四运动,务必怀揣着对人类文明最大的礼敬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文化建设重任在肩,唯有以尊古不复古、守正不守旧的创新进取精神全面挖掘中华五千多年的文化宝库,以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激活中华文化中固本开新的文化基因,方能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更加丰厚的滋养,创造中华文明新辉煌。
(作者单位:荆州市委党校、荆州职业技术学院、长江艺术工程职业学院)
□侯礼文杨连石春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