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是历史留给人性的最好礼物,越是记忆深处的美好细节,越能观照人性的善良。一般来说,记忆没有贵贱之分,而细节却有高下之别。如今,改革开放40多年来的历史进入总结阶段,当年的一代学子日渐退休,当他们回首少年时代,谁都会别有一番滋味。我们都是凡人,但平凡的岁月仍然有着人性美好品质。那个贫困的年代,国家教育开启全新模式,老师与学生深耕基层学校形成的记忆,对于学习知识的执着与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这种动力加持所塑造的一代人的前程,都应该而且必须有人来书写。
摩挲着陈远发先生《远去的观阵中学》书稿,我的思绪回到1970-1980年代的少年岁月,其情其景栩栩如生,其人其事历历在目。我是湖北洪湖人,“观阵中学”这所乡村中学的响亮名字深藏记忆一角。感谢他的信任,嘱我为他的著作提一些意见和建议,写一篇评论。我想,这信任也许来自于我们曾经共同拥有的那片天空与大地。受人之托,不敢怠慢,诚惶诚恐中,这本书照亮我记忆中最为美好的一个角落。我要感谢远发先生,给我呈现的观阵中学的建校过程以及师生们的淳朴关系,让我回到自己曾经就学的戴家场中学,而观阵中学与之也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似乎回到了过去的教室,坐在同学们中间,重新倾听讲台上老师的讲述,重新回到学校的饭堂,闻到那粗茶淡饭的清香。
随着一节节阅读,远发先生笔下的观阵中学精彩联翩,我的记忆变得越发清晰起来,从学校校舍的初建到一次次的改造升级,晚自习时从煤油灯到日光灯的演变,从学农课到解剖课,从早期的高考冲刺到希望小学的变迁,尤其是老师们所付出的心血,甚至还有一些去世的老教师所带来的生命感念,都在他的神笔之下苏生过来。因此,我要感谢远发先生,他以惊人的记忆力,把那些逝去的日子,以准确又生动的细节,以朴素又真诚的叙述呈现出来。他所一一捡拾起来的岁月,好像就是日记,更像是记录片的旁白,仿佛就在眼前,着实美轮美奂。
如此准确的记忆,想必是远发先生在夜深人静之时,捧着生命深处虔诚的感恩之心,涌动起对过往生活的深情呼唤,记忆闸门一旦打开,纵笔酣畅淋漓,如同普鲁斯特写作《追忆逝水年华》,未曾消失的记忆一一自动呈现。“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的深沉。”观阵那片热土,掩埋着他的高曾祖考,拥抱了他的衣胞罐子,他时刻感到观阵对他的召唤。也许每次回家,就会拜望恩师、会会旧友,那校舍,那马灯,那田垄,那池塘,一件件翻动着他的衷肠! 记忆回赠给他如此之多的细节,善良总是在细节之中,伟大也总是在善良的细节之中,只要有人去讲述,那些细微的精彩就会熠熠生辉。
最后,我甚至想把远发先生的记忆与叙事方式,与读者诸君来一个精彩回放:在当今观阵希望小学校门口的荷花池中间,其实还藏有一口老井,它始建于1981年,这是当时观阵中学为了方便食堂师傅汲水做饭而打下的第一口水井,后来有了自来水,这口老井便遗弃在岁月的角落,直到2006年人工修建荷花池,老井便伫立在了池中,而成为了一道“永恒的风景”——你能触摸到他记忆的尊贵与深度,就如同这几乎被人遗忘的老井,我们所经历过的历史,我们所共同生活过的美好记忆,其实都悄然掩藏于此,尤其是在学校这个首善之区所留下的记忆,既是知识的增加也是人性的塑造,离开了苦读与感恩,还有远发先生所总结的“磨”的精神,“所谓三十八年磨一剑”,怎么可能?
如同远发先生书中写道的:“磨”促进知识能力的提升,“磨”实现意志品质的淬砺,“磨”铺平通向未来的前程——只有“磨”,才能将人们推送到心灵和精神养育的高地!
我想,这“磨”的精神,也是远发先生自己所总结出的人生哲学吧! 因为这“磨”的精神,既是知识的磨炼,老师教学与学生学习的苦读,也是对人性磨难的见证与性格磨炼的积淀,没有此磨难出来的坚韧人性,怎么可能有人性的善良光辉? 我们的国家又怎么可能得到如此一日千里的繁荣富强? 这口乡村老井悄然见证了中华大地上无数心灵的苦涩与磨炼,但把这些磨难转变为精神的财富,这就是记忆与书写的必要性与重要性。这也是我要再次感谢远发先生的地方,因为一旦他把这些看似琐屑的细节一一回味出来,除了它曾经滋养过我们的生命,还因为只要我们从中吸取它,它就依然还在,人性美好的光辉就会再次从深井的记忆中绽放出来。
伴随观阵希望小学后来由热心的老师们发起建立的校史馆、实物馆与文字馆,还有基金会,各种历史记忆与未来延续的自觉,这口记忆的老井,还有待一个个如同远发先生这样的虔诚记录者和实践者,把那些中华大地上平凡人们为了教育而付出的心血与汗水,重新吸取出来,让未来的一代人看到那些经过艰辛磨难而烙印下来的闪光足迹,如同书中这首诗写道的:
“当年韵事忆犹真,校择村垄结友邻;田间地头禾苗种,林里河中活物蹦;一颗红心天地练,师生几度做农民。”
再次感谢远发先生,让一所乡村学校的精彩得以回放,让我的记忆得以复苏,也让人性中美好的品格得以复苏,也让人性中美好的品格得以闪耀!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夏可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