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华敏
乡村的四月,芳菲遍地,姹紫嫣红。农事进入繁忙,闲暇的老人在家,趁着野地芦苇叶的长成,剐上几把,放到锅里煮一煮,就成了粽叶。早早地包上了粽子。粽子香起来,端午也就近了。
而今生活富足了,传统节日似乎讲究些,也早了一些日子。自家的粽子虽然简单,那股清清的香味依然扑鼻。下工回家,吃上几个拌了白砂糖的粽子,清甜入口。似乎有了端午的气息! 只是节日的味道有了些许的清淡!
记得那些年的端午节,有“龙船花鼓响”的味道。当地的老一辈要举行“龙舟赛”。长长的老河中,几艘龙船争相竞渡,划桡的、摇棹的、擂鼓的,齐声呐喊,竞抢“头标”,一浪高过一浪。抢到了“头标”的龙船,或多或少得到一些奖品,人们夹岸鼓掌! 一片喧哗,好不热闹。包子、馒头、粽子等,他们吃得津津有味。端午的味道浓浓的,传统的风俗闹翻了水乡的一片天!
儿时的端午,吃上那些粽子、包子、馒头、鸡蛋等觉得弥足珍贵。按当地习俗,有时送节礼,走亲戚,在他人家过节;一般是自家买来一些荤腥,做上农家的饭菜,饱食一餐。大人忙碌,小孩欢喜。菜肴虽然简单,但是端午的韵味在心间流淌! 那滋味似乎浓烈,留下了永久的记忆!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年少时,只觉得端午节那么好玩,有些好吃的,节日的氛围洋溢在心头! 便是现在才追寻起这传统端午节的意义。“年年端午风兼雨,似为屈原陈昔冤。”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以身殉国的壮烈情怀永远激励着后人! 人们世代传颂,永作纪念。屈原的形象永存! 人们永远永远地纪念他!“背负青天朝下看,人间正道是沧桑”,乡村到处莺歌燕舞,旧貌换新颜! 端午淳朴的乡风犹存。平生又添几分喜庆的滋味!
后来,一些年的端午节,虽然平淡,但也愉悦! 儿女们成人了,有的在外打工,有的出门求学,有的在家务农,他们都已成家了。在家的孙儿,还有姑娘女婿,过节时一家欢聚。虽然我们不十分讲究,但亲人的相聚也其乐融融。那是一种节日的甜蜜滋味!
盛世的端午节,民俗文化的氛围浓了,文化内涵丰富了! 文人墨客吟诵撰文,或怀古,或叙旧,或感怀,或抒豪,吐露胸臆,直抒情怀。古文新篇,玩味其中。端午节透出浓浓的文化滋味!
端午处在夏种、夏收繁忙的间隙,也给庄稼人有个喘息的机会,他们也会好好歇息享受一番。端午,一年“三节”中的头一个节日,人们给传统的节日赋予新意,在忙碌中享受夏收的喜悦,憧憬着美好未来的冀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