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肖振华
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部署,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提升乡村建设水平,深入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各地要学习运用“千万工程”蕴含的发展理念、工作方法和推进机制,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走深走实。
加强舆论宣传,倡导“共同缔造”的生活理念
“千万工程”充分尊重村民的主体地位,注重激发调动村民的积极性。
营造环境整治氛围。培育文明乡风、淳朴民风、良好家风,结合村内广播喇叭、横幅壁画、发倡议书等传统方式,通过“农民夜校”“田间地头会”“板凳会议”等,让“治理环境,人人有责”家喻户晓。
强化示范引领作用。开展现场观摩评比、经验交流等活动,用“身边人身边事”教育引导村民养成文明生活习惯。通过发挥村干部和模范党员的示范引领作用,带动村民自主参与环境整治。
用好正向激励机制。利用积分超市或家庭积分等激励方式,采取“最美庭院”“五好家庭”“星级文明户”评比挂牌等形式,让群众自己当评委,学有对象、看有标杆,变“要我干”为“我要干”“我会干”“争着干”。
创新宣传方式方法。依托微信群、微信公众号、抖音等平台,深入宣传人居环境整治相关政策。开发“美丽乡村随手拍”等小程序,鼓励公众在线参与农村人居环境评价。
聚焦重点目标,打造“和美宜居”的现代村庄
“千万工程”迭代升级、稳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要有的放矢、集中力量推进整治难点攻坚。
突出特色编制村组规划。结合村组自身发展条件、历史底蕴和人文特色编制个性化的村组规划,将共同缔造实施方案做成“百姓方案”,把美丽乡村打造成“一村一品、一村一韵、一村一景”的特色品牌。
锚定目标完成重点攻坚。一要继续推进农村厕所革命,科学改造农村户厕,抓好公厕建设管护。二要加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因地制宜选择污水处理技术模式,扩大生活污水治理覆盖面,消除黑臭水体。三要开展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完善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实现农村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全覆盖。四要提升村容村貌档次,打造小景点、微公园,发展庭院经济,弘扬优秀农耕文化,提升村组生态环境品位。
注重结合实际突出统筹推进。坚持示范引领、梯次推进,优先以景区沿线、公路沿线基础好、资源丰沛的村为重点进行重点整治,抓点示范、打造标杆,再逐步辐射推进,带动人居环境整体水平持续提升。
立足生态优先,守好“绿色环保”的人间净土
“千万工程”以绿色发展为根本底色,守牢发展与生态两条底线,坚持以生态促发展、以发展保生态。
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积极推进绿色有机农业生产方式,引导村民在种植中有效控制化肥、农药施用量,推广秸秆还田、堆肥沤肥等农技,应用无残留、可降解地膜,推广畜禽粪便厌氧发酵和有机肥生产等技术。
坚持整治与发展并重。贯彻新发展理念,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探索创新“龙头企业+乡村合作公司+农户”合作模式,推动农村产业“接二连三”融合发展,促进传统农业向生态农业、特色农业、观光农业等现代农业转型升级。
恪守生态红线谋发展。避免资源过度开发带来的“体力透支”,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严守环境质量底线与资源利用上线,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鼓励多方投入,建成“安居乐业”的幸福家园
“千万工程”强调要处理好整治村庄与经营村庄的关系,实现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加强投入完善基础设施。持续加大环卫设施、排污设施、村庄美化等投入力度。全面落实财政奖补政策,大力支持社会资本参与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倡导驻村帮扶单位给予资金倾斜和扶持,发动农民企业家支持家乡建设。
探索创建“人居环境整治+”新模式。以乡村合作公司为抓手,盘活并规范利用村级各类资源资产,探索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新路径,促进农旅、农商、农文深度融合发展,实现产业融合发展与人居环境改善互促互进。
积极引导全社会广泛参与。制定相关政策,拓宽融资渠道。鼓励和支持企业、社会组织参与农村环境整治工作,引导有资金积累、经营头脑和乡土情怀的能人返乡参与家乡建设。
坚持党建引领,构建“共建共管”的长效机制
“千万工程”通过基层党建引领带动乡村发展,夯实乡村政治基础。
构建共建共管格局。以党建引领激活环境整治“红色引擎”,促进镇、村、项目实施单位及相关行业主管部门协作配合,共同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设施建设、运营、维护和监管,加快形成政府、市场主体、村集体、村民等多方共建共管格局。
加强党群血肉联系。建设高质量村“两委”班子,围绕民生实事全面收集、整理村民意见,将村民利益作为环境整治之重,倡导村民参与村庄布局规划等村内重大事务,提高村民对村庄的认同感和对村干部工作的支持度,共同缔造和美乡村。
健全“三治融合”体系。一是筑牢自治根基聚民心。健全党组织领导的村民自治机制,培育村民议事会、红白理事会、乡贤理事会等自治组织,充分运用“村规民约”“村湾夜话”等民主决策机制,创新开展各类自治性环境整治活动。二是夯实法治保障提水平。培训提升镇、村干部的法律素养,以快板、小品等方式进村宣传环保法规,以法治思维谋划环境整治问题。三是涵养德治能量树风尚。挖掘传统文化和家风古训,以多样化德治活动做好示范导向,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吸引个人、企业、社会组织等,通过捐赠、帮扶等形式支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作者单位:中共随州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