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我市公民具备科学素质比例从“十三五”末的10.5%提升到13.5%,增幅3个百分点,位居全省第一方阵。
●成立荆州市科协直属科技社团党委,指导市级学会开展“党建+学会”科创学术交流活动58场次。
●开展线上+线下“大手拉小手科普报告进校园”“荆楚科普大讲堂进校园”等系列活动,受众达14.3万人。
●中国流动科技馆巡展活动实现全市各县(市、区)、功能区全覆盖,观展人数累计约11万人次。组织高校科学营活动、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和“楚才计划”项目等青少年科技活动,超6.6万青少年参与,31人次获得国家级表彰,74人次获得省级表彰。
●全市共有国家级科普教育基地2个、省级科普教育基地18个、市级科普教育基地6个,科普教育学校11所和科普惠民社区16个。
●全市新建省级专家工作站49家,培养创新科技人才(获批国家级、省级科技创新人才称号)124人,工作站项目产生经济效益12.4亿元。
●开展了第十三届和第十四届荆州市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评审,评选出优秀论文128篇,其中特等奖5篇,一等奖21篇、二等奖37篇、三等奖65篇,市政府发文表彰奖励。
●开展荆州市科技创新智库课题研究,立项课题66个,参与科技人才327名,资助研究经费50.8万元。
●推动全市乡镇科协“3+1”全覆盖,吸纳133名“三长”进入基层科协组织兼任职,全市7家高校、市直7家医疗机构、61家企业、125个乡镇街办农场管理区均成立了科协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