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州日报
2024年08月07日

下载荆州日报客户端
在这里读懂荆州

第A006版:文化荆州
版权声明

《荆州日报》(电子版)的一切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文字、图片、PDF、图表、标志、标识、商标、版面设计、专栏目录与名称、内容分类标准以及为读者提供的任何信息)仅供荆州日报读者阅读、学习研究使用,未经荆州日报及/或相关权利人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将《荆州日报》(电子版)所登载、发布的内容用于商业性目的,包括但不限于转载、复制、发行、制作光盘、数据库、触摸展示等行为方式,或将之在非本站所属的服务器上作镜像。否则,荆州日报将采取包括但不限于网上公示、向有关部门举报、诉讼等一切合法手段,追究侵权者的法律责任。

七夕节,穿尽红丝几万条

  □ 张卫平

  传统节日里的荆州⑧

  七夕今霄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七夕乞巧盛况的名诗,从七夕人们仰望星空,想像着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情景切入,落脚到边赏秋月,边进行乞巧活动上。

  资料显示,农历七月初七,是中国古老的民间传统节日。七夕节的形成,与西周时期织女、牵牛二星的传说有关。楚文化学者大多认为,由牛郎织女神话形成的民俗节日七夕,源于战国时期的楚国。如,楚人祠祀汉水的偶像是织女星神——“汉之游女”,楚人祭祀的神祗中不仅有爱情女神少司命,还有喜鹊化身的仙女云中君,等等。对此,《楚国风俗志》中“七夕节在战国时期仅为楚国独有的一个地区性节日”的观点,也非常明确地印证了明代罗颀《物原》关于“楚怀王初置七夕”的记载。后来,七夕节被汉武帝列为国家祭典,从地区性节日升格为全国性的重要节日。

  七夕,又称这双七节、乞巧节、女儿节等等,俗称“鹊桥会”。牛郎织女七夕相会的传说,先秦时期源于星辰崇拜,汉代时人们把牛郎织女演绎成凄美的爱情故事,魏晋南北朝时,产生诸多的习俗和仪式。牛郎织女美丽动人的传说,也变得家喻户晓。2006年5月20日,七夕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22年七夕节时,央视播放的《古韵新声》节目,从文物中探寻七夕节的文化内涵,展现了一些与爱情相关的文物,其中有一件楚国文物——彩凤双联杯。这件战国时期凤鸟双连漆杯,是用竹、木雕制而成的一种特殊酒器,造型为一只展翅欲飞的凤鸟,凤作昂首立状,口衔宝珠,凤腹为双杯,两杯对峙,中通一道;相联的两个杯为圆筒状,用竹料做杯壁,用木料做杯底,在接近杯底之处,用一根竹管将两杯联通。在两杯间隙中间,嵌有一只木雕凤鸟,昂首挺胸,口衔宝珠。这件从楚墓中出土的双连杯,正是古籍中所说的古代用于婚礼上的合卺杯,寓意生活和谐美满。

  千百年来,源于楚地的七夕节,既是“情人节”,也是“妇女劳动节”。易中天教授认为,七夕是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但主题并不是爱情,而是男耕女织。文史资料显示,农历七月初七,古时是一个“乞求巧艺”的节日。

  传说中的织女,心地善良,心灵手巧,每逢七夕之夜都要把“巧”传授给人间的姑娘。荆楚民间,历来有七月初七晚上向织女“乞巧”的习俗。每逢七夕,年轻妇女和姑娘们向织女祈祷,求她传授纺纱、织布、缝衣等技艺。乞巧活动,是古代妇女们为追求心灵手巧、期望能过上美好幸福生活而开展的。这一活动,反映了中国古代广大妇女对生活有着纯朴挚爱的美好追求。据《沙市市志》记载,清朝前后,每逢七月初七妇女们都要在自家庭院中设香案,摆供果,燃香叩拜。祭拜大多在傍晚,沐浴后,摆上茶、红枣、花生、瓜子、桂圆、榛子和新鲜水果等供品,焚香、叩拜、默祷心愿,其心愿由乞巧生发出乞子、乞寿、乞美、乞富贵等。祭拜完毕后,将供品扔些到屋顶上,供织女享用,然后边吃水果、饮茶、聊天,边玩乞巧游戏。《荆楚岁时记》里说:“是夕,人家妇女结彩缕,穿七孔针,或以金银石为针,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

  古人有诗云,“向月穿针易,临风整线难。不知谁得巧,明旦试相看”。荆楚民间,历来有“穿针”“磨针”“结彩缕”等比赛项目。荆楚乞巧,一般分为“赛巧”“卜巧”两种。穿针,是赛巧的主要内容,也是七夕节较为普遍的习俗活动。穿针赛巧,一般是月上中天之时,年轻的媳妇和姑娘们用七根线和七枚绣花针,对月穿针,谁穿针引线快与多,谁就得巧,穿针引线慢的则称之为“输巧”。卜巧,则是是七夕夜以碗贮水,投绣花针于水面,在月光下注视水底的针影形状如何,针影成云或物或花鸟之影者,则为好;成剪刀牙尺之影者,次之;若其影粗如槌,细如丝,直如矢,则以为拙。南朝梁宗懔的《荆楚岁时记》中说:“有喜子结于瓜上,则以为符应。”喜子亦作蟢子,即蟏蛸,是蜘蛛的一种。七夕之夜赛巧后,妇女们各自回家,第二天清早起来去庭院看香案上所陈瓜果是否有喜子结网,如果有蜘蛛结网,就是自己得巧的征兆得到应验。这天,一些心灵手巧的姑娘,还会拿出“乞巧果子”,以展示自己的烹饪技艺。

  穿针乞巧,始于汉代。这一习俗,唐宋时期最盛。对此,唐代文学家和凝在《宫词百首》中云:“阑珊星斗缀珠光,七夕宫嫔乞巧忙。总上穿针楼上去,竞看银汉洒琼浆。”而五代王仁裕所撰的《开元天宝遗事》中,更是清楚地记载了唐太宗与妃子每逢七夕在宫中夜宴,宫女们各自乞巧。这一习俗,在民间也经久不衰,代代延续。后来,才与牛郎、织女的故事相结合。

  “未会牵牛意若何,须邀织女弄金梭。”每到七月初七日晚上,荆楚大地的姑娘们都要向天上的织女乞求赐予刺绣、纺织等的聪慧、智巧,但在宋代诗人杨朴的心目中,人间的智巧己经有很多很多了。于是,就有了“年年乞巧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多”的诗词名句。

您的IE浏览器版本太低,请升级至IE8及以上版本或安装webkit内核浏览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