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志忠
沙市胜利街,原名九十埠街,俗称“九十埠”。早年,此街建筑在靠近长江的古堤上,因岸边多埠头而得名。明清时商铺密集,名称遂演变为“九十铺”。荆州沦陷时曾名兴亚街,光复后改为中正一、二、三街,新中国成立后改现名。胜利街西起管家牌楼(现沙隆达广场与中山路交汇处),东至青龙观,长约1.8公里,宽4—6米,原为青石路面。1979年,中山路至平安巷、红门路路口至青龙观改建成沥青混凝土路面,江汉路至红门路也于1983年翻修成水泥预制方块路面,平安巷至江汉路0.7公里仍保存原条石路面。
九十埠建在古堤基上。
《沙市志略》这样描述九十埠街:“石路亦整饬,自迎禧门至管家牌楼左旋,皆古堤基,接章华寺堤。”《沙市市志》从地质勘察角度确认了这段古堤:“在古河漫滩天然土层之上覆盖有深厚的人工填土,一般厚2—5米,局部厚达7.3米(古塘街)。其范围主要在中山路、解放路、民主街、胜利街等一带,为古代江堤。”“人工填筑台地:位于1级面与荆江大堤沙市段间,系唐宋古江堤,高程在32米—36米间,由迎禧街、解放路、中山路、胜利街、民主街及其与北京路间的斜坡组成。”
古堤是寸金堤。这段“古堤基”是古代的什么堤呢?《沙市志略》又进一步指出,这段古堤,“按《志余》指为寸金堤故址。旁又分护浪堤。晋桓温筑始,五代高氏叠修。接刘公祠而来,由迎禧门经九十埠,出章华门以外,皆堤基也。今废。堤之歧路为赶马台石路,亦整饬。”《江陵县志》称:“寸金堤自西门外石斗门起,历荆南寺、龙山寺,东至双凤桥、赶马台、青石板、江渎观、红门路,与滨江大堤接,绵亘耳十余里,为郡城保障。年久未修,日渐颓圮。”2004年沙隆达广场城隍庙遗址考古发掘发现古江堤遗迹,呈东西走向,东与胜利街相连,西过中山路、解放路,与平毁的荆沙河堤相接,并发现了大量唐、宋以来不同历史时期的居民点遗址和文物,证明这道堤极有可能是古寸金堤,而胜利街就建在古寸金堤上。
寸金堤始建的年代。对寸金堤始建的年代,历史文献中记载不多。《沙市市志》认为是“唐宋古江堤”,但并未指明是“唐堤”还是“宋堤”,抑或是唐代始筑、宋代续建。寸金堤始建于何时,大体上有以下几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认为建于南宋。《宋史张孝祥传》:“徙知荆南、荆湖北路安抚使。筑寸金堤,自是荆州无水患,置万盈仓以储诸漕之运。”《沙市》一书采用了这一说法,称:“1165年前后(南宋乾道年间)筑寸金堤,自荆州西门外石斗门起,经红门路接沙市堤。”但史学界多不赞同此看法,因为张孝祥并不是“始筑”寸金堤,而是修复原有的旧堤。
第二种说法:认为建于五代。从《大明一统志》到《荆州府志》,都认为古寸金堤建于五代,“梁将军倪可福所筑”。成书于明天顺五年(公元1461年)的《大明一统志》卷62《荆州府·山川·寸金堤》条:“在府城龙山门外。五代梁将军倪福可所筑。激水捍蜀,谓其坚厚,寸寸如金。”最早提出五代梁将军倪可福筑寸金堤。此后,明清多部志书袭用此说。清顺治年间孔自来《江陵志余》称:“寸金堤在西门外,将军倪福可所筑,激水捍蜀谓其坚厚寸寸如金也。宋吴猎尝分高沙东浆之流,由此堤外历南纪、楚望诸门,东汇沙市为南海。
《十国春秋》卷102《倪可福传》称:“筑寸金堤,激水捍蜀有功”句下注文引孔自来所著《江陵志余》“云:寸金堤,在西门外,梁将军倪可福所筑。”清道光十一年重刊本《天下郡国利病书》卷73《荆州府·江陵县》称:“堤五,……寸金,在龙山门外,五代时蜀孟昶将伐高氏,欲作战舰巨筏,冲荆南城,梁将军倪福可筑是堤,激水以捍之。”
《读史方舆纪要》卷78《湖广四·荆州府·江陵县·寸金堤》条称:“在府城龙山门外。五代时,高氏将倪可福筑,以捍蜀江激水,谓其坚厚,寸寸如金,因名。”《嘉庆重修一统志》、雍正《湖广通志》等均亦采此说。。
《荆州府志》卷十八称:“寸金堤:在西门外。《旧府志》:五代时,蜀将孟昶将伐高氏,欲作战舰巨筏冲荆南城。梁将军倪可福筑是堤,激水以捍之。《江陵志余》谓其坚厚如金也。吴猎尝分高沙、东浆之流,由堤外历南纪、楚望诸门,东汇沙市,为南海。《江陵县志》:寸金堤自西门外石斗门起,历荆南寺、龙山寺,东至双凤桥、赶马台、青石板、江渎观、红门路,与滨江大堤接,绵亘耳十余里,为郡城保障。年久未修,日渐颓圮。”
朱翰昆先生也是赞同这个观点的。他在《荆楚研究杂记》之《荆沙地区地理环境变迁概况》中说:“五代南平王高季兴派倪可福于荆州南门外淤滩上沿今南环路和沙市金龙路南侧筑大堤以防蜀将孟昶来攻,这是继东晋桓温派陈遵所筑金堤南又一道大堤,俗名寸金堤。这条堤东段的土和沙市土城西段的土,上世纪七十年代除就地填坑平水塘外,余土均推入廖子河,已成为通衢路、廖子河路和白云路南段的路基与两侧房屋的基地。”
遍查近年所编的志书,大体上都持类似的看法。但有专家认为倪可福筑寸金堤一说未必可信。主要理由:
第一,五代及北宋的史籍都没有这方面的记载。如《资治通鉴》对于南平国主高季昌(后改名季兴)及倪可福在江陵期间的较重要战事和较大规模的土木工程,都一一备载,如记高季兴遣倪可福攻朗州,败李洪,修江陵城外郭等等,但无一字记载倪可福修筑寸金堤以阻挡蜀军进攻一事。
第二,南宋的两部著名地理志《舆地纪胜》和《方舆胜览》都记载了江陵寸金堤,但都没有提到倪可福。
第三,从《十国春秋》《利病书》《湖广图经》等书记载来看,倪可福修筑寸金堤时间大约在梁太祖开平元年(公元907年),而后蜀孟昶在位时间在公元938-965年,前后相距数十年之久,筑寸金堤抵御蜀兵一说值得怀疑,说明倪可福修寸金堤一事并无确切依据,很可能只是传说而已,不足为信。
因此,古寸金堤建于五代的可能性不大。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