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日报
2024年06月07日

下载荆州日报客户端
在这里读懂荆州

第A015版:文学副刊
版权声明

《荆州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荆州日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荆州日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荆州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荆州日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舌尖匠心

  □ 李珍文

  晨光熹微,在成都经营早餐店的杨艳平开始忙碌起来,和面、绞肉、做馅,组合成形、上锅蒸制。朝露日升,顾客排起长队,杨艳平从蒸笼里端出小笼包、烧卖、馒头……十多年如一日,他和10多万名湖北监利的面点师一样,依靠勤劳的双手,闯荡天涯,经营面点,发家致富。

  地处长江中游江汉平原的监利市,素有“中国水稻第一县”的美誉。就在这片不主产小麦,不主食面食的土地上,崛起了一代又一代中国面点师。他们大多从小镇毛市农村走出,闯荡一个个陌生城市,历经40余年创业打拼,把小小面点做成大产业。监利面点师,已然成为全国闻名的劳务品牌。

  水稻大县监利输出这么多中国面点师,背后的故事耐人寻味。

  一尊包祖雕塑揭开面点文化神秘面纱

  在毛市镇街头,有一整栋楼专门用做“毛市佬”面点产业孵化器基地。步入大厅,首先入目的竟然是诸葛亮的铜像雕塑。

  面食馒头,作为中国民间的一种美食,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和丰厚的文化内涵。据史料《雅州府志》记载:三国时期,诸葛亮率兵攻打南蛮,在擒获蛮将孟获之后班师回朝。当队伍行至泸水时,天气骤变,江上狂风大作,将士无法过江。诸葛亮临危不乱,连忙向孟获问明原因:说是大军若要过江,必须用四十九颗蛮军的人头祭江神,方可顺利过江。诸葛亮不忍心再杀四十九条人命,于是,想到一个办法:他命随行军厨杀牛宰马,剁成肉馅,然后用白面团裹起来,揉成人头状,投入水中。果然,江上异象消失,将士安然渡过了泸水。

  因古代南方被称之为“蛮”,又为人头形,物如其名,便将这种面食称作“蛮头”。后来,在民间流传中,渐渐口口相传成一个叫法——“馒头”。因此诸葛亮也被尊奉为面食的祖师爷,即包祖。

  最初的馒头是一种祭品,但到了民间便成了一种美食。一种美食总是与人们的生活、民间习俗有着密切的关系。无论是集市早餐店,还是平常百姓家,包子馒头都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在传统春节,人们将面食做成各种花样。除夕大团圆吃米饭,大年初一吃团子、汤圆、面条、饺子、包子。以示过春节美食丰富,年味浓郁。

  赛龙舟是端午节习俗之一,也是端午节最重要的节日民俗活动之一。在祭祀活动中,荆楚大地的先民们,很早就用包子、粽子作为祭品投江,传说是为了吸引鳄鱼、江豚一类的水生动物,以免它们啃噬屈原的尸体。这一风俗,一直沿袭到现在。

  监利人好喝早酒、吃夜宵,这两种场合一般很少吃米饭。闲来无事,邀几个同窗、好友小聚,谈天说地,海阔天空。酒至半酣,来一碗面条,几笼小笼包、几个馒头包子,就足够了。因此面食也成为集市餐馆里的主食之一。

  一群农民背井离乡演绎舌尖面点传奇

  一种美食是一个时代的印记。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农业生产力落后。在解决温饱的历史背景下,毛市镇不少农民率先外出谋求生计。

  现年82岁的张世鹏,毛市镇崔吴村人,经营面点生意近50年。他是监利面点产业的第一代面点师之一。

  张世鹏与面点的渊源,还得从他岳父郑学典说起。郑学典,毛市街道人,年轻时就学了一手“白案”和“红案”手艺。大集体时期,在毛市区公所食堂做厨师多年,后受聘监利县磷肥厂食堂当厨师。空闲时,年轻时的张世鹏经常给岳父当帮手,久而久之,张世鹏对红白两案操作产生了浓厚兴趣。几年下来,他已经掌握所有的操作技术。

  20世纪80年代初,农村开始实施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张世鹏终于迎来了施展拳脚的机会。1982年,张世鹏在毛市集镇首开了第一家包子店。他与妻子每天起早贪黑,任劳任怨。那时,尽管每个馒头只卖5分钱,每个肉包子只卖1角钱,但每天都有“真金白银”装入囊中,张世鹏夫妇虽苦犹乐。

  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张世鹏渐渐把包子生意做大了,做强了。1990年,张世鹏“转战”武汉,开起了“世朋”包子店。在武汉经营了5年面点生意之后,1995年,张世鹏不远千里来到东北沈阳开设了“好吃再来”包子店。张世鹏以每年10多万元的营业额在沈阳一待就是3年。1998年,张世鹏又南下河南郑州,开的包子铺,每年纯收入15万元左右。

  光阴荏苒,岁月不饶人。2002年,年满60岁的张世鹏,年迈体衰,再也不能从事面点生意了。他把包子铺全部交给了儿子经营。长江后浪推前浪,长子张建华加盟“南昌包大人”公司,次子张斌加盟“成都开心包点”公司,每年营业额分别接近80万元。

  刘新飞,毛市镇群力村人。监利市面点协会秘书长,广东“留香餐饮”管理有限公司和广东佛山“蒸好食品”有限公司现任董事长,湖北“毛市佬”品牌联合创始人之一,主要从事餐饮面点经营管理与餐饮馅料生产,致力于中式餐饮文化研究,堪称监利面点行业第二代面点师的杰出代表。

  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刘新飞的父亲刘义仁师从分盐镇姜由村面点师姜昌军。学成归来后,于1986年另立门户从事面点制作。先后在监利城南修防总段、县人民医院对面、北门市场经营面点生意。1992年至1996年,在武汉天声街菜市场、丹水池菜场经营包子生意。他发明用自行车钢圈编制蒸笼,可以同时蒸2笼,提高了营业效率,当时一天能卖1000多元。1999年离开武汉,辗转沈阳、内蒙古、郑州、浙江,最后回到荆州。

  刘新飞从事面点行业可谓“横空出世”。他本来在家乡毛市经营农资生意,收入还行。但每年的营业额对比父亲做包子的收入差得远。于是,“野心勃勃”的刘新飞,廉价转出了农资铺,开始加入父亲面点经营行列。

  刘新飞跟随父亲一起南来北往,商海历练,积累经验,让他与餐饮行业结下了不解之缘。在改革开放的潮流下,刘新飞怀揣着梦想南下创业,几经风雨沉浮,终于在摸爬滚打中探索出一条通往食品行业的成功道路,从最初的几间门店与商贸公司,逐渐发展为集面点经营管理与馅料研发、生产、销售、配送等为一体的综合性企业。

  2014年,刘新飞在广东成立“留香餐饮”管理有限公司,随后,在广东佛山成立“蒸好食品”有限公司。他在传统面点的基础上,开始着力于对食品品牌的不断推陈出新,先后研究开发出一系列面点新样式、新口味,陆续创立了“爱尚理”“麦留香”“靓酷”等品牌产品,并利用无尘车间施行全面质量管理体系、产品溯源体系等对餐饮馅料进行研发制作。公司的产品无论从样式到口感,在市场上都得到了消费者一致好评。2018年,刘新飞的创业故事,入选《佛山工人力量》一书。

  刘新飞致富不忘家乡,他创办的两家公司敞开大门,接纳了家乡一批又一批的有志青年加盟企业。短短的6年时间内,公司在珠三角一带加盟门店达到400余家,直接扶助就业人数高达1200余人,培养了一批批餐饮技能人才,间接带动了家乡有志青年共同创业,发家致富。每年创造产值约2亿元,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

  监利面点产业犹如永不停歇的接力赛,一代传承一代。

  在广东深圳龙岗区一个小区附近,有家早餐店,主要经营馒头、包子、小笼包、饺子、豆浆等食品。每天清早到上午10点多,前来买早餐的顾客络绎不绝。店老板是监利市毛市镇崔吴村人,丈夫叫吴为芳,妻子叫文芳芳,夫妻俩都是80后。每天,男店主在店里忙着做包子,女店主负责销售。她们还请了两个钟点工,一个负责打稀饭、干杂活,一个负责卖现磨豆浆。整个上午,店主和帮工们都忙得不亦乐乎。

  文芳芳夫妻经营面点生意至今已有12年,两人是监利市毛市镇第三代面点师之一。

  2011年12月,文芳芳与吴为芳结婚时,家里几乎一无所有,年轻的夫妻俩眼看着邻里们每年年底回家,经营面点的收入可观。她们决定出去学面点操作手艺,以改变家里的困境。他们来到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灵山县旧州镇,跟随老河村的冉兴旺师傅学手艺。文芳芳夫妻俩很勤奋,悟性也好,一个月时间,两人就掌握了基本的技术,决定自立门户。

  辞别了师傅,文芳芳在广西的另一个小镇上租了个小店面,正式开始经营包子馒头生意。但创业并非想象的那么容易,当地经济发展落后,包子1元钱4个。人在外乡,语言不通,无法理解顾客需求。加上广西人口味与湖北人口味大不相同——广西人连吃肉包子也得是甘甜味。第一个店面亏损严重,不得不关门。此后,文芳芳夫妇来到深圳龙岗市城中村租门店卖包子,却因为与做早餐的邻居不和,只做了3个多月,不得不将店面转手。

  2015年,文芳芳辗转到河南,做了3个月的推摊生意,在当地一位善良的房东帮助下,文芳芳租下店面,终于又有了自己的小店。当时,每天营业额约2000元。这一年,就赚了20多万元。

  2018年,文芳夫妻前往深圳谋发展,她们花了一到两个月的时间,对深圳的整个餐饮行业做了全面的考察,发现人们购物都比较挑品牌。为此,文芳芳最终选择加盟在深圳影响力最大的包子品牌——三津汤包,最终买下了一家安徽人的三津汤包加盟店。

  至今,文芳芳夫妻俩做“三津汤包”品牌包子已有了5个年头。每年的营业额80万元左右,年净利润37万元。但夫妻俩并不满足现状,在她们心中,还有更高的目标。

  创业路上,没有永远的王者,只有不断超越!

  一个“毛市佬”招牌竖起中国劳务品牌典范

  监利面点产业发展觞于毛市,影响和带动了红城、周老嘴、分盐、福田寺、上车湾等周边乡镇发展。当初,毛市第一代面点师们只不过是为了谋生。但从业之后,却发现面点行业很有市场,其收入远远超过在家务农。

  于是,以亲帮亲、邻帮邻、户帮户的形式,逐年带动亲友外出从事面点经营,为行业后来人引路铺石,从“一块案板、两根擀面杖、三口之家”的家庭作坊,逐步向规模化、品牌化发展,从谋生活计,到产业发展,从传统的家庭模式,到集团式的经营,40余年艰辛创业,足见监利面点人的勤劳、坚韧与睿智。监利“毛市佬”包子产业由小到大,涌现出了广州酷比、湖南食得福、南昌包大人、广州爱尚理、武汉楚媳妇、四川留恋食品、广州粮帮主、长沙双之林、四川五更郎、荆州诸神等50多个面点品牌。

  能吃苦,善创新,是监利面点师的共同特点。做面点,凌晨三四点就得起床备料、发面,不吃苦肯定坚持不下来。监利面点师善于创新,比如,不断完善发酵方式,做出来的面点外皮松软,馅料丰富,大家走到哪儿都能挣到钱、扎下根。

  因为遍布全国各地的监利面点从业者大多数是毛市人,面点业内便将监利面点师亲切地称为“毛市佬”。2017年初,广州酷比餐饮企业管理有限公司将其注册的“毛市佬”商标,转让给监利县面点师协会旗下的湖北“毛市佬”品牌管理有限公司,使其成为公共品牌。统一品牌、统一店招、整合资源,为监利市打造“毛市佬”包子品牌迈出重要一步。“毛市佬”作为监利面点美食的金字招牌,早已扬名天下。随着监利儿女创业闯天下,“毛市佬”包子店遍布全国大都市的大街小巷,行走于广大农村的小镇集市,随处都可品尝“毛市佬”的味道。

  监利面点师分布在全国各地,店铺开设至城市、乡镇的大街小巷。在全国30多个城市建立了品牌旗舰店、标杆店,错位同步挂出“毛市佬”店招,形成品牌联动效应。从生产加工的原材料、耗材的供应开始,并以此为串联的主线,建立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搭建多商场的电子商务平台。多点形成区域采购、加工、储运、配送中心,与此同时,致力拓展线下销售渠道。从而,进一步提升“毛市佬”品牌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一份小小面点孵化出富民大产业

  一个地方的特色产业崛起,倾注了各级政府和职能部门的心血。2005年以来,在监利市政府的支持下,毛市镇政府与人社部门联手,先后举办了18届面点师培训暨技能比武大赛,举办了4届“毛市佬”面点美食文化节等活动。通过节会活动,重奖一批面点美食创新项目、创业能人,宣传推介面点界的领头雁、创业者。通过政府搭台造势,增强“毛市佬”品牌影响力。

  市人社局和毛市镇政府为整合资源,助推面点产业发展,于2017年6月成立了湖北“毛市佬”品牌管理有限公司,并投资500多万元,创建了“毛市佬”面点产业孵化器基地。同时,还建立了综合服务平台,组建了多个面点师微信群。为面点行业提供动态发展、品牌运营、合作招商、赛事活动、技术培训、食品安全、创业就业等各项服务,构建了面点行业独特的020模式。

  依托湖北“毛市佬”品牌管理有限公司,以监利面点产业孵化器为龙头,组织、招引有实力的本土面点企业回归。比如,“毛市佬”旗下的品牌“诸神食品”返回监利,首期投资近亿元,生产面点相关产品,开启了本地面点产业的发展,为本地农民工就近就业提供了方便,推动了附近村庄的种植业,也为争取在外成功人士返乡创业开了先河。

  “一期5000平方米的生产车间投产后,我们开发出小笼包、烧卖、馒头、南瓜饼等产品销往全国各地,3个多月销售额近500万元。”荆州市诸神食品有限公司负责人余双红说。

  “一代代面点师用勤劳双手和技艺创新,培育起监利‘面点师之乡’金字招牌。”副市长刘俊军说。如今,监利市共有面点师15万余人,遍布全国各地的店铺有5万余家,各类连锁品牌店2万余家,大小品牌50多个,年收入约80亿元,相当于全市农民一年的农业收入总和。其中,毛市镇外出的面点师达3万余人,年收入近40亿元,人均收入达10万元,辐射带动全市各乡镇共同发展,成为全市劳动力转移增收的重要途径。

  从谋生活计到特色产业,40多年的创业历程,监利面点人用勤劳、坚韧与睿智,书写了中国面点传奇。监利市将持续推进劳务品牌建设,加强产业链培育,发挥面点产业优势,引领乡村振兴,推动地区经济发展。

  走过流年的山高水长,行走于异乡的大街小巷,兴致勃勃地品尝监利“毛市佬”面点,浸润味蕾的,不仅是口齿生津的家乡味,还有无法淡忘的乡愁。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