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频
鲇鱼
现在很多母亲给孩子选鱼时就买鲇鱼,主要是因为它没什么小刺,不必担心孩子被刺卡住。《山海经》里面说过:“南方有深渊焉,名曰鲇鱼之窦,多黄金。”《吕氏春秋》云:“越人得鲇鱼于泗水。”(鲶是鲇的异体字)《诗经·小雅·鱼丽》云:“鱼丽于罶,鰋鲤。君子有酒,旨且有。”东汉郑康成注解说“鰋”就是“鲇”。《尔雅翼》解释说,鲇鱼头扁口阔,上下颌有四根须,背黑腹白、皮多黏液,没有鳞片。人们根据其黏滑的特点,称之为“鲇鱼”(鲇通黏)。在民间,鲇鱼是催乳的上品,至今受孕妇喜爱。
春秋时代,伍子胥劝谏吴王不可放过越王勾践,吴王不听,还令其自裁。临死前,他对儿子说:“把我的脑袋放在南门上,我要看到越兵攻打吴国的那一天。”伍子胥自杀后,吴王下令用鲇鱼皮缝成的布裹住他的尸体,抛到江中。吴王可以说是昏君,不辨忠奸。但为什么要用鲇鱼包住伍子胥,至今是一个未解之谜。
鲇鱼生活在河港沟汊等处,白日潜伏水底,夜晚出来吃小鱼、贝类等等。它能耐再大,大概也不会上岸,甚至于上树吧。但古人常拿它打趣,譬如清人赵翼在《七十自述》诗中说:“寸寸鮎鱼上竹竿,生平第一最艰难。”鲇鱼身上本来滑溜溜的,难以向上爬行。赵翼用它作比喻,感叹欲求金榜题名很困难。
《西游记》上有各种各样的妖怪,令人意料的是还有“鲇鱼精”。“鲇鱼精”躲在一座小榻上,却被孙猴子抓住了。它说:“我是鲇鱼精,因乱石山碧波潭万寿龙王招得一驸马,先年游行至此,大显法力,下了一阵血雨,污了宝塔,偷了塔中舍利子佛宝,在龙宫放光取乐。他说不日齐天大圣至此寻宝,着我二人来打听,不料遇着师父。”孙猴子听完,于是和沙和尚押着鲇鱼精前去碧波潭宣战。半路上,鲇鱼精想跑去龙宫报信,却被沙和尚打死。
鲇鱼以妖怪的形象出现在小说里,说明作者吴承恩的想象力极其丰富。
其实,我国先民早就有了吃鲇鱼的习惯。三千多年前的商代,鲇鱼已经被人们驯养和饲养。北魏著名人物崔浩在其《食经》中记录了鲇鱼,并强调:“鲇鱼补虚损不足,令人皮肤肥美”。也就是说吃了鲇鱼肉,对皮肤变得光滑饱满有一定的作用。北朝的学者贾思勰还告诫人们“鲇鱼肉不可合鹿肉食,令人筋甲缩”。这是因为鲇鱼肉中含有丰富的酶类元素,酶类元素与鹿肉中的酶类物质会发生不良的反应,吃了之后会有不良影响。
喜欢美食的读友们,也可以买一条鲇鱼自己学着煎了吃。
鲈鱼
有一次,曹操与文武百官在一起吃饭。突然,曹操说:“今日高会,菜肴很多,可我觉得有些遗憾,唯独缺少松江鲈鱼啊!”坐在宴席末尾的左慈站了起来,说:“这有什么困难的,我马上可以弄来。”于是,左慈差叫人拿来了一个盘子,把清水倒进去。然后他拿着鱼竿,放下鱼钩钓鱼。不一会儿,他从盆里拉出了一条黑点巨口细鳞的鲈鱼。曹操拍手大笑,其他人都惊呆了。曹操说:“一条鱼怎么够吃,多钓些。”于是左慈又钓上来了几十条鲈鱼。曹操下令送到厨房立刻去煎,煎好后端上来。这件事被范晔记录到了正史《后汉书》里。但我却持怀疑态度,左慈应该是使用了一种已经失传的幻术,抑或这个故事本来就是编的,没有丝毫真实性可言。
西晋光熙元年,朝局日渐紊乱,张翰不愿卷入“八王之乱”,借口秋风起,想吃苏州老家的菰菜、莼羹、鲈鱼脍,于是辞官返乡。其实,他想的不是鲈鱼,而是平安。从此,鲈鱼身上有了文人赋予的归隐与乡愁的寓意。譬如唐人王维《送从弟蕃游淮南》云:“忽思鱸鱼膾,復有沧州心。”。宋人苏轼《戏书吴江三贤画像三首》(其二)云:“不须更说知机早,直为鲈鱼也自贤。”明人宋禧《邵氏秦湖隐居》:“莼菜鲈鱼秋更好,扁舟何处觅桃源。”另外,还有前蜀时期的韦庄,在其所作的《桐庐县作》中写道:“白羽鸟飞严子瀨,緑蓑人钓季鹰鱼。”他更直接,把鲈鱼直接称为“季鹰鱼”。在江河湖海的鱼类中,恐怕鲈鱼是最负盛名的。
到了隋代,吴郡守献上肉白如雪的松江鲈鱼,隋炀帝品尝后说:“这就是东南的佳味。”他还给这盘鱼取了一个名字“金齑玉脍”。里面加了橘皮、熟栗子肉等食材,呈现金黄色,与雪白的鱼肉一对比,如金似玉,鲜美清香,因此有了这个名字。宋人孔平仲在《谈苑》中说,长桥下的松江鲈鱼,“味羹肉紧,切后终日色不变”。这说明长期以来,长江出海口地区的鲈鱼品质没有下降。熙平年间的某一天,致仕官员史温在北固山下的大江边,一次钓了四十九条大鲈鱼。他高兴坏了,回家后还专门把这件事写到笔记里。他有本事钓鱼,却不知道他的烹饪功夫如何。南宋的诗人范成大也许亲自做过菜,你看他写的诗:“细捣橙齑有脍鱼,西风吹上四腮鲈,雪松酥腻千丝缕,除却淞江到处无。”范诗人将这盘菜写得活色生香。
《光绪定海县志》上,海中有一种鲈鱼有四个鳃,皮紧脆而肉厚,渔民们称之为“脆鲈”。我见闻浅薄,只闻其名而未见其物。据说前几年有渔民在海里捕到过,它的骨骼坚硬、鱼刺尖锐,尾部长有黑斑点,样子凶悍,估计是同类中的“霸王”。
世道在变,鲈鱼的味没有变坏,“美”了几千年,以后也要继续“美”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