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池涛
五月,我到了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听朋友讲,此地离康有为故居只有30分钟的路程,顿感机会难得。心想再专程到此一游几乎是不可能的,随即打了一辆网约车,与同伴一起前往。刚出门,天上就下起了濛濛细雨,我抱怨这天气怎么变得这么快呢? 司机笑着说:“贵人招风雨呀!”一句话让我对司机有了好感。“谢谢您,您真会说话”,我回答道。“您们从北方来的吧? 听口音。”“是的,我们从湖北来。”“您们要去康有为故居参观? 我们这里有很多名人呢,有黄飞鸿、李小龙,不远的地方还有孙中山,广州还有黄埔军校。”司机很健谈,一路上,我们从黄埔军校聊到三大战役。不知不觉,司机就将我们愉快地送到了康有为故居的大门前了。
故居景区叫康园,园林特色。以一个大池塘为中心,环形分布着康有为的纪念元素。大池塘靠近路口的地方就是大门。走进去右手边,来到康有为博物馆。这是一栋二层小楼,很现代,小楼的空地有细长的棕榈树和芭蕉。博物馆不要门票,但需要登记身份证。第一层是康有为的书法手稿图片展。其中有一幅篆书写的“七桧园”横幅放在显目的地方,落款:光绪三十四年,有为。下面标注:1908年。评价很高。看完书法作品,上到二楼,只见楼梯口有一幅很大的相片,是康有为和梁启超的合影照。上面写着“永恒的师生情”。二楼陈列的主要是介绍康有为生平事迹的图片和文字。
康有为(1858年-1927年),原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又号明夷、更生、西樵山人、天游化人,广东省佛山市南海区丹灶苏村人,人称康南海。康有为出生于封建官僚家庭,1888年(30岁),康有为到北京参加顺天乡试,借机第一次上书光绪皇帝,指出民族危亡迫在眉睫,必须改良政治,虽未到光绪手中,但引起了一定影响。1893年(35岁),康有为中举,两年后中进士。1895年(37岁),他到北京参加会试,得知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联合1300多名举人,上万言书,即“公车上书”,又未上达。当年5月底,他第三次上书,得到了光绪皇帝的赞许。7月,他和梁启超创办《中外纪闻》,不久又在北京组织强学会。1897年(39岁),德国强占胶州湾,康有为再次上书请求变法。1898年(40岁)1月,光绪皇帝下令康有为条陈变法意见,他呈上《应诏统筹全局折》。4月,他和梁启超组织保国会,号召救国图强。6月16日,光绪帝在颐和园勤政殿召见康有为,任命他为总理衙门章京,准其专折奏事,筹备变法事宜,史称戊戌变法。后因慈禧太后的干预,维新运动仅仅进行了一百零三天就宣告失败。变法失败后,光绪皇帝被软禁,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被杀,康有为与梁启超逃往日本。在国外,康有为自称持有皇帝的衣带诏,组织保皇会,鼓吹开明专制,反对革命。为获得国际支持,他曾游历列国,会见欧洲各国君主。辛亥革命后,清朝政府灭亡,康有为于1913年(55岁)回国。之后,他逆时代潮流而动,办《不忍杂志》,反对民主共和,鼓吹虚君共和,宣传孔教为国教,并在1917年积极参加了宣统复辟,成为历史的一个笑柄。1927年(69岁),康有为病死于青岛。
出了博物馆,小雨也停了。再前往康有为故居,经工作人员指引,在一条不足两米的小巷里才找到。进去后有一个小天井,正屋由三间房组成,中间是堂屋,山墙上挂着康有为母亲画像,两边房里放有带踏板的床、桌子、衣柜等。都是那个时代的老物件。房间很小,好像床前站几个人就满了。
参观完故居出来,在空地上有康有为的全身雕像,长袍长褂,清朝打扮。池塘边还有一棵大树,树杆有两个人抱这么粗。巨大的蘑菇伞遮住了很大的一块地。沿着池塘环形路继续往前走,沿途分布有芭蕉、棕榈树、榕树、康家祠庙,纪念品门店和南方风格的农家屋等。快到了康园的出口,有一段很长的风雨廊桥,这个风雨廊桥,和我家乡古镇程集的廊桥长得十分像。在异地他乡,坐在熟悉的廊桥长椅上,顿时感到亲切。思绪也不禁自由起来。
放眼望去,这里的植物清翠欲滴。树木、池塘、房屋都安排得错落有致,只可惜游人不多,这是因为人们对康有为复杂的心情吗? 康有为是晚清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对历史最大的贡献就是在35岁到40岁之间,因为反对马关条约,反对德国强占胶州湾,多次上书皇帝,要求革新图强,最后促成了戊戌变法。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了,但这一事件代表了当时历史前进的方向。就是这五年,历史记住了康有为。可是后来的二十九年里,他又违背历史潮流,始终不忘清朝,反对孙中山先生革命,成了清朝遗老。“快下雨了,我们走吧”。同伴催着说。我收回思绪,心中好像完成了一项使命,打了一辆网约车,满足地回去了。