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远发
有人问我,你是怎么想到要写《旧时月色慢——远去的观阵中学》这本书的?
多年前,我偶然从《青年文学》杂志上读到刘醒龙的中篇小说《凤凰琴》,写的是大别山里一所乡村民办学校几个民办教师的故事,写出了大山里教育的艰难,写出了民办教师为了乡村教育所作出的无私奉献,写出了村民为孩子和孩子们为了读书,所克服的重重困难。《凤凰琴》发生的故事和我的母校观阵中学太像了。在我的职业生涯中,也曾回母校任过教,可以说,我既是母校的受益者,又是她一路风雨的见证人。何不把她的故事记录下来? 我想直接采用非虚构的形式,把当年那些事情原原本本告诉读者。无奈俗务繁杂,人也较懒怠,几次欲提笔,终又放下,便一拖再拖。
直至2021年年初,原观阵中学许多老同学呼吁,尽快写一本校史,还原当年的校园生活。看着一张张被岁月打败的脸,看着当年教过我们的老师一个个离去,我的心生出几分苍凉。王国维诗云:“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任何人与事,终将抵不过岁月的流逝,是到了该留下些什么的时候了。既为怀念那些逝去的岁月,又为一份母校情怀。
常常痛恨年华老去的同时,也庆幸自己到了退休的年龄,让我可以抽出更多时间来写这本书。
此书从蕴酿到成稿历时三年,在不长也不短的时间里,我连续好几个月都在寻找它的定位,确定方向。
在外人看来,这是一所普通的乡村中学,教学设施简陋,老师们也只有初高中学历,并无奇特之处,但学生们年年都考得好,莫非真有人们所谣传的神灵眷顾?
只有在观阵中学就读过的学子才知道,真正的神灵乃观中精神! 这种精神是乡村中学所独有的,在中国社会却又普遍存在。我要叙述的就是这样一种精神,乐于奉献,不怕苦累,团结奋进,不懈追求,感恩回报。这里面有建校的艰难,所有师生肩挑手扛,如燕子衔泥筑巢,终于建成了一个幸福的小窝——简陋的观阵中学;有开门办学时,师生们在艰苦岁月中的团结协作;高考时期,有学子拼尽全力的奋发努力,也有师生们的共同进步与彼此成就,为了给学生“一碗水”,只有初高中学历的教师利用休息时间,逼着自己学,只为拥有“一桶水”的知识储备;上世纪80年代与90年代,它又是一个辉煌的时期,它是上世纪70年代观中精神的延续;本书还写了优秀教师的风采,学子们的精彩人生,更有校园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与学子们的感恩回馈。可以说,观阵中学的发展变迁史,也是一部爱的轮回,她向世人诠释着这样一个哲理:教育的付出终会收获教育的回报。
本书有较大篇幅记叙学子们踏入社会后的奋斗经历和成长故事,并且着重采写1977、1978与1979连续三届的高考学子。1979年后,观阵中学停办高中。这三年,观阵中学如同蛟龙出海,腾空跃起,震惊洪湖。这期间,我在观阵中学就读,恰好是她搏击浪潮,积蓄力量,飞天而出的见证者,我有责任与使命去写好我所熟悉的一些人与事。这三年,从观中毕业的优秀学子有两百多人,我只选取了20多位各领域富有代表性的学子去写。他们或平凡或精彩的人生,都是观中精神的延伸与表现。我逐一走进他们的生活,去倾听了解他们,无奈我拙劣的笔触,写不尽他们的光辉品质,只能用一些笔墨去展现他们的风雨人生与阳光彩虹,从而抓住一鳞半爪的闪光片断。
本书在撰写的过程中,得到了许多老师、同学与文友的支持与鼓励,大家给我打气,为我的稿件挑错,令我十分感动。感谢文友彭霞老师不遗余力的帮助,协同采访,整理文稿,为本书问世立下了汗马功劳!
全书完稿那天,时令2023年深冬,洪湖下了一场雪,近处的窗台与屋檐都覆盖了厚厚的一层,如儿子小时候爱吃的棉花糖,雪仍在飘飘洒洒地落着。室内,开着空调,暖意融融,让人觉察不到一场翩然若鸿的雪的寒意。我轻轻地搁下笔,顷刻之间,校园里的人与景在我脑海里逐渐清晰与灵动起来。马上要过春节了,我想起观阵希望小学校长谢守功嘱我为学校作一副对联,于是打开手机记下:“我以我心交你心以求同心同心兴学,你将你情融我情将汇群情群情护校。”微信发出去一刹那,我仿佛看见自己又走进了观阵中学,与一群老师同学在野猫湖里劳动,在教室里研习解题。那些青春的影子,排山倒海般,快速向我奔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