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日报
2024年06月14日

下载荆州日报客户端
在这里读懂荆州

第A006版:读书心得
版权声明

《荆州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荆州日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荆州日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荆州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荆州日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月牙泉情思

——读秦锦丽、陈廷一《永远的月牙泉》

  □ 胡红拴

  年前,收到作家秦锦丽与陈廷一合著的长篇纪实文学《永远的月牙泉》这本书,本以为可以利用春节好好地读读,但因其他编务工作等事宜给耽搁,时至今日,才算正式读完了这部厚厚的长篇。

  正如秦锦丽电话中所说,“从没写得这么累过”。通读《永远的月牙泉》,让我在震撼、震惊中也时刻感受着那个“累”字的深沉,作者的累、地质工作者的累、月牙泉的累、大自然的累……人的疲惫、大自然的疲惫在这本书里述说着、交织着、诠释着、释放着……

  《永远的月牙泉》是部强强联合、名家打造的文学作品,秦锦丽曾获得过冰心散文奖、黄河文学奖、作品入选中学语文教材;老作家陈廷一,则是传记文学大家,101部传记文学的“海”量出版,让其文字行云流水、汪洋恣肆、大气磅礴。此书浓浓的文学化纪实,让经典的月牙泉和充满故事的月牙泉,成为诗化般的永远记忆。

  曾沿河西走廊穿行过千余公里,也曾两次朝拜敦煌,更于鸣沙山下近距离体味过月牙泉的灵性、清秀与柔美,那柔中带刚的秉性,确如西北女子,秀灵里总透着骨子里固有的刚强。

  鸣沙山环抱中的月牙泉,古往今来以“山泉共处,沙水共生”的奇妙景观著称于世,被誉为“塞外风光之一绝”。一湾清泉、涟漪萦回、碧如翡翠;一方玉璧,横亘漫漫黄沙,百折不挠,总如春芽,唤醒一个个春晨。月牙泉,泉在流沙中,干旱不枯竭,风吹沙不落,湖镜映明月。观月牙清泉,泉水湛蓝,翡翠般的姿容镶嵌在金子般的沙丘之上,以自然尤物般的奇绝惊艳四方。茂密芦苇,青青芦荡,妆点着泉边,为微风弄倩,为碧波洗心。

  对于月牙泉千年遇烈风而不为黄沙掩盖的不解之谜,有许多说法,有人认为,这一带可能是原党河河湾,是敦煌绿洲的一部分,由于沙丘移动,水道变化,遂成为单独的水体。又因为此地较低的地势,渗流在地下的地下水不断向泉内补充,使之涓流不息,天旱不涸。但涓流不息,总是让她那清冷、孤傲的冷艳之美抓定万千看客,也让这绝美之景,成为撼动亿万魂魄的仙灵。

  据说,月牙泉早在汉代就是游览胜地。唐代泉中有船舸,泉边有庙宇。泉南岸还有一组古朴雅肃、错落有致的建筑群,从东向西排布,有娘娘殿、龙王宫、菩萨殿、药王洞、雷神台等百余间。各主要殿宇有彩塑百尊以上,所绘壁画数百幅。建筑群的重要殿堂均悬置名家所书之匾额、碑刻,如“第一泉”“别有天地”“半规泉”“势接昆仑”“掌握乾坤”等。当时这里亭台楼阁、庙貌辉煌、檀香缭绕、游人徘徊。史载,汉元鼎四年(前113年),汉武帝得天马于渥洼池中,后人疑月牙泉即汉渥洼池,遂于此立一石碑曰“汉渥洼池”。“四面风沙飞野马,一潭之影幻游龙”,正是“汉渥洼之地”的写照。

  曾于月牙泉观史料图片,遍览过月牙泉百年之变迁,也看过月牙泉周边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地下水位急剧下降,导致月牙泉枯涸憔悴、颜容不再。那几近干涸见底的“病姿”,曾牵动了多少人,为她担心、为其挂念。

  这本《永远的月牙泉》就是记述“患病”的月牙泉“邂逅”地质“神医”的故事。记述了地质人情系“丝路”,科学探究月牙泉前世今生、为之忧心、科学“诊疗”倾注的心血,从而永保月牙泉“泉欢人笑”,成为“永远的月牙泉”。

  看着这部被中国作家协会列为重点扶持作品的厚厚文学纪实,再读书中那浓缩着众多对月牙泉、倾注了万千心血的沉重字行,我深深地为地质人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感动了,也为秦锦丽、陈廷一这些记述时代,讴歌时代精神的作家们感动着。扉页前浓浓的黑体字印刷的那行“献给所有拯救和保护月牙泉的人”,此时似乎在眼前不断地放大着,犹如曙光温暖着晨早,而秦锦丽手书的那句“深情关注,热烈去爱,我们的使命”,更如重锤,直击心房,令我久久不能平静。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