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彭桂生
一首脍炙人口、荡气回肠的《回延安》陕北民歌常在耳畔回响,那“宝塔映朝阳延水金光闪,阳光照大路红旗满山川。”的经典歌词,人们耳熟能详,朗朗上口,至今还能背诵自如。多想在有生之年,去看看延安的宝塔山,去领略黄土高原的雄伟气势,感受这片土地的神奇与美妙。
阳春四月,草长莺飞,风和日丽,气候宜人。我和伙伴们启程了,12个小时路程,临近傍晚才抵达古都西安。第一站夜逛大唐城,车马劳顿的我们,尚未感觉疲劳,乘着夜色游览了大唐不夜城。在大雁塔旁,那座灯火辉煌、流光溢彩的仿唐建筑群和独具风情的唐城夜景尽收眼底。大唐不夜城源于唐代的长安城,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在这里,盛唐的文化、艺术、科技和哲学得到了充分地体现。如今,不夜城凭借其独特的魅力,成为西安的一张靓丽名片。其中著名的大雁塔,最初建于唐长安城内的大慈恩寺,也被称为“慈恩寺塔”,是唐朝时期留存至今的一座古塔,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打卡之地。我们随着川流不息的人潮,穿行漫步在盛世繁华的长街上,那造型别致的大型彩灯、身着唐装汉服的美女、香气扑鼻的地方小吃,让人眼花缭乱,垂涎三尺。待回到酒店,那良宵美景仍让人沉醉其中,兴奋得难以入眠。
位于西安市蓝田县的白鹿原民俗文化村,占地1200亩,这里曾经是《白鹿原》等多部影视剧的拍摄地,是一个集历史、文化、影视和旅游于一体的影视城。第二天清晨,我们坐车来到景区,乘三级台阶式电梯上到山顶,仿佛直插云端,宛入仙境。在这里,我们参观了各种影视拍摄场景,有明清时期的古建筑群,也有关中古街民居小院、石碾门神、戏楼祠堂、酒肆茶舍等原汁原味的民俗。这里的建筑风格独特,既有北方建筑的粗犷,又有南方建筑的细腻。在古建筑群中悠闲徜徉,似乎穿越到了那个时代,亲身感受历史的沧桑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白鹿原》是中国当代作家陈忠实先生的代表作,发行逾200万册,被评论家认为是“一部渭河平原近现代50年变迁的雄奇史诗”。其创作背景,是以陕西关中地区白鹿原上白鹿村为缩影,讲述了白姓和鹿姓祖孙三代人的恩恩怨怨,表现了从清朝末年到20世纪80年代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变化。该小说在1998年,获得中国第四届茅盾文学奖。该小说也被改编成同名电影、电视剧、话剧、舞剧、秦腔等多种艺术形式,因此白鹿原影视基地应运而生。我真佩服现代文人和工匠,以其惊人的想象力和丰富的创造力,似鬼斧神工般巧夺天工,再造了一个古色古香、美轮美奂的民俗小天地。
参观临潼华清池和兵马俑,秦始皇陵墓位于西安市临潼区,是中国十三陵之一,也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宏伟的帝王陵墓之一。兵马俑是秦始皇地下王宫以众多陪葬坑为主体,基于考古遗址本体及其环境的保护与展示,融合了教育、科研、游览、休闲等多项功能的公共文化空间。兵马俑博物馆分为三个坑,第三号坑规模最大,面积加起来有两万平方米,差不多有50个篮球场那么大,而且类型多,个性鲜明。放眼望去,坑里的兵勇马俑相间,一行行一列列整齐有序,仿佛八千将士浩浩荡荡即将出征。站在队伍前面的有头戴金冠,身披铠甲,手握宝剑,昂首挺胸,身材魁梧的将军俑。武士俑身高一米八,体格健壮,身体匀称,身穿战袍,脚蹬前端向上翘起的战靴,手持兵器整装待发。兵马俑为世界第八大奇迹,是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化遗产。来此一游,我不禁为这宏大场面及古人的智慧和工艺所惊叹和折服。
相拥延安、仰望宝塔山。第三天活动是此次旅游的重头戏,也是我此行的主要目的,参观仰慕已久的红色景区延安。奔赴在通往延安的路上,只见一座土木结构的宝塔山矗立在眼前,这就是一座具有标志性的建筑。古称“丰林山”,宋代以后更名为“嘉岭山”,宝塔山占地面积36万平方米,海拔1135.5米,为周围群山之冠。宝塔山的学名叫做“岭山寺塔”,1996年11月20日国务院将岭山寺塔归入“延安革命遗址”,其光辉形象,深深地烙在中国人的心中,多次登上邮票、钱币和各类勋章之上。随后我们怀着敬仰之情参观了延安杨家岭和枣园两个著名红色旅游景点,延安啊延安,我魂牵梦萦的地方,今天我终于来到了你的身旁。
在延安革命纪念馆,仰视庄严宏伟的正门,走进高大宽敞的展厅,那富有民族特色的建筑设计以及栩栩如生的巨型人物群雕,都让人啧啧称奇。馆内革命文物琳琅满目,十分丰富和珍贵,展厅和展品非常吸引人,我们驻足观看,仔细浏览,不时拍照留念,伫立良久,却久久不愿离去。
晚上,我们特意欣赏了一场难得的红色沉浸式演艺《再回延安》。本剧以一本红军日记为线索,展现了一个曲折故事和一段真实的历史岁月。舞台精彩纷呈,现场高潮迭起,观众无不为其新颖内容、巧妙舞台、感人表演而动容,拍案叫绝。人随舞台走动,舞台不断变化,天幕上还有雪花飘洒,寒气袭人,非常逼真,仿佛身临其境。再现了红军爬雪山、过草地、那惊心动魄、艰苦卓绝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一幕幕历史画面重现眼前。如此振聋发聩、如此撼天动地、如此直击心灵,让我们激动异常,热泪盈眶。感叹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革命先烈功高至伟。正如《回延安》歌曲中唱道:“我满怀豪情抒壮志,歌唱延安精神代代传,沿着延安光辉的路,昂首阔步永向前”!
黄河壶口大瀑布是我们最后一站。走近景区耳旁仿佛响起那首气势磅礴、朴实优美、激昂慷慨的《黄河大合唱》。壶口瀑布位于山西省介休市北部的黄河壶口峡谷中,是黄河上游的一处壮美景观。瀑布高20多米,宽30多米,水势汹涌,水流湍急,奔泻而下,声震山谷。被誉为“黄河第一瀑”。壶口瀑布是黄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珍贵宝库。虽然烈日高照,五湖四海的游客仍络绎不绝,纷至沓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这句诗充分表达了李白对人生易逝和渺小的感慨,以及及时行乐的人生态度。诗人以黄河的奔流不息来比喻时间的单向流逝和人生的短暂,让人深感时光不等人、青春难留的无奈。同时,也通过描绘黄河从天而降、一泻千里的壮观景象,展现了人的渺小和无力,从而引发了对生命的珍视和对人生意义的思考。亲眼所见壶口瀑布,飞流直下,浊浪排空,似万马奔腾,如千钧雷霆,这种震撼人心的天然景观堪称天下一绝,只有身临其境,才真正感受得到,今天终于如愿以偿。
这次西北之行,令我开阔视野、陶冶情操;纵情笔端、笔耕不辍;提升素质、发挥余热。借此机会,我要衷心祝福祖国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