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日报
2024年07月19日

下载荆州日报客户端
在这里读懂荆州

第A011版:文艺副刊
版权声明

《荆州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荆州日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荆州日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荆州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荆州日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浅谈洪湖民间音乐

  □ 新隄记忆工作室

  民间音乐又称民俗音乐,是由广大人民群众在漫长历史过程中,通过口口相传而流传下来的音乐形式和音乐作品。它无论从使用的乐器、演奏的乐谱,还是演奏形式,都有着极强的民族性和地域性,与当地的民俗习惯相融合,与当地的民俗活动相结合。

  洪湖民间音乐基本情况

  洪湖地处江汉平原东南端,是湖北民间音乐两大色彩区的过度地段,即鄂东南与鄂中南。因此,洪湖民间音乐无论从哪方面来讲都是多姿多彩的,又因受古楚文化之熏陶,所以源远流长。

  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搜集到的民间音乐资料看洪湖民间音乐的分布,可分成两大片。即沿长江的螺山、乌林、大同湖、龙口、燕窝、大沙湖、新滩、新堤和滨湖等乡镇的部分地方为一片,可称为沿江片。这一片的民间音乐多为号子、田歌、山歌、孝歌等。而沿内荆河的小港、汊河、黄家口、峰口、曹市、戴家场、沙口、万全等乡镇和滨湖办事处的部分地方为另一片,可称为里河片。这一片的音乐多为小调、劳动号子、孝歌等几种。从上述情况看,可说沿江多劳动之声,里河多吟咏之调。

  洪湖民间音乐浩如烟海,按类别可分为:革命民歌、新民歌、传统民歌三大类。传统民间音乐按艺术特征可分为:渔歌、号子、山歌、秧田歌、小调、风俗歌、摇娃歌、儿歌和生活音调共九大类。1979年由洪湖县文化馆收集油印的资料《洪湖民间歌曲集》共收集流传在洪湖地区的民间音乐、民歌共计115首。遗憾的是由于受时局和篇幅的关系,宗教歌没有列入此资料中。

  洪湖民间音乐种类

  本文就已知流传在洪湖地区的传统民间音乐种类:渔歌、田歌、劳动号子、风俗歌、小调、山歌、十样锦等七种民间音乐种类分别简述如下:

  渔歌

  渔歌是中国民歌中的一种,为我国沿海、平原湖泊渔民所唱。2014年渔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渔歌,俗称渔人唱的民歌小调。在洪湖民歌中是极稀有的品种,随着生产力和生产方式的改变,渔歌已逐渐消失。经洪湖市群众文化工作者多年的挖掘,仅在滨湖办事处闸口一带搜集到一首《捕鱼歌》,可见渔歌稀有到何种程度。

  渔歌为何如此稀少?笔者认为可能与渔业生产需要保持安静的环境有关,加上渔民常年单船独户飘游水上,“日入而作,日出而营”这种劳碌奔波的艰苦生活方式,也是渔歌不能有序传承下来的原因之一。

  目前发现的渔歌作品看,多数是情歌。比如“渔家自古爱观云,哥哥打渔瞅波纹。哥见我,先看人,我见哥哥先试心。莫学菱角八角美,要像莲藕叶连根。”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湘鄂西反帝大同盟和济难会编印的《洪湖渔歌》辑录20首,大多是时政歌,如“州官梳,土匪篦,湖霸剪,渔行剃,渔民整光,只剩一口气。”

  田歌

  时间劳动的疲乏中得到鼓舞,振奋起劳动热情以提高工效。

  田歌的演奏乐器,主要田歌,从事农业生产劳动时所唱的歌,统称之为田歌。所以在不同的农业劳动中,田歌也就有了秧田歌、栽田歌、栽秧歌、薅草歌、车水歌等等不同的名称和种类,是长江流域广大稻农插秧、除草、车水、挖地时传唱的一种传统民歌。

  田歌,据文献记载远古已有。“楚国南郢之地……扬歌、郢中田歌也。其别为三声子、五声子,一曰樵声,通谓之扬歌,一人唱,和者以百数……”。《湖北通志》这段介绍春秋战国时代楚人唱田歌的情况的记载,至今仍在“楚国南郢之地”的荆州地区流传。洪湖的田歌,也与此一脉相承。如流传在龙口、老湾等乡镇一带的栽秧歌,其渊源正是所谓“郢中田歌也”的“扬歌”。其次,从行腔来看,洪湖田歌也保持了单一五音行腔这种古老的习惯。

  唱田歌,不管是请歌师领唱、应对,都可起到调剂精神、消除疲劳、协调平衡、提高工效的作用。如流传于燕窝的“赶鼓”,就是在农村大忙季节时,为了抢季节解除草荒,东家请歌师“打鼓”,方圆附近的亲友、邻里,一听鼓响,齐来帮工锄草,少则数十人,多则以百数,为之“赶鼓”。赶鼓者在田中排成半月形,歌师胸挂双面小圆鼓,双手各握槌(左手心向上,右手心向下)击鼓,面对赶鼓者边唱边舞以督促落后者,其舞步为进三步、退三步半,半步实为一跪,一唱众和,甚为热烈。

  流传洪湖的田歌,除上述一领众和、节奏比较鲜明的号子型外,尚有流传螺山镇一带的一唱一应、节奏自由的山歌型的栽秧歌。声腔分高腔、平腔、矮腔几种,也有很少的为妇女所唱的悲腔。田歌所唱的内容,除历史传说、传统戏以外,歌手即兴创作所涉及的内容,就十分广泛,诸如人事褒贬、相互戏谑等等无所不包。如唐代诗人刘禹锡在其《插田歌》的诗作中,就有“时时一大笑,此必相嘲嗤”这种相互戏谑,活泼欢快场面的记述。

  田歌的曲体有联曲体的套曲(几首不同的歌联结成套)和单一的一段体两种。洪湖除流传于龙口、老湾一带的栽秧歌属联曲体套曲,大部分为一段体的上下句,四句子结构,也有五句子。尤为特殊的是老湾的栽秧歌《奉请扬歌齐接号》的曲式结构,它既有“穿号子”的穿插的特点,却又不同于“穿号”,而是除歌头的引句外,其余则都是领唱前半句,众穿以衬词唱全句,领接唱后半句的前一半,众又穿以衬词,领接唱后半句的后一半并紧接下句的前一半,如此循环往复,直到最后一句的由众唱完而结束。这种前接后,后穿前的结构,称它为“连锁号子”。由于这种结构巧妙,所以使得简短而单一的曲调,一下子呈现出领众穿插,错落有致,波起浪涌,情趣盎然,使人在长是鼓、锣、钹。钹除了车水歌用外,其他不用。锣在洪湖的薅草歌中没用武之地,不管是燕窝的赶鼓,还是龙口的薅草歌,都只用鼓不用锣。

  劳动号子

  号子和劳动特别是集体劳动联系紧密,所以也叫劳动号子。号子这种劳动之声,古以有之。《礼记》中“古人劳役必讴歌,举大木者呼耶许”的记载。在集体性劳动中,喊号子可起到统一行动、协调动作、减轻疲劳的作用。号子一般具有节奏鲜明、曲调高昂、气质豪迈、一领众和的特点。

  不同的劳动产生不同的号子,所以号子的种类很多。如打硪号子、榨油号子、搬运(装卸)号子、船工号子、抬桥号子、打桩号子等等。流传于洪湖的号子主要以打硪号子、搬运号子、榨油号子三种为主,而光以打硪号子流传最为普遍。这是因为洪湖地处水乡,在人民群众长期与水害作斗争中,修堤围垸打硪是群众防治水害的重要而笨重的劳动,所以便产生大量的打硪号子普遍流传。劳动人民以这种自娱自乐的方式来减轻笨重枯燥无味而动作重复的劳动带来的精神不振,在劳动中寻找快乐。

  打硪号子,也叫打硪歌,简称硪歌。打硪:以硪型分为木硪(四人),石硪(四人、八人)、石滚硪(十二人)几种。唱时为一领众和领唱者也就是指挥打硪的掌硪者。在一领一和中有打一下的,也有打两下的,因而有的硪歌名为“两块皮”、“四块皮”。除此,尚有以打法为名的,如“举硪”;以工程进度为名的,如“园工号子”;以打硪速度为名的、如“急硪”;以衬词为名的、如“起扬花”;以声腔高、平、矮为名的,如“高腔”等。硪歌的内容题材广泛,除领唱者即兴创作外,一般多为传统戏曲和历史故事等。因此,硪歌的词体结构为“二二三”七字句、或“三三四”十字句的上下句结构。而曲体为适应词体的这一结构特点,所以硪歌的词体结构,也多为上下句的单乐段,或为重复扩充的一段体结构。曲调有“慢硪调”、“急硪调”、“郎当调”、“海杨花”、“也嗬也”、“咳唷嗬”等10多种。

  风俗歌

  风俗歌亦称“风习歌”、“习俗歌”。由传统习惯支配,在相沿积久的特定风俗活动中传唱,并直接反映该风俗活动基本内容和特征的一类民间歌曲。我国各地都普遍流传各具特色的风俗歌,如婚丧喜事、端阳龙舟、求神问卜、饮酒猜拳等都有歌唱。洪湖地区流传的风俗歌,主要有丧事歌(孝歌转丧鼓、拉丧歌),端阳节的龙船曲,求神问卜的巫神调,饮酒猜拳歌等。由于洪湖属古楚国都附近的地区,这些风俗歌都有古楚遗风,因而也很古老。如丧事歌的孝歌,有的称之为“坐丧鼓”,远在西汉的《礼记·丧大记》这部文献中已有唱这种风俗歌的记载。至于龙船曲它更是楚遗风的产物,就是巫神调也与楚人“尚武崇巫”之风有关。

  孝歌为洪湖普遍流传的歌种之一。一般多为出殡前夜,以解守候长夜之寂,歌唱一晚,也有唱两三夜、三五夜的。演唱时由歌师(歌郎、唱歌郎)一人击鼓歌唱,也有两人轮换对唱的。孝歌多为联曲体的套曲,一般分为歌头(启腔)、正本(单句、双句、四六句)、歌尾(落座)等几部分。内容除歌头、歌尾所念之词有一定要求外,其余由歌师即兴创作。以念赞颂死者的、有关历史传说故事的,以及具有知识性和趣味性的唱词,如“报花名”、“唱古人”等。曲调委婉、动听衰而不伤,节奏鲜明,有浓厚的地方色彩。

  转丧鼓为上世纪八十年代,在石码头附近挖掘的一个歌种,主要流传于石码头附近几个村。转丧鼓的演唱方式为歌师三人,一人打鼓,一人打锣,一个打马锣,打鼓者领唱,余者和唱,并由死者的儿子、后辈背鼓,女婿背鼓者为多,绕着死者的灵床(或棺木)边走边唱。由于绕着灵床转,所以称之为转丧鼓。它只走不跳,又别之于跳丧鼓。它与孝歌除上述不同外,尚有伴奏、领唱和唱的区别。转丧鼓的结构和内容与孝歌同,曲调则委婉、粗犷兼而有之,而领与和又有号子的风味,节奏鲜明强烈。

  在丧事歌中,洪湖群众文化工作者还挖掘出一个几近失传的歌种——拉丧歌。拉丧歌主要流传于龙口地区,过去大户人家出殡时,用两疋白布分左右两边,一端系于抬棺木的木杠上,另一端牵向前,死者的子孙后辈手扶白布走于其间,为之拉丧。拉丧歌演唱方式为歌师二人,骑在身戴孝花的马上,走在拉丧队伍的前面,一路走,一路击鼓歌唱,从出殡一直唱到落葬很是热闹气派。拉丧歌,古称之为挽歌,远在汉魏时代就以“送终之礼”而盛传。《晋书礼志中》记载称:“汉魏故事,大丧及大臣之丧,执绋者挽歌。新礼以为挽歌出于汉武帝役人之劳歌,声哀也,遂以为送终之礼。”拉丧歌从“大丧及大臣之丧”逐步流传到民间,从“执绋者挽歌”,演变为“歌师”演唱,已经历了至少有一千七百年的时间。拉丧歌也是联曲体的套曲结构,即:出殡前唱歌头,进行中唱“西腔调”(或一般的孝歌),落葬前唱“辞丧”,落葬后唱“煞鼓”等几部分。曲调委婉高亢。

  风俗歌一类的民歌,由于历史的局限,其中有的不可避免的会有些封建迷信色彩,但对过去民风民俗,以及文学、音乐的继承、借鉴,都提供了丰富的很有研究价值的资料。

  小调

  小调,是中国汉族民歌体裁类别的一种,一般指流行于城镇集市的汉族民间歌舞小调,也称做小曲。由于演唱形式和发展演变的源流的不同,故而分为:一、由艺人演唱加丝弦乐器伴奏的“传统小调”或叫“坐唱小调”;二、群众在节日玩灯庆贺时载歌载舞,并以打击乐器或其他乐器伴奏而唱的“花灯小调”,或称“灯歌”“灯调”;三、在劳动生活中,特别是妇女在室内劳作时所唱的抒情的、无伴奏的“生活小调”等三类。这三类小调,在洪湖都有流传,特别是里河片各乡镇更为流行。

  小调常以“四”(四季歌、四季忙、四季花名、四季相思),“五”(闹五更、叹五更、哭五更),“十”(十绣、十想、十杯酒、十月思情、十条手巾、十把扇子),“十二”(十二月望郎、十二月花名),以及其它为题的通俗、形象、生动的比喻手法,而博得群众的喜爱。小调曲体结构比较规整,多为方整的四句一段、一曲多词的分节歌形式。这就为本来就受人喜爱的小调,在流传中更加强了它的生命力。

  小调的曲调优美细腻,婉转动听,适于抒情,反映生活面宽,爱情题材的比重大。歌剧《洪湖赤卫队》的音乐,多选取小调的音乐素材改造加工而成的。

  山歌

  山歌是指人们在田野劳动或抒发情感时即兴演唱的歌曲。它的内容广泛,结构短小,曲调爽朗,情感质朴,高亢,节奏自由。然而,山歌在古代含义甚广。据说在明、清之前,我国尚无“民歌”这一名词,古之所谓山歌者,实际上包括了劳动人民所唱的歌、船歌、田歌……等等。这从唐代“山歌闻柳枝”的诗句中可以看出,唐代没有“民歌”这一名词,唐代把民歌称之为山歌,所以说山歌是一个古老的歌种。

  而今天我们所说的山歌,则是指人们在山地野外劳动所唱的抒情歌,包括砍柴山歌、采茶山歌、放牛山歌等等。

  洪湖由于地处平原水乡,山歌仅只在燕窝范围内流传。燕窝的山歌,多属放牛山歌,一般为一人独唱二人对唱。山歌一般具有自由奔放、节奏舒缓、曲调高亢悠扬、长于抒情等特点。

  洪湖市燕窝的山歌,词体结构多为“二二三”七字句的“五句子”。有五句一韵的,也有前二后三各一韵的。“赶五句”很少,“穿句子”在燕窝山歌里还没发现。曲体为一段体的结构。

  十样锦

  据《沔阳州志》记载:“十番锣鼓”又名“十样锦”。关于“十样锦”还有一段历史典故。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二太子朱柏爱好音乐,将宫廷音乐“十样锦”引渡古镇,从此“十样锦”安家落户世代相传数百年。

  “十样锦”,是流传于洪湖曹市、府场地区的一套民间器乐合奏曲。演奏的乐器有:唢呐、笙、堂鼓、羊皮鼓、大锣、小锣、碰铃、星、当(似云锣)、昌(似马锣)等,“当昌”是当地群众以乐器的音响而命名演奏时,除后三样乐器为一人演奏外,其余均为一人一样,属于“襄河吹打”的一种演奏形式。演奏的曲调多为南北曲牌中的牌子曲,也杂有部分民间小调。其主要曲目有《渔家乐》、《金钱花》、《合家欢》、《八板合头》等。

  “十样锦”,古称“十番锣鼓”,产生于明代中叶,后被释、道加以利用。它在府场地区流传久远。每逢年节喜庆之日,业余爱好者便集合拢来演奏。由于它演奏热烈、欢快,更增强了节日的隆重、喜庆气氛,因此,深受群众的喜爱。

  “十样锦”的形式多为曲牌联缀的套曲形式,现存曲牌有“八拔合头”、“合家欢”、“合头”等。其联缀方式以“合头”为契机,近似回旋曲。也就是所谓的“合”、“变”的关系,这就使统一(合)与对比(变)的一般性原则得以实现。

  乐队中以吹笛为主,唢呐与笙应和;击以“星当昌”为尊,其他则为辅。若从整个乐队的演出水平来看,“星当昌”的演奏水平可以决定其高低优劣。“星当昌”如此重要,则是它不仅有高难而复杂的演奏技巧,而且也具有可表现古朴典雅,又能表现清新活泼的艺术特色。同时,在协调各乐器的关系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除上述各种民间音乐外,在洪湖流传的还有儿歌、摇儿歌、宗教歌以及生活音调等。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所产生的革命民歌,在民间音乐种类介绍上,不应也不能将她作为一类民间音乐来谈,尽管她根据革命的需要,在借用各类民间音乐时有所发展变化,但她只能是各类民间音乐内容革命化的一个统称。

  本文就洪湖地区的民间音乐进行了探讨。民族民间音乐是广大劳动人民在长期生活实践中创造、流传并不断发展下来的音乐形式。这些音乐形式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民族风格和历史文化底蕴,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随着朝代的变迁和现代音乐的冲击,民族民间音乐的传承和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因此,研究、推介洪湖民间音乐,对于传承和保护洪湖民间音乐具有重要意义。

  在本文收笔时,我必须要感恩洪湖市一代又一代的群众文化工作者。他们历经三十多年,三个阶段(1951年—1959年为第一阶段、1960年—1963年为第二阶段、1978年—1983年为第三阶段)的挖掘、搜集、整理,给我们留下了八类二十个歌种二百五十三首音乐、民歌遗产,并完成了《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洪湖县分卷)的编辑工作。特别是在第一阶段湖北省文联、武汉市歌剧院、湖北艺术学院、洪湖县文化馆等有关单位的二十九位同志参与了搜集整理洪湖民间音乐的工作。1958年全国范围的采风活动,促进了民间音乐的搜集整理工作,现存的洪湖民间音乐作品90%来源于这一时期。在这个基础上诞生了被称为二十世纪华人音乐经典歌剧《洪湖赤卫队》,使洪湖水乡独有的民间音乐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和发展。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